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外交官使金,金人招待宴乐,为何死活不从?

南宋自从与金议和以后,两国化干戈为玉帛,终于熄灭了燃烧近20年的战火,二者之间甚至还从此有了外交,十分难得。只是,“弱国无外交”,南宋使臣在使金过程中,不但常常被金人随意羞辱,甚至无端杀戮的现象亦屡见不鲜。因此,南宋外交官在使金过程中,只得忍辱负重,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然而,在此赴金如同赴死的险境下,也有极少的人,宁用生命去捍卫国格尊严,京镗就是其中一位。

南宋外交官使金,金人招待宴乐,为何死活不从?

京镗,江西南昌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因宏敢于直言而受到宋孝宗赏识,以一基层小小县令超次提拔为监察御史。淳熙十四年(1187)冬,太上皇赵构去世。去世不久,恰逢宋孝宗生辰,金人照例派遣贺生辰使前来祝贺,并拜见宋孝宗。宋孝宗居丧,不便接见,当时作为礼仪官的京镗,代表宋孝宗对金使说,礼节已达,进见则免。婉拒了对方进见皇帝的要求。金使又希望留在杭州玩乐几天,京镗拒绝道:“信使前来,是为祝贺皇上生辰,如今礼毕,又有什么理由再留呢?”一句话,将金使打发回去了。

太上皇丧葬期间,金国也专门派出了使者前来吊唁。使者归国后,宋孝宗派京镗以报谢使出使金国。京镗到达开封后,下榻驿馆,稍作洗漱,随后去金国负责接待的郊劳使康元弼官署,当面表达谢意。按照金国旧例,宋使前来,金国当赐宴乐以慰劳。于是,康元弼代表金主,提出宴请京镗。本是好意,但处于国丧期间,京镗请求免去饮宴。康元弼说这哪行呢,这是我大金国的规矩,必须开宴。

南宋外交官使金,金人招待宴乐,为何死活不从?

京镗知道金礼如此,便请求折衷,他说:“所谓‘邻丧者舂不相,里殡者不巷歌’,今我奉命而来,本为感谢惠吊之情。贵朝赐宴乐之仪,厚意慰劳,作为外朝臣工,自当心存感激。然而,我朝国葬期间,宴饮听乐,于圣言则于礼有悖,于臣节则于义有违,尤其是国丧期间听乐,于国更是蒙羞之事,万一开宴,还恳请撤销宴乐。”

金朝上国的规矩,岂容一称臣之国的使者而改?而且,外交场上,宋人说不,就意味着金人的软弱,将来到金主面前复命,如何交差?所以,康元弼仍固执地要求按旧例办。京镗为此非常生气,干脆扭头回驿馆,拒绝赴宴。康元弼又安排金兵前去驿馆,态度蛮横地催促京镗赴宴,京镗仍说:“若不撤乐,恕难从命。”

南宋外交官使金,金人招待宴乐,为何死活不从?

金兵领命而来,见三番五次催促,京镗仍不赴宴,便打算胁迫京镗赴宴。京镗并非较弱好欺之人,他见对方动手,大怒道:“头可取,乐不可闻!”随即带领自己的下属走出驿馆,拂袖而去。金兵见京镗离开,竟然抽出刀剑来威胁。京镗死都不惧,何惧刀剑?他面对金兵,大声呵斥,金兵只好退下。

康元弼得报后,终于知道用威胁的手段,无法让京镗屈从,然而他又不敢擅自更改本国的规矩,只得安排专人,快马加鞭去向金主请示。金主听完陈述,没有雷霆震怒,反而不停地感叹道:“真可谓南朝直臣啊!”于是,金主特命免乐接待。京镗这才同意赴宴。

别看这种琐碎的细节,在外交场上,却常常是关乎礼仪规矩和国格尊严的大事。后来,宋孝宗听说京镗誓死不受宴乐的事迹后,惊喜地对身边的大臣说:“士大夫平时皆以节义自许,但是,有谁真正能够像京镗一样临危不惧呢?”从此,京镗以气节驰名中外。

南宋外交官使金,金人招待宴乐,为何死活不从?

京镗写过一首《定风波》,词中句曰:“万里西南天一角,骑气乘风,也作等闲游。莫道玉关人老矣,壮志凌云,依旧不惊秋。”一股凛然正气,从字里行间喷薄而出,让人感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