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观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和其姊妹篇《龙吟虎啸》,观后感慨良多,尤其是对极富哲理的台词,以及剧中司马懿的结发妻子张春华和如夫人柏灵筠两人的在涵养见识和修为方面的差异以及司马懿的韬略计谋和心机,深感震撼。柏灵筠本是曹丕为以照顾司马懿生活起居为由实则是监视司马懿的坐探,后来慢慢地发现司马懿才思敏捷聪明智慧,是有大智慧之人,柏灵筠从心底里倾慕于司马懿。
三国魏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阳,时年三十六岁,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葬于高平陵。临终前立6岁的养子曹芳为太子,命曹爽任大司马(其父曹真曾担任此职),司马懿为太尉并同为托孤顾命大臣。曹睿的去世让司马懿和曹爽成了魏国朝堂上鼎足而立的两大势力。曹芳即位后,为了笼络两位辅政大臣的心,太后让曹爽和司马懿为自己的儿子挑官职。司马师被封为散骑常侍中护军,而胸中有沟壑的司马昭则被司马打发去做了典农中郎将,说白了就是种地。在对待这一件事的态度上也让大家看到了张春华和柏灵筠截然不同的见地。在宣读圣旨的时候,听到哥哥被封的官职之后,司马昭一脸开心。但是在听到自己将屯田洛阳的时候,他的脸色一下就变了。之所以要让司马昭去屯田,是司马懿的主意。因为司马懿太了解自己这个儿子了,司马昭胸中有着经天纬地之才,但是因为随军多年,身上的戾气太重,做事不够沉稳,所以司马懿想磨掉他身上的戾气。只有这样,司马懿才能安心把家交由这个有勇有谋的儿子。
本来司马懿是一番好意,但是在张春华听到儿子将去种田的时候,还以为司马懿是因为司马昭在上方谷犯的错在跟儿子置气。
张春华是瞧不上种地这个差事的,在她看来打发司马昭去种地最不好的地方就是会让儿子在人前人后抬不起头来。但是她忘了司马懿之前就是种地的,诸葛亮也曾躬耕于南阳。司马懿苦口婆心地说打磨司马昭是为了让他以后更好的支撑司马家,让他磨练心性。张春华在听完司马懿一番解释之后,仍然跟司马懿说:我不会让我的儿子去种地的。难怪司马懿会说:跟你说了你也不懂!张春华果然是不懂司马懿的良苦用心!
自古慈母多败儿,反观另外一边的柏灵筠却有着和张春华截然不同的态度。
因为眼看着两个哥哥都被封了官职拿了俸禄,唯独自己没有任何官职,司马懿和如夫人柏灵筠的儿子司马伦的内心难免有些郁结,柏灵筠在教导他要忍常人不能忍之事方能成就大事的时候,说到了司马懿对待司马师和司马昭两种态度的事情。
在司马伦看来,司马昭被派去屯田是因为他在上方谷的事情还没有被爹爹原谅,所以在他看来,爹爹最疼爱的是被封了高官的大哥司马师。但是柏灵筠一句话就彻底点透了司马伦,柏灵筠说:“你爹在出仕之前,也是种过地的”。司马伦也是聪明之人,听闻此言,就意识到司马懿实则是在栽培司马昭。在世人眼里谨小慎微的司马懿,在柏灵筠眼里是个有着大象无形韬晦之人。不仅仅是对司马懿的良苦用心很了解,她对司马昭的优缺点也一样很了解。而她还说了一句“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厚积才能薄发,永远不要小看了这微末之处的修行”,张春华是绝对说不出这样的话,也无法理解这句话的深意的。如果张春华也能这样教导司马昭,恐怕当时的魏国早已是司马家的了。这就是两人的差异所在!当然,张春华作为司马懿之结发妻子,几十年如一日,上敬公婆,下育儿孙,相夫教子,操持家务,不谓不贤,她真正缺少的是见识,修养和眼界,用当下时髦的话来说是“三观”不同。她其实并不真正懂得司马懿,她和司马懿可以是患难夫妻,但绝不是知己。柏灵筠能走进司马懿心里,张春华做不到,这就是两人的距离。
柏灵筠则是一个有着大智慧的女子,被称为“女诸葛”自然是有着过人之处。仅仅就凭这一件事就能明白司马懿为何凡事会和柏灵筠商议,而不是结发妻子张春华。两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完全不同。
当初曹丕让柏灵筠来监视司马懿,不曾想二人却惺惺相惜的走到了一起。从一开始,柏灵筠就比张春华要了解司马懿。而司马懿做很多重要决定的时候,柏灵筠的计策也没少帮忙,这才是真正的贤内助!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有着大智慧的柏灵筠,深谙人情世故和审时度势之道,知道如何面对现实,她明了宫廷朝局之凶险,更有应对之策,视时势如棋局,轻描淡写之间挥洒自如地驾驭大势的走向,堪为女中豪杰,巾帼翘首!
明朝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说司马懿是“鹰视狼顾”,意为目光锐利,为人狠戾,机谋极深。电视剧中柏灵筠对儿子是这样述说司马懿的:“你爹呢,在外人眼里谨小慎微,懦弱无争,可每次遇到危难之时,都能够化险为夷,反败为胜,靠的就是一份大象无形的韬晦”。曹爽疑司马懿私养死士,加之司马懿长子司马师之妻夏侯徽知道了此事真情,被司马懿次子司马昭知晓,夏侯徽乃大将军曹爽表妹,宫中中护军统领(注:类似清朝的九门提督)夏侯玄之妹,若此事被曹爽得知司马懿一家有满门抄斩的可能,遂杀死夏侯薇,由于曹爽怀疑是司马师所为,将其下入大牢,司马懿之妻张春华急火攻心,一病不起,命在旦夕,要求见司马师一面,司马懿再次示弱面见曹爽,辞去所有官职并交出兵权以让曹爽彻底安心,并提出释放司马师的要求,曹爽以其父死于司马懿之手为由让司马懿面对曹爽之父曹真盔甲告慰其一生的英灵磕三个响头,司马懿从了,曹爽又让司马懿致敬其父曹真戎马倥偬一生的功业再磕三个响头,司马懿亦从,额头都磕出了鲜血,曹爽这才答应释放司马师,曹爽认为“司马老儿志衰矣”,手中又没有了兵权,连走路都晃悠,尸居余气,犯不着非要杀了他。从此,对司马懿彻底消除了防范。这和楚汉时期的项羽设鸿门宴准备计杀刘邦有着惊人的相似。赴宴后,刘邦声泪俱下哭诉自己如何对项羽忠心耿耿,并把攻陷秦都城咸阳皇宫里所有的财物一样不少地全部献给了项羽,项羽动了恻隐之心,不忍心杀刘邦。事后,项羽谋士范增骂项羽道: “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也。”放走刘邦,是项羽一生中最大也最致命的错误,也为他的悲剧拉开了序幕。这之后楚汉之间四年的战争,最终以刘邦彻底胜利,建立大汉朝而告终。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描述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身长八尺有余, 力能扛鼎, 才气过人”。胯下日行八百里的乌骓马,手中一杆方天画戟,在战场上勇冠三军,身先士卒,胆气过人,所向披靡。但他气量狭小,目光短浅,,存有妇人之仁,项羽曾说:“ 富贵不归故乡, 如衣绣夜行, 谁知之者” 。曹爽也是如此,有勇少谋,鼠目寸光,对司马懿知之不深,司马懿夫人过世,皇帝太后都去吊丧,曹爽却在家里大摆宴席给儿子过百天,可见其毫无政治头脑,缺少见识和眼界,不懂的集势,观势。反之,司马懿对朝局洞若观火,对大势了如指掌,明确自己在时局这盘大棋上所处的位置,不谦下,不受辱,不守弱,不示愚,必然满盘皆输,甚至有生命之虞,所以,必须忍常人所不能忍,为常人所不能为,哪怕是遭同僚讥讽,嘲笑,被属下学生家人误解,也不为所动。其实,司马懿在这之前的确在深山中私养了三千名死士,经过多年训练,各个死士誓死效忠司马懿,且武艺高强,身怀绝技,以一当百,万人无敌,司马懿辞去官职交出兵权后,恰逢夫人去世,伤心过甚,积劳成疾,他就借此开始装病,给人以行将就木,灯枯油尽,不久于人世之像,蒙骗了朝中之人,蒙骗了朝中倾向他的人,也蒙骗了曹爽及其亲信,就连如夫人柏灵筠也蒙在鼓里,不知就里。曹爽在朝中蔑视皇帝,以下犯上,侮辱大臣,作威作福,横行霸道,激怒了整个朝野,这也就是司马懿等待的时机。说到此,司马懿和曹爽斗法已有十载,俗话说“十年磨一剑”,就在这一年的某日,曹爽要和百官陪皇帝祭拜先帝曹睿的高平陵的前夜,司马懿认为机会来了,开始布局调度,首先是派次子司马昭面见太后郭氏,在事先拟好的罢黜曹爽大将军的诏书用玺,取得先发制人之筹码,然后,差人给朝中和司马懿同道且担任要职的大臣送信预备连夜发难,分三千死士分别控制朝廷武库已断绝曹爽之兵的武器来源并充实自己的武装,占领曹爽的大将军府和其亲信的府邸以为人质,同时控制都城洛阳的各个城门,同时,司马懿采取怀柔政策,遣心腹之人携带亲笔书信前往曹爽祭拜先帝高平陵之处,并告知其乃英雄之后,宗室之后,劝其回归国都洛阳,只削其兵权,终身享受公侯之富贵生活。多管齐下,司马懿大功告成,曹爽归降,朝廷权利尽归司马家族。司马懿的“忍”终于有了正果。
取胜,在于守势,在于谦下,在于示弱。很多时候,坚守也就是进攻,守势,谦下,示弱,坚守,意在蓄势,取势,造势,成势,等到时机成熟一举夺得成功,在这之前,在取守势之时,不妨向傻瓜低头,亦是蓄势意中应有之义!很多时候,对手在这样的情况下,会乱了方寸,失去防备之心,松懈警惕之心,如此,机会也许就在这里,取胜之道的玄机也恰在于此,这才是大智慧,大赢家。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盈若冲,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直若屈,大成若缺等等,说的都是这个意思,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玄机莫测,不深究,不琢磨,不实践,不得其要领,就算终其一生悟道,也只能参详一二,知之皮毛而已。杨绛先生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语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有道是“水深则流缓,人贵而语迟。”此为大智慧者得道成仙内修外炼之果。
谈古是为了论今。我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在工作生活中,在平时的为人处事,分析判断事物的时候,这些道理同样适用。经常能够看到很多人总是处处不顺,事事拧巴,原因有很多,但与不懂得审时度势,不谙韬光养晦之道有很大关系。做人应该学习水的品性,它总是处在最低处,装到方的容器中则方,盛在圆的容器中则圆,遇到阻碍选择绕道而行,似乎没有自己的主见,行为懦弱绵软,好似面团任由别人揉搓,但它目的明确,意志坚韧,不为路途中的阻碍和困难浪费时间,其实,这是在蓄势,等到势成,形成滔天洪水,则犹如摧枯拉朽,声势浩大,排山倒海,东冲西决,搅海翻天,势不可挡!
2018-02-07 于保定家中(四改稿)
閱讀更多 我的臥虎灣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