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嚇你,長租公寓隨時可能倒下!

不是我嚇你,長租公寓隨時可能倒下!

不靠“燒錢”存活下去產生了質疑,這也正是潘石屹不看好長租公寓的原因。

“我不建議去做長租公寓,這個生意是虧的。”8月19日,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這段話使得長租公寓在租房漲價潮後,再一次引發公眾討論。

但8月20日,北京市房地產中介協會隨即召開座談會,自如、相寓、蛋殼公寓等企業共同承諾不漲租金,並將手中超過12萬套的全部存量房源投向市場。

潘石屹直指長租公寓盈利難的痛點,認為做長租公寓一定會有銀行貸款,其中利息按照銀行基準利率是4.9%,可能實際得5%-6%,用貸款建成公寓租出去,回報率最高超不過1%,租房價格再翻番還是虧本。

和SOHO態度相反地,是以萬科、龍湖地產為代表的房地產商大舉入局長租公寓市場。截至2017年7月,萬科泊寓簽約公寓約為4.5萬間;龍湖冠寓“野心勃勃”,計劃2020年做到行業前三。

除了地產開發商,鏈家為代表的中介商、華住為代表的酒店、以及創業公司們也紛紛做起長租公寓,在有限的房源市場上“短兵相接”。一方是盈利壓力、一方是搶房大戰,長租公寓是一門好生意嗎?

四類玩家入局,長租公寓卻隨時可能倒下

玩家入局,是看好了長租公寓的未來市場。

近30城房地產限購後,銀行貸款利率上浮、購房市場進入冰凍期,與之相對的是,中央多部門圍繞租住房改革密集出臺政策後,長租市場開始火熱。

華平投資合夥人丁毅曾公開表示,國內體量前十大城市,租賃人口是可租賃房屋量的4到6倍,一居的品牌長租公寓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Wind和華菁證券研究所一組數據也顯示,中國目前的租賃市場GMV(成交總額)為1萬億元,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5萬億元,龍頭公司管理規模將超100萬間。

在供需錯配、政策利好的驅動下,截至目前一線城市集中式長租公寓品牌數量合計已有300多家,共分為開發商背景、中介背景、酒店背景和創業類四類。

華菁證券地產行業首席分析師周雅婷表示,以上四類參與者各有優勢。

不是我嚇你,長租公寓隨時可能倒下!

不是我嚇你,長租公寓隨時可能倒下!

據統計,目前具備一定規模的40家長租公寓中:創業系佔多數,有19家,其中包括YOU+公寓、魔方公寓、優客逸家等;

開發商類緊隨其後,萬科、龍湖、保利、碧桂圓等15家房企先後進入這一市場;酒店系,以雅詩閣、華住、窩趣為代表;中介系,以自如、相寓、世聯為代表。

不是我嚇你,長租公寓隨時可能倒下!

其中中介系公寓雖數量不多,但規模普遍較大。如今年初完成A輪融資的自如,長租公寓賽道單筆最大融資額40億元,投後估值約200億元。

創業系融資腳步也不慢,2015年起,魔方公寓、YOU+公寓、優客逸家、寓見也分別完成3億美元、數億人民幣、數億人民幣、數百萬美元的融資。

不是我嚇你,長租公寓隨時可能倒下!

一方面,資本熱催生出高估值的長租公寓;另一方面,狂奔的長租公寓也隨時可能“倒下”,易居企業集團旗下克而瑞研究中心統計顯示,自2017年以來,至少有8家長租公寓宣佈倒閉,且多是因為資金鍊斷裂而導致的生存危機。

這使得業界對長租公寓是否能夠形成穩定的盈利模式,不靠“燒錢”存活下去產生了質疑,這也正是潘石屹不看好長租公寓的原因。

公寓底租成本偏高,就看誰能熬過去

“潘石屹此類表述總體上是客觀的,長租公寓處境糾結,一方面住戶抱怨房租貴,另一方面自身短期不賺錢。”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

多位專家對記者表示,除了酒店類、開發商類長租公寓這樣的“富二代”,可以盤活母公司的閒置資源,獲房成本低,多數創業類、中介類長租公寓都是依靠租賃獲房,底租高是長租公寓盈利的首要難點。

獲房方式與資金成本有關,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假設公寓企業持有一套一線城市500萬的房子,按照一年6%的資金成本計算,資金成本約為30萬,但是500萬的房子很難租到一年30萬的房租。所以,長租公寓也需要在租房市場上向資產擁有方租房。

紅璞公寓總經理甘偉曾公開表示,公寓的底租成本佔總成本的55%-60%,租金差為1.6-1.7倍,還需每年攤銷15%-20%的裝修成本,以及人工等成本。“其實還是很難盈利。”

“現在長租公寓的盈利多是依賴漲租金的做法。”嚴躍進表示,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導致長租公寓價格偏高。

張大偉表示,相同小區、相似戶型的房子,自如、蛋殼等長租公寓的價格往往要比一般的散戶高30%。記者隨機抽取了鏈家上某上海小區一居室的普通房源和某品牌公寓,發現月租金價格差近500元。

偏高的成本,影響著公寓的入住率,也威脅著現金流。鏈家旗下的“自如”品牌負責人曾公開表示,長租公寓做不到90%的入住率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只有入住率達到95%,才能實現穩定的現金流。

“90%的出租率對我們來說,今年就算不賺錢。”這是熊貓公寓CEO王璽龍給的臨界值。

據嚴躍進表示,目前一線城市基本上只能保障80%的入住率。這或許可以說明為何一些長租公寓會因資金流斷裂被迫退場。

同時,北京市房地產中介協會於8月20日召開座談會,自如、相寓、蛋殼公寓等企業共同承諾不漲租金,並將手中超過12萬套的全部存量房源投向市場。

蛋殼公寓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蛋殼公寓不會哄抬租金,更不參與市場惡性競爭。我們將盡最大努力盤活存量住房,加大租賃房源供給,穩定租金價格水平。”同時我愛我家表示:2個月內將提供2萬套房源,承諾環比8月不漲價。

“行業到了洗牌季,考驗的是運營能力,未來一定會賺錢,現在看誰能熬過去。”房地產從業者李強(化名)說。

一場搶房源擴張和長期回報的對賭遊戲

短期盈利難、經營風險大的長租公寓,正在資本市場上一路狂奔。

華菁證券地產行業首席分析師周雅婷表示,對於長租公寓這樣一個資金和資源雙密集型的行業,在搶佔市場份額的競速賽跑中,藉助股權融資的力量來做大變得十分必要。

李強也道出融資的無奈:“長租公寓需要規模效應,對一些沒背景的公寓來說,不擴張就會被淘汰;而快速擴張,就會導致空房率提高、入住率降低,虧得更多,所以只能不斷融資”。

除此外,一線城市房源就那麼多,“為了拿到好房源,我們只能‘不擇手段’”,一位長租公寓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表示,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以高於市場價格的租金搶佔地理位置好、熱門小區的房源,因此好多公司會用獲得的融資搶房。

據蜂鳥屋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31日,分散式品牌公寓TOP10(自如、優客逸家、蛋殼公寓、青客公寓、愛上租、魔飛公寓等),總融資金融約為75.792億元;而集中式品牌公寓TOP10(魔方公寓、V領地、安歆公寓、灣流國際等)融資總額約為71.15億元。

而這樣的方式為行業埋下極大隱患。前我愛我家研究員長鬍景暉表示,對這些長租公寓而言,一旦下一輪融資進不來,就會有爆倉的可能,屆時業主租金無法兌現,承租人會被驅趕,幾十萬人需要找新的居所。

近日北京住建部約談中特意提到:嚴查不按約定用途使用融資資金的行為,給這類危險操作強制“剎車”。

風險那麼高,為什麼還有投資方願意繼續投資呢?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長期回報可期。

長租公寓是“賺慢錢”的模式,目前市場上一般的長租公寓項目盈利週期在5-7年。龍湖集團副總裁兼冠寓公司CEO韓石就曾公開表示,要將長租公寓開遍全國,部分公寓三年內不考慮盈利。

多位從業人員表示,長期來看,長租公寓的盈利點在於:租金差價+金融槓桿+持有物業溢價。金融槓桿的收益是指,長租公寓通過借錢來收儲房源,做大規模。形成一定規模效應後,將房源抵押再貸款。

關於持有物業溢價,一位公寓運營商曾表示,“只要在資產升值的預期裡,就不用擔心未來的退出。”

網易房產在調查中發現,熊貓公寓去年包租下的房子3元/平,據悉今年就漲到4.3元/平。翻手覆手間,每平米淨賺1.3元。就算退出長租行業,只要能把房子再租出去,就不會賠本。

租金差價也有利可圖。“長期公寓是存量物業經營中很重要的領域,短期投入較多,形成規模效益後,還是有機會盈利。”嚴躍進解釋,如果以70年為週期來看,長期公寓的租金收益還是很可觀的。

此外,世聯行副總經理兼董秘袁鴻昌表示,長租公寓未來還能通過傢俱租賃、產品銷售等衍生服務來盈利。

開發商系自帶優勢

專業運營商價值將被凸顯

然而,這場資本的遊戲也許本就不對等,隨著開發商系的崛起,跑通了商業模式的其他企業也未必能分得“大蛋糕”。具備獲房優勢、資金優勢的開發商系,擠壓著本就有限的一線城市租賃市場份額。

萬科、龍湖、旭輝、石榴、金地、遠洋等15家積極佈局長租公寓,儘管萬科在長租公寓領域先行,但萬科高級副總裁、北京萬科首席執行官劉肖在公開場合表示,最後悔的事情就是對於長租公寓的投入和佈局還不夠大。

“未來開發商類的企業做租賃業務,其實是最容易做出來的。”嚴躍進認為,對於創業類、中介類和酒店類企業來說,本質上可以做租賃業務,但很難做租售同權。

換言之,很多租賃的創新都是老傳統,本質上是隻解決了住房的問題。但是開發商開發新房以後,可以形成租賃項目,而且可以配建學校,這是租售同權,比租售並舉的概念更進一層,這也是當前此類企業優勢所在。

嚴躍進表示,與開發商類相似的酒店類企業顧慮在於,酒店業是屬於服務業,靠服務取勝,而如果做租賃,那就是房地產業務,容易面臨管控。

那其他類型機會在哪?嚴躍進認為,未來開發商進入以後,更多的是房源的提供,而經營方面預計還是會依賴很多輕資產的企業。

“市場房源供給增加的時候,專業運營商的價值將被凸顯出來。”優客逸家創始人劉翔曾公開表示,未來長租公寓運營端的優勢就將成為稀缺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