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天地」南北差异化,南方为何多方言?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从地理方面观察,语言的语音、词汇都反映环境的特点,具有生态性、区域性、传播性三大地理特性。

语言内容是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生成的,有原生态的词汇,也有文化交流传播的词汇。在语言中,区域文化含量很大,语音与词汇反映区域文化特点,某人一张口,我们就知道他的地域背景,他的故乡(母文化区)在哪里,是老派人还是新潮人,文化水平如何,等等。有一个北京人,节日时上了天安门,兴奋地说:“我上城楼子了!”这是老北京人的说法,不是老北京,不会把天安门叫“城楼子”。

「文史天地」南北差异化,南方为何多方言?

中国汉语方言的分布大概有7大方言区:官话(北方)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如果稍微细化一点儿,每一个大区还可以分亚区,数量远远多于7个。

在汉语方言分布地图中,官话(北方)方言占了绝大部分面积,从黑龙江一直到云南都是它的天下,使用人口差不多占汉族人口的四分之三。这样的分布形势,是历史造成的,人口的迁徙、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是其重要的背景。

其他6大汉语方言多数集中在中国的东南部。这种分布有自然地理基础,东南多山,人的流动性本来就小,再加上一些人文历史原因,造成那里比较细密的方言分布状况。

「文史天地」南北差异化,南方为何多方言?

广东、福建、江西接界地带的客家人,原来也不是当地人,是“客人”,也是北方人以集团的形式移民到了这里。他们长期驻扎,自成群体,不和当地人混合,渐渐形成那个地方独立的文化群体,他们的讲话与周围人不一样,一直保留有中原古音。有学者甚至认为他们的某些房屋形式,与当初北方战乱时代出现的坞壁有些关系,像封闭的城堡。

「文史天地」南北差异化,南方为何多方言?

因为中国的方言差异太大,因此中国有方言字典,比如《潮汕字典》,有不同方言的发音对照。

中国需要语音规范,即国家标准的官方口音。据说民国初期,很多议员来自广东,提出用广东话来做官方的标准口音。孙中山不同意,最后决定用北方的官话作为政府的官方语言。

最后提示一点,方言文化是纯粹的非物质文化,它甚至不可能有物质符号。像饮食、服饰、房屋都可以有物质符号,放一碗豆汁儿,代表北京饮食文化;扎一个白羊肚头巾,是陕北服饰文化;做一个帐篷的模型,是草原文化;画一个脸谱,代表中国戏曲文化。但是,能给方言一个物质形状吗?能做出一个小东西代表上海话,再另做出一个小东西代表广东话吗?做不出来。有很多精神文化,无法给它们物质外形。这类文化必须依托在活人身上。

(本文摘自唐晓峰《给孩子的历史地理》,中信出版集团,来源:新华日报)

议政金陵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