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名?只因郭沫若把“后”字错看为“司”字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的铸品,这个庞然大物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现在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了。为什么叫这个庞然大物叫做司母戊鼎呢?原来1959年,郭沫若在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期间,经过他的考证,发现这座商朝出土的大鼎上有三个字“司母戊”。于是这座从商朝埋在地下直到几千年后出土的庞然大物叫做司母戊鼎。

不过这里出现了一个错误。2011年3月,这件青铜器归入博物馆里,改名为“后母戊鼎”。有的人说既然司母戊鼎这个名字叫了几十年,而且还上报过联合国,上过教科书,更体现了商超殷墟文明。没有必要再改名了。

为什么要改名呢?原因很简单,郭沫若当时吧后字误以为司字。原本应该记载的是这个墓主人的身份,墓主人生前是商王之“后”,并且新说认为“母戊”并不是商王文丁之母。“后”是王后、母后的意思

甲骨文有正反并存的现象,也就是说一个字可以正着写,也可以反写。这是早期汉字的特点。而大鼎中的“司”字与“后”正好是相反的。 现在改为后母戊,后母戊三个字意思是王后母亲名戊的。这就是后母戊鼎更名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