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經姓來歷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周王室大夫經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有關史料記載,春秋時期的周王室有個卿士被封於經邑,因此史稱經侯。古經邑之所在,就是今河南省的洛陽市一帶,著名東漢科學家張衡在《東京賦》描寫洛陽的天文氣候特徵時就說:"洛陽,昔先王之經邑也。其掩觀九隩,靡地不營;土圭測景,不縮不盈,總風雨之所交,然後以建王城。"春秋末期一度地處魏國。不過也有學者說經邑在今河北省的大城縣,這有待進一步考證。

在經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經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嬴姓,出自漢朝時期易學大師京房,屬於避難改姓為氏。漢朝時期,有一個著名的易學、音律學者叫李京房,他崇尚易學,自稱精通五行天地之律,因此"推律自定為京",遂以"京"為姓氏,充分表明了他對易學的赤誠迷戀。在漢元帝劉奭執政時期(公元前48~前33年),京房以《易》干政,他把災異與政治相聯繫,試圖以這種方式向漢元帝劉奭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結果得罪了當朝權臣石顯,被中書令石顯羅織了一大堆罪名,投入監獄,後在獄中悽慘死去。

京房的後裔子孫及族人為了避免災禍而紛紛遷逃,遂取"京"的同音字"經"作為姓氏,改京氏為經氏,世代相傳至今。

《百家姓》之——經姓來歷

源流三

源於羋姓,出自東漢光武帝劉秀的族父劉歙,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東漢時期,漢光武帝劉秀的族父(叔叔)之字叫經孫,在東漢王朝建立後,被漢光武帝敕封為泗水王,封地在泗(今安徽濉溪),他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字號為姓氏者,稱經孫氏,後來隨著歷史的演變,多省文簡化為單姓經氏、孫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經候、姬叔段(京叔段)、李京房、劉經孫。

遷徙分佈

經姓起源,據《姓氏考略》載:"望出平陽";《郡望百家姓》載:"望出滎陽郡"。平陽,三國時分河東郡一部分建置,相當於現在山西臨汾一帶。滎陽,三國時分河南郡一部分置,相當於現在河南鄭州一帶。由此可見,這兩個地方是經姓的主要發祥地,並長期居住在這裡。直到宋代以後,隨著宋室南遷及戰亂等原因,才開始向浙江、江蘇等南方地區遷徙,並逐步遍佈全國各地。

如今經姓雖然人數不多,但分佈極廣,西到四川、重慶,北到內蒙古,東北到黑龍江、遼寧,東到浙江、福建、江蘇、山東,南到廣西以及中部地區的河北、河南、安徽等省份都有經姓族人居住。目前經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

今浙江省的紹興市上虞縣、金華市,安徽省的合肥市,江蘇省的揚州市寶應縣、江都市、句容縣、徐州市、溧水縣、鎮江市寶埝鎮,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市全州縣、永福縣,柳州的鹿寨縣、來賓市興賓區,上海市,北京市,吉林省的四平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吉林省的吉林市,河北省的辛集,河南省的開封市,山西省大同市,河北省張家口市等地,均有經氏族人分佈。

《百家姓》之——經姓來歷

郡望

滎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原陽市。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部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滎陽縣,其時轄地今河南省黃河南部、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包括今開封市、鄭州市在內的八縣。北魏時期移治到今滎陽縣。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改為成皋郡。隋、唐兩朝均為鄭州滎陽郡。

平陽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置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幷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為中國儒學發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置"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

堂號

滎陽堂:以望立堂。

平陽堂:以望立堂。

賜宴堂: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叫經濟的人是鄉中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而且是鄉中年紀最大的人。明太祖因為這個專門請他吃飯,並且勉勵他:"教訓子孫孝敬父親。尊敬長上,友愛兄弟,勤於生產,節約開支。"

欲仁堂:浙江上虞驛亭。

《百家姓》之——經姓來歷

字輩排行

江蘇揚州寶應、江都經氏字輩:"忠孝壽年寬仁守正"。

廣西桂林全州經氏字輩:"才承繼本孝友"。

江蘇句容葛村鎮經悍村(現今句容郭莊鎮東方紅村)字輩:師利紹廣繼聖延宗。

歷史名人

經承輔

字蘭谷,明朝江都人。明朝文士,個性溫文稿儒雅,品格高尚,孝行很好。少年時父喪,為孝敬母親,一輩子不做官。隱居於平山之麓,與世隔絕,以田園自居,栽梅種竹,耕讀教育孩子,並撫養弟弟長大成人,年七十無疾而終。

經元善

號蓮珊。清朝時期人。家中很富裕,性情善良,喜歡施捨別人。光緒八、九年的時候,直隸發生水災。他從上海來到天津從事救濟活動,募款達幾百萬。先後獲得清朝獎勵十幾次。勝宣懷督班電報的時候,他加入30萬兩股。不久就被任命為上海電報局總辦。中日甲午戰爭以後在上海首先創辦了女學堂。光緒二十六年1月,慈禧太后想廢黜光緒帝,遭到各地地方巡撫的反對。經元善以候選知府的身份聯合維新人士蔡元培、黃炎培等人,一共1231人簽名上書總理衙門,要求清朝放棄這種打算。清朝廷於是按以"叛逆"的罪名,下令將其逮捕。他逃亡澳門,請政府於是向澳門總督交涉,要求引渡。葡萄牙總督於是將他軟禁於澳門大炮臺。因為各方的反對而罷休。義和團失敗後,他返回上海,存世的著作有《居易初集》。

經亨頤

浙江省上虞人,經元善之侄,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和金石家。創辦春暉中學並長期從事教育事業,參加國民革命,為國民黨左派元老,著有《經頤淵金石詩書畫合集》。

《百家姓》之——經姓來歷

經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六十九位門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