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馬謖失街亭,被諸葛亮斬首?真實的歷史卻是另外一種情況

關於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我要特別強調,《三國演義》只是一部小說,千萬千萬千萬不能都當真。

公元228年,諸葛亮認為魏國內部大亂,自己舉行第二次北伐的機會到了,因為老將趙雲還健在,並且一直嚷著要隨軍北伐,但考慮到趙雲年紀已經大了,所以讓趙雲,鄧芝做為疑軍去佔領箕谷,然後他自己帶十萬蜀軍正面進攻祁山。在任命誰為先鋒的問題上,諸葛亮卻非要任命自己的學生,被稱為“馬氏王常”之一的馬幼常馬謖為先鋒。

三國演義馬謖失街亭,被諸葛亮斬首?真實的歷史卻是另外一種情況

劉備這個人領兵打仗本事未必大,但他識人用人的本事卻非常厲害,劉備在世時,對馬謖就沒有好印象,所以經常提醒諸葛亮,馬謖屬於是那種誇誇其談的人,理論上講的頭頭是道,但實踐方面未必行,況且性格浮燥,指揮作戰恐怕有失。諸葛亮作為馬謖的老師,對他卻是非常信任,所以一直沒聽進去。

魏國方面派出了名將張郃在街亭阻擋馬謖,馬謖擅作主張,不聽副將王平勸告把部隊駐紮在山上,卻不派人守住山下城邑,張郃一看他這樣安排,馬上派人去斷絕了蜀軍取水的道路。並發動進攻大敗馬謖,蜀軍士兵四散而逃,投降者不計其數。只有王平等少數將領衝出重圍。諸葛亮帶領軍隊出了祁山,卻因為街亭作戰失敗沒找到立據的地方,也只好帶領大將撤退。

三國演義馬謖失街亭,被諸葛亮斬首?真實的歷史卻是另外一種情況

與此同時,趙雲的那一路疑軍,也遭到了曹軍大將的抵抗,最終也失敗而歸,但因為趙雲的威名遠揚在外,加上趙雲親自帶人墊後,所以曹軍根本不敢追擊,最後趙雲這一路兵馬完整歸來。諸葛亮回軍後,將馬謖連同與之一起在街亭作戰的張休、李盛等全部處斬。馬謖死後,諸葛亮親自前往弔喪,為他痛哭流涕,安撫他的子女,如同平素一樣恩待他們。馬謖死時年僅三十九歲。

《三國志·諸葛亮傳》確實說了諸葛亮"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王平傳》也說:"丞相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林、李盛。" 可是,《馬謖傳》卻是說:"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物故"是死亡的委婉說法。可見,馬謖是被判了死刑,死刑沒有執行,馬謖自己就在獄中"物故",沒等諸葛亮揮淚去斬,就自己死去了。

三國演義馬謖失街亭,被諸葛亮斬首?真實的歷史卻是另外一種情況

《馬謖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說的又是:"謖臨終與亮書曰:-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值得注意的是,馬謖是寫信給諸葛亮,並不是當面對諸葛亮說話,可見,馬謖下獄後沒有見到諸葛亮,諸葛亮也沒有到監獄看馬謖。如果兩人能夠見面,就沒有必要寫信了,那樣的話,口頭之言也就不一定流傳下來。京劇《失空斬》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那生動場面也不大可能有了。

有意思的是,《向朗傳》說:"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這說明,街亭敗後,馬謖並未主動向諸葛亮請罪,而是畏罪潛逃,向朗知情不報,犯了包庇罪,被諸葛亮免去官職。並不是小說《三國演義》說的那樣,"自縛跪於帳前"。應該是讓人家給捉回來的。

三國演義馬謖失街亭,被諸葛亮斬首?真實的歷史卻是另外一種情況

因為蜀軍是同時分幾路進攻,兵力分散的厲害,所以當魏軍回擊時,諸葛亮一時間無法調集大軍來回援,無奈下就上演了那一出所謂的“空城計”。羅貫中在小說中先是讓諸葛亮斬馬謖,顯現諸葛亮一心為國,不留私情的作為。又硬生生編了一個根本不存在的“空城計”放在諸葛亮身上,顯示其聰明才智,老羅是真夠疼愛孔明同學的。

同時需要說明的是,《三國志》作者陳壽的父親也因馬謖受了牽連,受了髡刑。《晉書·陳壽傳》說"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