寫給首個「醫師節」——我們還能彼此信任嗎?

見過太多的醫患糾紛,聽過太多的傷醫事件。在第一個醫師節來臨之際,不禁讓人陷入沉思。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彼此變得不再信任了?

寫給首個“醫師節”——我們還能彼此信任嗎?

信任危機

醫生也是普通人,只不過學習的艱辛多點,大學的分數高點,工作的時間長點,心裡的委屈有點,有時候他們也會戳痛人們的淚點。

早期的醫患關係像是一種家長式的關係,類似於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那種關係。所以才有"醫者父母心"這樣的說法。實際上是增加了醫生的倫理責任,要求醫生有高尚的品德。

但是隨著近年來媒體曝光的醫療黑幕,以及個別醫生的醫德缺陷,導致了患者對醫生不信任程度的增加。

寫給首個“醫師節”——我們還能彼此信任嗎?

醫生

現在對病人權利的強調和重視,也讓病人在醫患關係中變得越來越主動。特別是在今天的市場經濟下,病人往往把自己在醫院的角色當成了醫療服務的消費者,有種"消費者就是上帝"的心態。稍有不滿,就會情緒爆發,甚至會發生過度維權的情況。

其實來醫院就診的不只是普通病人,還有酒後滋事者,吸毒者,而且有些病人具有偏執型人格障礙,但是我們的普通門診醫生,對患有“精神疾病”的病人認識不足,往往沒有給予有效治療,導致病人的症狀無明顯緩解,遂產生不滿情緒。加之缺乏有效溝通,導致傷醫事件頻發。

寫給首個“醫師節”——我們還能彼此信任嗎?

傷醫事件

據有關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00年至2015年的16年間,共發生媒體報道的傷醫事件290餘件。多數傷醫事件造成了醫務人員死傷的嚴重後果!

為什麼醫患之間成了“敵對”的關係?

為什麼病人揮刀衝向了我們的醫生?

什麼樣的醫患關係才是正常的?

筆者作為一名醫生,也經常思考這個問題。

醫生作為醫療服務的提供者,是有責任和義務做到讓病人滿意的。但是病人來醫院看病,卻並不是單純的醫療服務的消費者。如果病人把自己當做消費者,很容易發生病人對醫生髮號施令的情況,認為我讓你怎樣,你就得怎樣怎樣。但是這樣是不利於病人的治療的。病人畢竟對醫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對疾病治療的認識遠遜於醫生。如果醫生都聽病人的,還要醫生幹嘛?病人完全可以自己治療,那麼多的醫院就沒有必要存在了。

醫患之間的矛盾其實在於對疾病治療的不同認識和對醫療服務行業特殊性的認識偏差。病人往往對疾病的治療寄予了過高的期望,忽視的疾病的複雜性和醫學的侷限性。

醫患之間首先應該是彼此信任的。對於疾病的治療應該是共同參與,需要雙方積極配合的。醫生的作用是幫助患者康復,而不是讓病人指導醫生治療。其實在很大程度上,病人病情的恢復程度是病人自身因素決定的,醫生只是在病人需要的時候,幫了他一把。

寫給首個“醫師節”——我們還能彼此信任嗎?

幫助

醫患之間應該成為朋友,或者是"戰友",共同的敵人是疾病。這需要病人轉變自己的心態,同樣也需要醫生轉變自己的服務觀念,主動放下身段,和病人做好溝通,一起和病魔戰鬥!

當然每個患者都享有醫療監督的權力,但是醫生也有受到尊重和禮貌對待的權利。

毛醫生在線,專業關注大眾健康。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點贊或轉發給您的朋友,感謝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