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計姓來歷

姓氏淵源

源流一,源於姒姓,出自大禹後代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夏、商時期,有一個非常古老的計國(今山東膠縣),傳說是大禹後人的歷朝歷代之封國。在周文王姬昌按姜子牙之謀有計劃地削弱殷商王朝勢力的過程中,商王朝的各諸侯國逐漸被周族吞滅,計國也在其中。

計國滅亡後,大禹的後人就以原封國名命氏以資紀念,遂成計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源於有莘氏,出自上古時期有莘氏部落賢者伊尹之後,屬於因故改姓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有莘氏改為計氏。”有莘氏,亦稱有辛氏,為上古時期居住在今山東省曹縣一帶的東夷族的一個部落。改稱為計氏的,出自有莘氏部落的賢人伊尹。 據史籍《呂氏春秋》記載:有莘國的一位叫先氏的女子在採桑時,在一棵大桑樹的樹洞(空桑)裡拾到一男嬰,抱回去獻給了國君,國君把男嬰交給他的廚師撫養。隨後有人追查這一嬰兒的來歷:嬰兒的母親在伊水邊住,一天夜裡做了一個夢,夢見神人告訴她:“如果看見家裡的石臼出了水,趕緊往東走,千萬別回頭。”第二天早晨,她果然看見石臼出了水,就趕快喊鄰居們跟自己一同逃命,當她往東走了十里後,忍不住回頭一看,家居之處已是一片汪洋,但這一回頭不要緊,她的身體也立刻就變成了空桑。後來,有莘國君便稱呼這個男孩為伊尹,小名阿衡。到了商王沃丁執政時期的公元前1713年,伊尹壽百歲而逝。伊尹一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沃丁以天子之禮將伊尹葬于都城南亳。在史籍《史記·殷本紀》中記載:“帝沃丁之時,伊尹卒,即葬伊尹於亳。”在歷史文獻《商丘縣誌》中也記載:“伊尹百歲歿,帝沃丁以禮制葬於亳,即其地也。”在史籍《通鑑外記》中對伊尹生卒也有記載:“生於空桑,卒葬南亳。”在歷史文獻《虞城縣誌》中也載:“伊尹助成湯建立商朝,後力佐五帝,百歲卒,帝沃丁以天子禮葬於南亳南郊”。

《百家姓》之——計姓來歷

源流三,源於己姓,出自少昊金天氏之後裔,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為籠絡前朝歷代遺民,特敕封少昊之己姓後裔於青州之莒地,建起莒國。莒國之境大體北鄰東武(山東諸城),西至蒙陰(山東蒙陰),南鄰陽都(山東沂南),東臨北海。國都建於計斤(山東膠縣),即《左傳》中所說的“介根”。在春秋時期,莒國遷都於莒(山東莒縣),曾一度是在齊國、魯國之外山東半島上的一個強國,與山東半島上的向國、杞國、渠丘國、齊國、鄫國、魯國、邾國等諸侯國之間一直不停地發生爭戰,直到週考王姬嵬十年(楚簡王熊中元年,公元前431年),莒國最終被楚簡王親率楚軍所滅。

後來,在莒國王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祖上建都之地名為姓氏者,稱計氏,世代相傳。

源流四,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六計,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六計,實際上就是小宰的俗稱,是西周時期設置的官位,隸屬於天官府司管轄。其主要職責就是以“廉”位標準,時刻監察各級政府官員的治政情況,相當於後世歷朝歷代的監察御史,或二十世紀七十~九十年代中國香港地區廉政公署中的那些鐵面無私的官員。在典籍《周禮·天官》中記載:“小宰以六計弊群吏之治。弊,斷也。六計,謂善、能、敬、正、法、辨,皆以廉為本,計其功過多少而聽斷之也。”

在小宰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官職俗稱為姓氏者,稱六計氏,後改稱計氏。

源流五,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晚期越國謀士辛研,屬於以先祖別號為氏。辛研,字文子,即辛文子,後名計研,他是春秋晚期著名的戰略家、思想家和經濟學家,傳說其先祖為晉國的一個出亡公子,因權力之爭而流亡於宋國,後裔又從宋國遷往吳、越之地,其中的辛文子遷隱在越國。辛文子起先不事王侯,潛心於學,學問廣博,尤其精於計算。后辛文子出任了越國大夫,曾向越王勾踐提出“貴流通、尚平均、戒滯停”等十項經濟政策,勸勾踐修武練卒,防患於未然。由於他善於計算運籌,後人尊稱其為“計然、計研”。據說:計然是老子的弟子,精熟道家。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范蠡曾拜計然為師,他教給范蠡七種實用謀略,史稱“計然七策”。

在計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尊號為姓氏者,稱計氏,世代相傳。

《百家姓》之——計姓來歷

得姓始祖

伊尹、計然(辛研、辛文子)。

遷徙分佈

計氏的遠祖始於上古時期,傳說是古代帝王夏禹的後代,因此計氏起源於大禹的姓氏,姒姓。到了周代,周武王建立商朝後,封古帝少昊的後代在“莒”(山東膠縣)這個地方,於是成立了諸侯國莒國,建都於計斤,於是莒國的公族後代就用國都中的“計”字為姓。計氏後來在京兆郡發展成為望族,世稱京兆望。

四川宜賓市屏山縣、江西省的上饒市、景德鎮市浮樑縣、九江市彭澤縣、鄱陽縣油墩鎮計家(灣裡計家村、油塘計家村、五房計家村、山上計家村、港頭計家村),安徽省的合肥市、望江縣白沙鄉計家渡、肥東市、鳳臺縣、廬江縣、滁州市、池州市唐田鎮計灣村、東至縣香隅鎮、聯峰村、田心組(鬥米哈)、安慶市、馬鞍山市、蚌埠市懷遠縣萬福鎮計圩村,河南省的開封市、鞏義縣、範縣白衣鄉韓莊、許昌市,天津市,浙江省的溫州市甌海區睦洲垟村、杭州市,杭州市餘杭區良渚運河村大松樹、寧波市餘姚市陸埠鎮計家村、湖州市、嘉興市新塍縣,黑龍江省的肇東市五站鎮,黑龍江省五常市營城子滿族鄉計家村, 湖北省的丹江口市、雲夢市,江蘇省的蘇州市、無錫市、崑山市、鹽城市、吳江市盛澤鎮、常州市金壇區、江陰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柳州市柳北區沙塘鎮郭村、鹿寨縣平山鎮大陽村龍巖屯、柳江縣福塘鄉寨上村、柳北區石碑坪鎮古木村、象州市,四川省的隆昌縣,河北省的秦皇島市﹑河間市,陝西省的咸陽市、興平市,上海市的南匯區三墩鎮,山西省的朔州市平魯區,山東省的臨沂市,吉林省的東豐縣,遼寧省的鞍山市、營口市大石橋鎮,黑龍江省的大興安嶺區,雲南省的會澤市,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省的臺北市地,貴州省遵義市務川縣蕉壩鄉蕉壩村的計家壩,均有計氏族人分佈。

《百家姓》之——計姓來歷

郡望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 (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 (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 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 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齊郡: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隋、唐兩朝改為青州北海郡,治所在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百家姓》之——計姓來歷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

北海堂:以望立堂,亦稱齊郡堂。

晉鑑堂:南宋時候簡州知州計有功在臨時首都向皇帝獻了自己寫的《晉鑑》,要皇帝以東晉偏安當鏡子,去恢復中原。後來被提舉為兩浙平鹽公事。

字輩排行

江西上饒鄱陽油墩街計氏字輩:“均仁文敏永,夢萬顯承宗,美至鍾清樂,家和世治人,恆省爰從淑,鹹勤力守成,義方昭正訓,元會兆熙明,淪海呈桑田,英雄韜略玄,爭靚江山麗,開拓幸福源。”

廣西荔浦縣計氏班輩:

洪石功將大

必忠得朝恩

和平昌盛發

吉慶鳳翔麟

祖乃流芳遠

後裔錦前程

富貴需勤奮

榮華世代興

《百家姓》之——計姓來歷

歷史名人

計然,春秋時越國學者,一名計研。其先為晉國亡公子。本姓辛。後改姓計。他不事王侯,潛心於學,博學善計算,為范蠡師,著有《文子》(早於《淮南子》)。

計衡,宋代朝奉大夫,字致平,紹興進士。歷監察御史,出守池州,轉朝奉大夫。居官多善政。遊太學時,上書言天下大計,高宗嘉之。及卒,家無餘資,時稱清白吏。

計有功,宋代右丞議郎,字敏夫,安仁人。知簡州時,有政績,提舉兩浙西路常平茶鹽公事。因功為張浚從勇,嘗居浚幕府。紹興中譴詣行在奏封,獻所著《晉鑑》。又有《唐詩記事》傳世。

計宗道,字惟中,明馬平縣人。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舉人第一,是柳州歷史上第一位解元。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任常熟知縣,衡州知府等職。英果有為,闊達持大體,臨事有主見,遇災歉之年,為民請命,力爭減免賦稅。在常熟知縣任上時,與詩文名流酬唱於虞山尚湖,築雅集亭,建覽翠樓。正德元年(1506年),主持重刻天文圖、地理圖碑。今存的《天文圖碑》被稱為“在我國古代天文歷史上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他還收藏銅鑄字銅活字,並親自設計行動吸水機械桌,又校訂宋人著作《諸史偶論》。

計六奇,字用賓,號天節子,別號九峰居士,生於明天啟二年(1622年),卒年不詳。無錫縣興道鄉(今前洲、玉祁一帶)人。曾於順治六年(1649年)十一年兩次鄉試,不舉。計六奇把明清之際的社會鉅變記錄下來寫成《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共42卷,按編年體記述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至清康熙四年70年間明清易代的史事。另著有《粵滇紀聞》、《金壇獄案》、《南京紀略》、《辛丑紀聞》等歷史著作,記載了明清之際的史事與掌故。

《百家姓》之——計姓來歷

計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13位。到2009年1月為止,計姓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姓氏排行裡未進入前500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十三位門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