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寄宿到融入,四年加拿大留學帶給我什麼?

引 言
談到加拿大,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移民”。這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在這片99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生活著3600萬人,其中超過兩成是外來人口,這還不包括每年數額巨大的留學生。

相較一些熱門的留學國家如英美,加拿大很多時候並不是第一選擇。那麼除去移民的便利度,這個國家是否真的乏善可陳?

看看親歷者怎麼說。

PART01

始終記得來到加拿大的第一天。

2012年八月的末尾,我孤身一人走出機場,看到了天邊絢爛的晚霞;乘著這晚霞,我坐上了寄宿家庭女主人Ulla的轎車。

Ulla是個典型的加拿大人。她是個律師,擁有自己的工作室,丈夫則是一位英語老師;他們育有兩個兒子,在成年後各自搬出去居住,而因為喜愛和年輕人一同生活,這棟對於兩個人來說過於空曠的house每年都會迎來異國學子。

從寄宿到融入,四年加拿大留學帶給我什麼?

Ulla家後院的小路

在Ulla家的廚房,我遇到了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的Jason和芝加哥的Carl;Jason是個白人,而Carl是個黑人。第一年的聖誕節,我們三人和Ulla的兩個兒子、以及從法語區魁北克趕來的妹妹一家坐在一起,分享美味的烤火雞和南瓜派,交換關於當時的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意見……

對於初次離開父母,獨自生活的我來說,那個聖誕夜美好得不可思議。我並沒有感到自己是一個陌生人,一個英語還說不利索的異國者,而是這個家庭的一份子,加拿大文化的一部分

加拿大的啤酒廣告,非常“加拿大”

在加拿大,你很容易找到歸屬感。比起標榜“民族大熔爐”的鄰居美國,加拿大將不同膚色、不同口音、不同文化的居住者視為常態。我遇到過來學習開飛機的香港女孩,家裡養著獅子的埃及“富二代”,和我喜歡同一支足球隊的西班牙人……不管你喜歡髒辮還是Lo裙,永遠會有人熱情誠懇地誇讚:Hey,你今天真漂亮!

PART02

我就讀於首都渥太華的Carleton University,這個學校不像多大或是麥吉爾那樣在國內聲名顯赫——事實上,加拿大人擇校並不太在乎學校的名氣或是排名,他們更關注自己能夠學到什麼

對學校的第一印象就非常好——報道的第一天,在指路牌下徘徊了幾次,就有學長上前熱情詢問,並且不嫌麻煩地把我送到了目的地。

後來在加拿大待久了,發現他們的指路模式總是如此熱情,甚至有時你只是站在十字路口低頭刷刷手機,都會有人上前詢問:“需要幫忙嗎?”

從寄宿到融入,四年加拿大留學帶給我什麼?

校園一角

我選擇的專業是Communication Studies,傳媒是個人比較感興趣的領域,而CU的傳媒學在加拿大首屈一指。初到一個陌生的國家,我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同時也感到陌生;而很快,我的第一堂專業課就給了一個下馬威。

在教授講課結束後,所有人都必須參加附帶的tutorial,內容就是討論、討論,再討論;後來我才發現,Lecture+tutorial,是加拿大大學十分常見的教學模式

在國內完成的11年基礎教育,讓我更習慣“獨立作業”,但這在加拿大是行不通的。教授這樣解釋tutorial課程的初衷:如果要學習communication studies(傳媒學),那麼你首先要善於communicate(交流)。

於是硬著頭皮在小組討論上發言:闡述自己的觀點,對別人提出質疑,學會溝通,學會總結……這個過程在我的大學生涯中不斷重複,不僅是專業課,幾乎所有課程都有一定數量的group work,逼迫你一次次展現自己,和他人溝通合作,在這個過程中呈現出比個人思考更完善、更多元化的結果

從寄宿到融入,四年加拿大留學帶給我什麼?

為此看到過凌晨兩點,被銀白色的大雪整個覆蓋的校園,和東倒西歪的小組成員們在平整雪地上踩下的第一串腳印……回想起來,都是記憶最深刻的場景。

PART03

有一個關於加拿大的笑話,說加拿大人平均一分鐘要說十次“sorry”。雖然沒有那麼誇張,但也說明加拿大人性格之禮貌,用比較流行的詞語來說,就是“佛系”

這種佛系同樣體現在他們對教育的選擇上。認識一個同校學經濟的女生,因為喜愛甜點轉去了渥太華著名的藍帶學院(La Cordon Bleu)學習西點製作,之後時不時地就帶回各種又好看又好吃的蛋糕給我們“增肥”;至於在大學前兩年不決定具體專業,而是廣泛接觸自己感興趣課程的人更是不勝枚舉。

從寄宿到融入,四年加拿大留學帶給我什麼?

至於畢業後投身社工組織的,去非洲大草原gap year的,甚至選擇一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專業讀研的更是不勝枚舉。不以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去要求自己後,選擇的餘地變得更寬廣,哪怕選錯了一次也不要緊,畢竟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

“佛系”倒並不意味缺乏熱情,願意退後一步,在另一層面上反倒是前進了

我的一位好朋友在MBA畢業後選擇了去政府支持的公益組織做一個活動策劃,薪水當然沒有去各類金融機構的同級生高,但她自己十分樂在其中。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她告訴我,從小到大遵循著優等生的軌跡生活,讓她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但在加拿大學習的兩年間,看到更多,思考更多——她逐漸明白每日光鮮亮麗卻又負擔重重的生活不是她理想的樣子,變得有勇氣也有信念去選擇另一種人生

這或許是加拿大的求學經歷留給我和我的小夥伴們最深刻的印記。

在這個越來越容易被他人的言語挾裹的時代,“隨大流”去追逐成為很多人的共性;但每個人一生中必須面對的許多選擇,只有遵從本心才不會後悔。對於加拿大教育這種特性的思考,時常讓我想起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寫完一個王朝無數人物生亡興衰後的結尾:

成功只有一種,那就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