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教我們如何學習菩薩忍辱的精神

《無量壽經》教我們如何學習菩薩忍辱的精神

所以我引用怎麼去修德?我們看《無量壽經》第三十一品裡面講,「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廣,喻若須彌。」「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淨如水,洗諸塵垢。熾盛如火,燒煩惱薪。不著如風,無諸障礙。」「曠若虛空,大慈等故。」這一段講到這裡的時候,它就是在講忍辱的時候,它是什麼樣的一個境界?《無量壽經》第三十一品裡面,就跟你說明真正的忍辱波羅蜜是到什麼境界?這一段在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裡面他是這樣說,他說,這個是表示極樂世界的菩薩自利利他的德行,「二利之德行」,他首先表我們的忍辱、我們的性德、我們的智慧就像大海一樣,所以比喻菩薩的智慧,他的廣大宏深,「宏」就是廣大。就像《華嚴經》裡面講的,「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我們每天念三皈依,「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然後他給你描述,我們每一個人的性德,這個忍辱的性德是什麼呢?用須彌做比喻,他為什麼把菩薩的這個忍辱行用須彌做比喻呢?因為須彌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最高的中心點,最高的山,又稱為「妙高山」。宋朝的《宋譯》裡面講,須彌山又稱為什麼?「堅固不動,如須彌山」。你要做到堅固不動,忍辱行就出來了。我們都會動啊,人家稍微給我們言語刺激、侮辱,我們就動了。所以他這個地方用這樣做比喻,因為須彌山是四寶所成的,這個地方四寶的表法,我們一般講的四寶以為是金、銀、瑪瑙、琥珀等等這些,其實這個四寶的表法是什麼?常、樂、我、淨,所以表示菩薩的菩提是萬德莊嚴,用須彌山來比喻,那個菩提的高廣「更無有上」,不會再超過這個菩提之心,所以這個山它代表妙光,比喻智慧光,「山之妙光」比喻智慧光,「常照世間」。「山之安明」,「安」表示「妙定,如如不動」,「明」代表「潔淨,如寶無垢。」「威光」就是「威德之光」,就是「智慧之光」。

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裡面的註解,把「忍辱如地」,《無量壽經》的「忍辱如地」,他說,大地「平等忍辱」,它離開一切分別。在《往生論注》裡面講,「如地負荷,無輕重之殊。」忍辱要到什麼境界呢?忍辱要到什麼?就像大地在負載一切萬物一樣,它沒有分輕跟重,「大地載物,重者輕者,同一負荷,無所揀擇」,沒有分別。這表示「菩薩忍辱之德,遠離一切彼我、恩怨,違順之別」,這個意思。「清淨如水」,就是菩薩的智慧清淨得像淨水一樣,「能洗除種種塵勞垢染」,「洗諸塵垢」就是能夠洗除一切的煩惱。

「熾盛如火,燒煩惱薪」,這個智慧之火可以燒掉煩惱,像木柴一樣把它燒掉。所以「菩薩智慧猛利,熾盛如火,斷除煩惱」。菩薩他的作用呢?他的智慧作用呢?他忍辱的作用呢?「不著如風」,「不著」就是不染著一切境界,像風一樣,「風性流行,一切無住」,像風在吹一切都不會停止的,「亦無執著」。所以因為無執著的緣故,所以到各種世界都能夠「自在無礙,如風行空」,就表示菩薩無住而生其心那種境界。「曠若虛空,大慈等故」,用虛空比喻菩薩的平等大慈像虛空這樣「寬廣無際」。所以《魏譯》裡面講,「猶如虛空,於一切有,無有著故。」「故以虛空之無著,表慈心之平等。」《無量壽經》在這個地方是比較深了一點,那我把《無量壽經》這一段,把它來解釋菩薩忍辱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