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無疆 爲師造化——本刊特約專訪著名書畫家柴博森

本刊記者/李健 張雨涵(見習記者) 攝影/孟慶生(特約)

行者無疆 為師造化——本刊特約專訪著名書畫家柴博森

夏日的清晨依然烈日似火,記者如約來到柴博森先生的畫室。熱情好客而平易近人,總是滿帶微笑謙和有禮,這是柴博森給筆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一支香菸,一杯清茶,柴博森侃侃而談。

忘我寫生 感受自然靈性

“寫生是畫家的必修課,我熱愛寫生,曾經一年中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外出寫生,從中找到了很多樂趣和靈感。”柴博森回憶道,“我很少到景色唯美的地方寫生,反之越是交通不便、條件艱苦越吸引著我們。趙家溝是我經常去寫生的地方,當地百姓世世代代面朝黃土背朝天,過著相當貧困的生活,因為嚴重的水土流失,山峰間的電線杆會懸在半空,完全靠著電線拽住。無法打井,生活用水都成問題,16年和畫友姜金軍等去寫生時,當地還在採用集雨水的方式解決水源問題;學校裡小學教員都是身兼數職,講臺和課桌只能用電器的紙箱子充當;十幾歲的孩子,從來沒照過相。”這麼偏遠且艱苦的環境,擋不住一位畫家創作的熱情,不辭勞苦,不懼艱辛。

無論春夏秋冬,柴博森都要背上畫夾跋山涉水,夏天為防止陽光暴曬和蚊蟲叮咬,穿一身長衣不怕蒸桑拿;冬天為防止冰天雪地寒風刺骨,穿一雙大頭鞋戴一頂皮帽子,一瓶礦泉水解渴,一包餅乾充飢,風餐露宿,穿梭於遍佈荊棘的山路上。寒來暑往,柴博森的感悟不斷加深:“大山是有靈性的,寫生的過程就是感受靈性的過程,我們在寫生時候,心態必須平穩,忘掉自我,將全部身心投入到大山裡面去,才能獲取靈性,感受真知,啟發靈感……”

“只有山水畫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寫生。”柴博森直言不諱的講道,“中國的名山大川各有各的風姿,華山的險峻、泰山的莊嚴、黃山的雲海松濤,特別是山水畫家必須親臨其境,直接去感受大自然,從而激發創作的靈感,山水畫只有技法是不夠的,傳統的山水畫大多畫高大長青的松柏,實際現實生活中是極為罕見的。例如孟憲奎先生畫的太行,為什麼有味道?那是寫生的作品,一看那些樹就能反映出作品是從寫生創作而來。”正如柴博森所講,他對於真實的創作靈感——寫生,有著割捨不掉情懷,正因為如此,他的作品中無論是崇山古剎處,還是曲水河塘間,無一不流露著真實的場景和豐富的內涵。巨樹遮天,密密匝匝;曲水流觴,山崖高聳;高原溝壑,農人耕種。柴博森走過的地方,那些驚動感知觸角的片段,均留在了他的腦海裡,也沉澱在了畫面中。

艱苦環境 創作有情作品

國畫藝術是中國的國粹,能夠遊弋探索於國粹之中是一件莫大歡喜的事,以至於所到之處都想把眼前的景象繪製成作品,這既是一種創作,又是一種創造,而人生的價值就在於創造。

“昔日溫州老前輩餘任天,有一方印稱‘惜不出足閭’,為只能在雁蕩山周邊寫生而遺憾。那時候畫家外出,少則三五月,多則半餘年,也走不到太遠的地方,跟現在的朝發夕至大不相同。所以擁有這麼便利的條件和先進工具,與好朋友出去寫生,是開心的幸事。”柴博森談笑風生的講道。

每一次出去寫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旅程。

身體與靈魂共赴天涯,遠離喧囂的都市,開始一場由外向內的迴歸,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一年之中,柴博森多次扛起行囊外出覓景,避開人潮洶湧的名聲美景,而放任自己被原初的自然徹頭徹尾的淹沒,眼角髮梢間皆聽得到遠方的呼喚。

柴博森對自己的創作要求極為苛刻,他講到:“畫家在創作中不但要畫出有形的作品,更要畫出有情的作品。這一點尤其之難。”柴博森以河北井陘的寫生經驗為例,“一個行人穿過荒疏的村落,無人管理導致看上去愈發蕭條,可畫家的任務,便是退去頹敗的表象從而提煉出古村的精神和歷史,這一點就非常難。”

柴博森睿智地選擇自然中的意象,以完成畫屏內的謀篇佈局,建立了一種視覺形式的新次序,從而“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否則只是停留在寫生階段,上升不到創作層面的畫面是沒有味道和內涵。

正因與此,柴博森的作品不是對自然客觀的簡單還原,創作的過程是提煉的過程是更是自我昇華的過程。

取材豐富 反應時代特徵

大約15年前,柴博森在老師李翔的帶動下開始對景創作,方法源自李可染在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寫生作品化。區別於傳統意義的線條速寫,所有複雜的要素瞬間噴湧而來,藝術家成為了信息的接收器,直接面對大自然去組成畫面。

“只有親身面對大山大水,才能畫出它的面貌和氣魄。”正所謂,“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而艱苦的環境,繪畫受到種種制約,時常畫到半途,百十隻羊成群而過,揚起的塵土漫天。但限制之外,別有一番風味。“這裡沒有成熟旅遊區的爾虞我詐,只有內在的底蘊和淳樸的鄉情,給你端碗水的大爺,也會熱情地唱上一曲陝北小調。”

“天堂和地獄式的寫生經歷,一定都要體驗。”蚊叮蟲咬、水土不服,無數惡劣的條件,柴博森皆經行嚐遍。曾經,他到雲南紅河瀘西搞創作,本以為距離春城昆明不遠,會是良好的寫生環境,不想一日的極端變化就上演了春夏秋冬。時而下雪,時而暴曬,風把篝火吹得狂奔四散,饅頭和橘子必須在火堆裡炙烤後才得以補充些許能量,柴博森被折磨得疲憊不堪但樂在其中。

柴博森說,“一次帶領高研班的學生們在太行山寫生中,李翔老師拿出一塊碩大的石頭,讓學生們用一天時間來畫,大家面面相覷,都說畫整座山半日就能完成,一塊石頭怎麼可能耗上一天呢。實際上,每塊石頭都是不規則的,哪怕一塊磚,要把凹凸的痕跡體現出來,各種塊面、結構,畫上兩三天亦不為過。而當你帶著這樣的意識去畫一座山,自然會有新的體驗。”光陰從不說謊,會丈量所有勤勉的汗水,紙間的分毫進取都來不得半點投機取巧。

柴博森做為鮮見的入選第十、十一、十二屆三次全國美展,並獲得很多獎項的畫家深諳參加大賽的規則,倘若試圖從競爭中脫穎而出,必然要花費一番思索和精力,幾易其稿,方得成果。每當準備大展前,他便翻看過往畫冊,從技法、面貌和主題等層層視角,感受歷屆獲獎作品的過人之處,方能在全國大賽中脫穎而出。

柴博森的藝術之所以有吸引人之處,與他充滿新奇感的妙想奇思,廣泛取材息息相關。筆下的樹木,稜角分明,造型奇異,猶如帶人穿越一段旖旎的夢境。“大概由於寫魏碑的緣故,我會不由自主用方筆畫樹幹。同時,我要求自己畫生活中的雜樹,而非不加區分場景的配上傳統山水畫常見的蒼松翠柏,創作才會有生動的意趣。”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 明朝董其昌的這段話,大概可以算是柴博森生活狀態的最好詮釋。他信奉“見識決定高度”,言談間,無不流露出率意與坦誠的個性,落墨亦隨之松靈通達,道不盡人生的智慧。

千山萬水間蘊韻著情懷,艱苦的寫生為柴博森提供者豐富的素材,這些源自生活的素材無不反映著時代的氣息,正在籌劃下一屆全國美展的柴博森依然孜孜以求、不忘初心。

張揚的創作靈感,務實的內心性格,在畫卷中得以完美的詮釋。我們共同預祝柴博森在2019年十三屆美展中取得好成績,藝術之路長青!

行者無疆 為師造化——本刊特約專訪著名書畫家柴博森

《濃濃菜鄉情》120×200釐米 宣紙 2018年

行者無疆 為師造化——本刊特約專訪著名書畫家柴博森

《窗外》30×50釐米 宣紙 2018年

行者無疆 為師造化——本刊特約專訪著名書畫家柴博森

《疏影》68×68釐米 宣紙 2015年

行者無疆 為師造化——本刊特約專訪著名書畫家柴博森

《雪塬》120×160釐米 宣紙 2016年

【柴博森藝術簡介】:

1969年1月生於天津,自幼研習書法,從書法家袁健民先生研習《九成宮醴泉銘》、《張猛龍碑》、《張黑女碑》等碑帖。後深入繪畫,轉益多師,現從師向中林、李翔老師。摯愛寫生,喜從大自然中吸取素材與靈性。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書法家協會會員、城市畫派核心成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湖社畫會理事、天津山水畫專委會副秘書長、清華美院高級訪問學者。

2004年作品《溪林過橋》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首屆寫意中國畫大展

2007年作品《鐵骨脊樑》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建軍八十週年書畫大展、作品《趙家溝印象系列》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2007年中國畫大展

2008年作品《美麗的西部家園》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首屆中國畫雙年展

2009年作品《龍勝梯田》入選寧夏美協主辦的上海美術館成立五週年書畫邀請展、作品《守望家園》入選天津市第十一屆美展、作品《巡》、《出征》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建軍82週年書畫展、作品《落雪無聲》獲優秀獎併入選天津市第七屆青年美展及第十一屆全國美展

2010年作品《難忘故園》入選天津第三屆“雙十佳”優秀作品獎、作品《耕耘希望》入選2010年中國畫展

2011年作品《玄駒•五色土》入選清華大學百年校慶藝術展

2012年作品《收穫希望》入選中國美協舉辦的第七屆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展、應中央辦公廳、解放軍美術書法研究院商請,為中南海、中央軍委辦公廳創作《太行攬勝圖》、《太行豐碑》、作品《復員》入選中國美協舉辦的建軍85週年美術展

2014年作品《夢炊煙》入選十二屆全國美展及天津地區徵選賽銀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