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霍姓來歷

姓氏源流

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第六個兒子霍叔處,屬於以國名為氏。周文王姬昌的第六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姬處,是周武王的同母兄弟。到周成王時,管叔、蔡叔勾結紂王之子武庚叛亂,也就是歷史上的“管蔡之亂”,失敗後霍叔受到牽連,被廢為庶民,但霍國依然存在,並由霍叔之子繼任國君。直到春秋時期的周惠王姬閬十六年(晉獻公姬佹諸十六年,公元前661年),霍國傳至姬求為霍伯,姬求認為從前周成王對其祖先霍叔處安置不當,遂自稱霍公,史稱“霍哀公”,自行更改伯爵為公爵。此後,姬求的後人指國為姓,遂有百家姓中的霍氏。因此中國之姓霍者皆為霍叔處之後裔子孫。霍國之地在金貞佑三年(公元1215年)改為霍州,是霍氏的發源地,古霍國遺址今白龍鎮陳村為霍氏祖庭。天下霍姓出霍州,已為定論。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霍陽山,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霍陽山,是春秋時期非子後裔的嬴姓封國樑國的一個地方。梁國與秦國源出一祖,故址位於今陝西省韓原市附近,霍陽山周圍地區在當時皆稱“霍”,即今峴山地區,俗稱鐵頂山。在史籍《左傳·哀公四年》中記載:“襲梁及霍。梁南有霍陽山,蠻子之邑也。”在史籍《公羊傳·僖公二十一年》中也有記載“會於霍。”當初在晉獻公姬詭諸執政時期,公子夷吾曾逃到了梁國,得到梁國的保護,梁侯還把女兒嫁給了公子夷吾,生下了姬圉,就是後來的晉懷公。春秋時期的周襄王姬鄭十一年(公元前641年),秦穆公嬴任好出兵襲擊霍陽山,吞滅了梁國,把勢力擴張到了黃河岸邊,因此,秦國吞滅梁國,自然引起晉惠公的不滿,引發了晉惠公姬夷吾與秦國的反目。於是,秦穆公防患於未然,不願意樹立晉國這樣一個大敵,便扶持與秦國友好的公子重耳回國為君,是為晉文公。

源於官位,出自春秋時期霍山令,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霍山令,就是春秋乃至漢朝時期管理霍山的令尹,是個古老而傳襲很久的官職。霍山,就是天柱山,亦即古稱的南嶽衡山。史書記載:“衡之與霍,一山而有二名也。本衡山,一名霍山。漢武帝移嶽神於天柱,又名天柱,亦為霍,故漢已來衡霍別矣(直至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文帝又將衡山封為南嶽)。”南嶽衡山至所以稱作“霍山”,是因為古代以南方為“霍”。在典籍《白虎通》中註釋:“霍之為言護也。言太陽用事,護養萬物也。”在史籍《風俗通義》中也解釋:“衡山,一名霍山者,萬物盛長,垂枝布葉,霍然而大。”霍山令,就是五嶽之一的南嶽令,古代在五嶽之上皆設有令尹,以敬畏神靈,維護帝勢,皆由中央王朝政府派遣。

源於改姓,五代時期驍將霍彥威,屬於冒姓為氏。彥威,是五代後梁時期的一名孤兒,被後梁將領霍存收養,因此稱霍彥威。後唐天成三年(公元925年),霍彥威病逝,當時正在青州打獵的後唐明宗聞訊急忙回朝,泣涕不止,停止歌舞,舉衷一月之久。贈彥威為太師,官至極品,諡曰“忠武”。在霍彥威的後裔子孫中,皆稱霍氏,世代相傳至今。

據史籍《太平寰宇記》記載,唐朝貞觀時期,武都郡蠻七姓之一即被唐太宗李世民改漢姓為霍氏。另外在明朝時期,明成祖朱棣賜歸附的元朝官吏和尼齊漢姓名為霍邱。他們的後裔子孫,皆以帝王賜姓為姓氏,世代稱霍氏至今。

《百家姓》之——霍姓來歷

得姓始祖

姬處,霍叔,世稱霍叔處,周文王姬昌與太姒所生第八子,周武王姬發同母弟,周初三監之一,周朝諸侯國霍國(今山西霍州)始封君,霍姓始祖。

周武王滅商建周後,將霍叔處封於霍地,建立霍國,與管叔鮮、蔡叔度協助、監督商紂王之子武庚,一同治理商朝遺民,史稱“三監”。

周武王死後,其子周成王繼位。周成王年幼,由霍叔處四兄周公旦攝政。霍叔處與管叔鮮、蔡叔度因不滿周公旦攝政,於是挾持武庚發動叛亂,史稱三監之亂。不久,周公旦平定叛亂,誅殺管叔鮮和武庚,流放蔡叔度,將霍叔處廢為庶民,三年不得錄用。

霍國滅亡後,霍叔處的後代子孫以國為姓,稱霍氏。

《百家姓》之——霍姓來歷

遷徙分佈

上下幾千年,霍州的一切無不打上霍字的烙印,霍山(霍嶽、霍泰山、霍太山、霍太)、霍王、霍叔、霍國、霍邑、霍氏、霍君、霍公故居、霍伯、霍汾、霍山王、霍山公、霍泉、霍水、霍州署、霍陶、霍瓷、霍窯、霍州、霍縣、霍汾縣,直至現代的霍電、霍礦、霍煤、霍中,等等,無不與霍字有緣。一個“霍”字、萬中情懷,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不到霍州來,不知始祖情。霍氏人氏由其發源地山西向外遷徙的歷史始於秦漢之際,他們最初向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遷徙。

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時期,就有霍氏人氏遷徙到廣東、海南、江蘇和福建等地。

晉太公滅霍後,晉國的政治和社會陷入混亂之中,漢獻帝時,天下大亂,軍閥混亂,外來入侵,世事艱難,災禍綿綿,王朝更迭,不絕於史書的天災人禍。據有關資料表明,霍氏人氏由其發源地向外遷移的歷史,始於秦漢之際,最初向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遷徙,

到宋朝時期,便開始向廣東、海南、江蘇、福建等地遷移,廣東佛山市石灣區瀾石鎮石頭村,就建有明清時期霍氏祠堂,明末清初,居住廣東、福建沿海一帶霍氏族人,經彭湖列島,開始向臺灣遷移,形成了臺灣今天的霍氏族氏。霍氏人氏向外遷徙不是孤立的,與中原的移民有著同樣的社會背景,朱元璋下令山西向外移民,從明洪武三年~明永樂十年(公元1370~1416年),明王朝先後進行了八次移民。明洪武年間洪洞大槐村移民,霍氏子孫部分遷往異地他鄉,也有外出居官,或甘肅或廣東,逐居外地。據霍興成撰文,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臨汾霍裔向下為官,讓其子弟某隨肅王朱瑛到甘肅、蘭州練兵,官至參將或副將,其子孫散居於靖遠、會寧、海源一帶。

霍氏族人是在明末清初從福建遷到臺灣的。

時至今日,霍氏後代播遷於全國,描遷於海外,乃至全球。霍氏的英雄人物和故事有很多,所以一提起霍氏,就不禁使人感受到一種威武雄壯的英雄氣概。

《百家姓》之——霍姓來歷

郡望

霍姓的望郡霍州(今山西省霍州市)、太原郡(今山西太原)、河東郡(今山西臨汾)、蜀郡(今四川成都)。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河東堂:以望立堂。

霍州堂:以望立堂,亦稱彘水堂。

蜀郡堂:以望立堂,亦稱成都堂。

姓氏名望

霍去病:西漢河東郡平陽人 [2] ,西漢大將,少時就以善於騎射而為人知曉,虛歲18因軍功封冠軍侯,19歲就帶兵大破匈奴,使河西走廊納入了中國的版圖,打開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由於戰功顯赫,被漢武帝劉徹封為大司馬。可惜英年早逝。

霍光:西漢河東郡 平陽人,霍去病的異母弟,是一位封侯拜相的文官(大司馬),他輔佐漢代的三朝皇帝處理國家大事,開創了昭宣盛世,可以說,霍家兄弟是漢朝社稷的兩位大功臣。

霍峻:三國時蜀漢將,南郡枝江人,字仲邈。他先依荊州牧劉表,劉表死後歸劉備。建安十七年,劉備進至葭萌,回軍南襲劉璋,留霍峻鎮守葭萌城。張魯得知,便派遣楊帛引誘霍峻,假說共同守城,霍峻一眼識破,說:“小人頭可得,城不可得”。楊帛無奈,只得退去。後來,劉璋又派扶禁、向存等領萬餘人由閬水上圍攻霍峻,一年之久未能攻下。霍峻城中僅數百人,他選拔精銳,伺機出擊,斬向存,大破扶禁軍,守住了葭萌城。 劉備定蜀後,任他為梓潼太守、裨將軍。死後葬於成都,劉備親臨弔祭。

霍子衡:字覺商,明朝舉萬曆鄉試,歷任袁州知府。後閤家在羊城,紹武年間(清·順治)清兵攻打廣州,城破後他對家人說:“臨難勿苟免,你們知道嗎!”接著大書“忠孝節烈之家”六字於中堂,朝服北拜,然後投井而死。其妾、長子夫妻、長女、次子、三子夫妻及一小婢,也相繼投井自盡。不少大臣聞訊,跟著紛紛自盡。事後廣州人悄悄將他們的遺體合葬於流花橋附近,直至光緒九年,方為之樹碑,稱“紹武君臣冢”。

霍元甲:字俊卿,祖籍河北省東光安樂屯(屬滄州地區),世居天津靜海小南河村,為精武體育會創始人,近代著名愛國武術家。霍元甲幼時體弱多病。其父霍恩第是名顯一時的秘宗拳師。他擔心元甲習武日後有損霍家名聲,拒不授藝於他。但元甲志存高遠,他日日留心,處處參察,偷藝於父傳兄弟之機。苦練於舍外棗林之僻。後為父知,受責。元甲保證絕不與人比武,不辱霍家門面,方準父兄一起習武。 元甲天資聰穎,毅力驚人,功藝長兄亢進,在兄弟之中出類超群。父見此,一改舊念,悉心傳藝於他。後元甲以武會友,融合各家之長,將祖傳“秘宗拳”發展為“迷宗藝”,使祖傳拳藝達到了新的高峰。

霍英東:(1923年5月10日-2006年10月28日),生於香港四大原住民系中蜑家的水上人,原籍廣東番禺練溪村,香港企業家,亦是著名的親共人士,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是成為首名躋身國家領導人級別的香港人,有“愛國商人”稱號。2006年福布斯雜誌將霍英東列入全球富豪排行榜第181名、香港富豪榜第9名,資產37億美元。官方新華社將他形容為“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而前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稱讚他為“左派港人”。

《百家姓》之——霍姓來歷

霍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六十位門閥,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六十位,人口約九十九萬六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62%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