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招考試中,那些容易被混淆的考點~

師招聘考試知識點多而且還不好記,萬能的小編來了,每天給您整理教師招聘考試中涉及到的小知識點,每日打卡來學習吧~堅持下去,考試不是事!


教招考試中,那些容易被混淆的考點~

1教育獨立論

人物:蔡元培

觀點:教育脫離宗教獨立、行政、經費、內容、思想獨立

評價:主張教育完全交給教育家辦,雖有積極意義,但在當時的中國行不通。


2人力資本論

人物:舒爾茨

觀點: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人力資本主要靠教育形成;教育不但是一種消費,也是一種投資;人力資本的收益大於物力資本的收益,教育水平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是33%。

簡言之:教育(投資)→人力資本(產出-自身擁有)→經濟增長(更大產出,社會擁有)

評價:突破了傳統理論中的資本只有物質資本的束縛,把人的能力與物質資本等同,但忽視了勞動力市場中的其他篩選標準。


3篩選假設理論/文憑理論

觀點:教育是表示個人能力的信號或工具,這種理論把教育視為一種裝置,主要作用就是幫助僱主識別能力不同的求職者,以便把他們安排到不同的崗位

與人力資本不同的是,文憑理論認為教育的作用不在於提高人的認知水平,而是對具有不同能力的人進行篩選,僱主與求職者在勞動力市場相遇時,並不瞭解其能力,教育程度作為一種“信號”。


4勞動力市場理論

人物:皮里奧、多林格、邁克爾·史潘pan斯

評價:描述了當時教育文憑膨脹的問題,但是該理論片面強調教育的信號篩選作用,進而否定了教育能提高人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觀點是錯誤的

簡言之:教育→文憑高低→工資

觀點:勞動力市場劃分為主要勞動力市場(如大型壟斷企業)和次要勞動力市場(如小的競爭性企業);兩個市場相對封閉,較少流動;主要勞動力市場工資高、工作條件好、就業穩定、有較多的晉升機會,次要勞動力市場相反

簡言之:教育→主要勞動力/次要市場→工資

評價:該理論認為一個人的工資水平主要取決於他在主要勞動力市場還是次要勞動力市場工作,而與教育程度本身並不直接相關,教育只是決定一個人在哪個勞動力市場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