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消失前,共同守护百年鼓乐让他们成了忘年交

在西安北郊灞河、草滩一带的庙会上,人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位中年汉子和一位老人搭档演奏鼓乐,与其它鼓乐不同的是,他们演奏的鼓曲看似很“随意”,曲目之间来回穿插,其间还夹杂着“人语”,有问候、有调侃、有嬉笑……活灵活现,非常传神。这种独具特色的鼓乐名为“十样景”,为灞河下游的崖珥王村所独有,迄今已有150年历史。

小村消失前,共同守护百年鼓乐让他们成了忘年交

所谓“十样景”,即两人配合用戏鼓、银锣、铜嚓、梆子、铜铃等10种响器(打击乐器)敲出10支鼓曲,锣随鼓走,或雄浑激越、或诙谐幽默,演奏过程中穿插着各种机巧变化。目前崖珥王村还在“玩”“十样景”的村民仅剩76岁的刘新厚和50岁的薛永恒两人。

小村消失前,共同守护百年鼓乐让他们成了忘年交

位于崖珥王村北的老爷庙与薛永恒家一街之隔,是薛永恒经常玩的地方,“十样景”之所以延续百余年不断,庙会活动是重要因素。祭拜庆典离不开鼓乐伴奏,而庙会期间丰富多彩的世俗娱乐活动更需要鼓乐的参与才显得热闹。“实际上‘十样景’的内容很‘俗’,除了‘喜开头’与宗教活动有关外,其他內容都是表现老百姓生活娱乐的,但不管怎样,老爷庙毕竟是‘十样景’的根。”薛永恒如是说。

小村消失前,共同守护百年鼓乐让他们成了忘年交

据崖珥王村中的老人介紹,大约从清同治年起,陆续有薛姓、刘姓、王姓、李姓等人家来到浐灞交汇处的西岸依水而居,逐渐形成崖珥王村,由于人口不多,又处于上水腰渡口和广大门村之间,小村的知名度并不高。

小村消失前,共同守护百年鼓乐让他们成了忘年交

薛永恒的父亲薛功信今年83岁,是崖珥王村里的“活化石”,薛功信说鼓乐在建村之初就有了,相传是一位叫李麻子的村民受秦腔戏曲鼓点的启发琢磨出来的,由于鼓点好听易学,很快在村中传播开来,每逢过年、庙会、过事,大家便敲锣打鼓热闹一番。崖珥王村村民普遍开朗、爱玩,为适应各种各种民俗活动,陆续创作出《喜开头》、《迎新春》、《雄狮抖毛》、《大头娃》、《三娘甩翠》、《庄子扇目》、《鹬蚌相争》、《鸭子拌嘴》、《虎磨牙》、《逛会》10支曲目,又称“十样景”,早年的“十样景”在浐霸下游一带很有名气,当地有“崖珥王的家伙(锣鼓),琢珥王的腿”之说。

小村消失前,共同守护百年鼓乐让他们成了忘年交

持续红火的“十样景”在文革期间被当作“封、资、修”批判,曲谱丢失,个别老艺人不忍鼓曲失传,通过口口相传勉强将“十样景”延续下来。刘新厚和薛永恒就是在长辈的口传心授之下记住了“十样景”曲谱和演奏方式。

小村消失前,共同守护百年鼓乐让他们成了忘年交

锣鼓乐为“上手活”,不练就会生疏,刘新厚和薛永恒约定每周至少练2次,一人司鼓,一人掌锣,往往一开练就收不住,经常从午后练到傍晚。

小村消失前,共同守护百年鼓乐让他们成了忘年交

“十样景”大曲固定,小点灵活,刘新厚他们利用响器长于模仿的特点,将一些农家生活场景插入鼓曲中,如吃饭、逗狗、吵架、谈恋爱等等,象形拟音,惟妙惟肖,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小村消失前,共同守护百年鼓乐让他们成了忘年交

崖珥王村在灞河下游一带属富裕村,村民户均年收入8万多元,刘新厚表示现在的村民吃穿不愁,但文化生活单调,凑在一起不是打牌就是喝酒,他和薛永恒均不喜欢参与其中,觉得没意思,耍锣鼓是两人的共同爱好,对鼓曲的理解也比较接近,“能尿到一个壶里。”

小村消失前,共同守护百年鼓乐让他们成了忘年交

为方便练鼓,从事保安工作的薛永恒特地将班次调到常夜班,白天专心演练鼓曲。考虑到刘新厚年事已高,他主动承担起保管乐器的责任,60多斤的各式乐器搬进搬出,乐此不疲,被妻子笑称“贴赔油的灯影子”,只赔不赚。

小村消失前,共同守护百年鼓乐让他们成了忘年交

3年前,刘新厚在10公里外的草镇买了新房,举家搬迁,每次回村练鼓需骑行1个小时,“夏天还罢咧,冬天路面结冰要推车走,还摔过几次。”76岁的刘新厚提及去年冬天摔跤时的情形仍心有余悸。

小村消失前,共同守护百年鼓乐让他们成了忘年交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和审美习惯的改变,传统鼓乐已无法吸引年轻观众,为“十样景”捧场的大多是老年人,薛永恒一场表演下来,看到满场白发苍苍的老人,难免有些失落。

小村消失前,共同守护百年鼓乐让他们成了忘年交

近3年来,刘新厚和薛永恒用于置办乐器的花费已超过3000元,平时演出的交通、饮食、住宿等开销也要自掏腰包。“辛苦、花钱不算个啥,外界不了解,娃们不愿学才让人揪心哩!”

小村消失前,共同守护百年鼓乐让他们成了忘年交

“鼓声传情”,同样的曲目,因演奏状态不同而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心情不好的时候,薛永恒会不管不顾地一气敲下去,外人听不出来,刘新厚却能感受到老搭档的心境。15年来,两个性格不同的人相互体谅,相互扶持,共同守护着“十样景”这朵根植于家乡泥土中的艺术奇葩。

小村消失前,共同守护百年鼓乐让他们成了忘年交

对于“十样景”的未来,刘新厚并不乐观:“现在的娃们不喜欢这个,没人愿意学,‘十样景’没有文字,全凭口传,没人接茬往下续自然就断咧,我已经76岁了,不知道还能敲几年。”

小村消失前,共同守护百年鼓乐让他们成了忘年交

如今的崖珥王村街道冷清,除了老人和孩子外几乎见不到年轻人的身影。崖珥王村所在地区已被规划为港务区外围,3年后这里将变身现代化的开发区。

小村消失前,共同守护百年鼓乐让他们成了忘年交

2017年5月起,崖珥王村正式进入拆迁阶段,村里三分之二的房屋被拆除,刘新厚有些焦虑,当务之急是尽快将“十样景”曲谱形成文字,留住这10支鼓曲,这项工作需要专业人士参与才能完成。他也多方打听并动员亲朋寻找合适的人选,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陪伴了崖珥王村民150年的鼓乐继续传唱下去。

审核:秦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