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9种避税方法,能让企业节税70%,到底怎么做到的?

自国地税合并,社保归入国税局管理后,最最恐慌的便是企业老板和公司财会人员。因为按照税务局的稽查手段,社保也将从严管理,对于那些通过少缴、漏缴、不缴社保来达到开源节流、降低成本的企业来说,犹如晴天霹雳。

但是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民政策,减税大礼包,最多跑一次,办证时间减半、取消一部分备案许可……同时也让每个人看到:只要通过合法的手段进行必要的税务筹划,可以达到节税避税的目的,依然可以为企业减少开支,实现利益最大化。

这9种避税方法,能让企业节税70%,到底怎么做到的?

本期,为大家介绍了9大合理避税方法。

方法一:利用税收政策合理避税

1.通过减免税来实现

有些企业可以通过减免税优惠政策作出相应调整来符合税收条件,通过办理相应的报批或备案手续,享受减税或免税。例如国债的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投资收益等,都可以享受免税的政策

这9种避税方法,能让企业节税70%,到底怎么做到的?

2.通过税率差异来实现

在我国,不同地区、行业、经济实力、企业类型之间,税率也有所不同,企业经营者可以在多种方案中进行最优选择,以适用较低的税率。例如,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的服务企业适用15%的所得税率;小型微利企业适用20%的所得税率等,税率相对来说都比较低。

目前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或者少数民族自治区都出台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将企业注册到有税收政策的低税区,不仅最节税而且合理合法。这里以把企业注册到我区工业园区为例,【Tel:156-8317-4870】园区对注册企业增值税以地方留存的40%~50%扶持;企业所得税以地方留存的40%~50%给予扶持;通过入驻园区,企业节税比例可达50%以上。个人独资企业(营改增)小规模的可以申请核定征收,核定个税税率为2%;总税负最高5.2%。

这9种避税方法,能让企业节税70%,到底怎么做到的?

3.通过扣除方式不同来实现

一般地,所得税都是以纳税人收入进行扣除后作为计税依据,即使是以收入为计税依据的流转税,也有不少项目可以在计税依据中扣除。如研究开发费、企业安置残疾人员所支付的工资。

4.通过抵免方式不同来实现

已纳税额或支出的抵免可以直接减少纳税人应纳税额,避免重复征税。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1 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额,外购货物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抵免增值税销项税额等,都是纳税人应该考虑的税收筹划对策。

这9种避税方法,能让企业节税70%,到底怎么做到的?

5.通过特殊行业优惠来实现

小型微利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特殊行业一直都是国家关照的重点对象,为了实现科技发展、科学进步,国家一再在税收政策上予以优惠,促进企业发展和留存。其中创投企业的优惠政策包括:创投企业采用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两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两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

这9种避税方法,能让企业节税70%,到底怎么做到的?

方法二:通过会计手段实现税收筹划的目的

1.销售收入方式

通过对取得收入的方式、时间以及计算方法的选择和控制,达到减税或延缓纳税的目的。例如,直接收款销货时,可通过推迟收款时间或推迟提货单的交付时间,把收入确认时点延至次年,从而获得延迟纳税的好处。

2.存货计价方式

存货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消耗或者销售而持有的资产,包括原材企业的所得税负担。但需注意的是,存货计价方法一经选用,在一定时期内不得随意变更(一般为1年)。

这9种避税方法,能让企业节税70%,到底怎么做到的?

3.固定资产折旧

由于折旧要计入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直接关系到企业当期成本和费用、利润和应纳所得税的多少。运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计算出的折旧额也是不同的,因而分摊到各期生产成本中的固定资产成本也不同。假设企业各年的所得税率不变,宜选择加速折旧法,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最初年份多提折旧,后面的年份少提,这样就可以使企业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相当于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

4.费用列支方式

企业通常有许多费用开支项目,每个项目都有规定的范围,企业准确掌握税法和财务准则中费用列支的规定对税收筹划有着重要意义。例如:采用工效挂钩或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办法提高计税工资总额;对低值易耗品待摊费用应选择最短年限;对已发生的坏账损失、流动资产盘亏毁损及时核销列入费用等。

这9种避税方法,能让企业节税70%,到底怎么做到的?

税收筹划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的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在运用税收筹划方法时,应充分考虑具体情况和政策规定,各种税收筹划方法不应该是彼此孤立和矛盾的,有时应相互配合、综合运用。同时,随着税收筹划的层次深入和领域的拓宽,还将会有新的、科学的税收筹划方法,企业老板和相关财会人员应该多多留意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