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吉林报告》为何引起热议?——用火柴点火箭-4

中国的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情怀。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不变的情怀。

领导批示,是中国人文社科界非常看重的一个指标。为什么看重?这是文人经邦济世的情怀所致。

《吉林报告》为什么引起热议?林毅夫团队在其回应中称“由于林毅夫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经济学家、新结构经济学的创始人……旋即引起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我想,林毅夫团队会错意了。至少,最初在微信群里,我们讨论该报告的原因,与报告是张三李四做的毫无关系,就是一句话,大家都觉得,这份报告,粗制滥造,如果真的被政府部门采用,那是要把吉林往沟里带。

大家之所以热议该报告,是因为吉林,是因为东北,与报告作者是否有名气基本无关。我们每天都会讨论经济社会很多有意义的话题。我是无心说了一句“把吉林往沟里带”。我这么说,无心攻击任何人,只是就事论事。

《吉林报告》为何如何因此如此热议呢?一个童话故事给出了最明确的答案。

不知道林毅夫团队是否知道“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所有人都奉承那个没穿衣服的国王,一个小男孩却不小心说了一句“国王什么也没穿”,这句话,迅速在人群中传开。我想,我的那句“把吉林往沟里带”,就是那句人人都懂的大实话,所以传播得实在太快。如果我也是夸国王的衣服漂亮,是不会传播的。林毅夫先生,您觉得呢?

面对广泛的批评,林毅夫团队给出了一个让人诧异的说法,认为批评者是想借林毅夫的名气来炒作自己。先不说宋常铁、田国强等都已功成名就,淡漠名利;张国宝、宋晓梧等人在东北问题上无疑比林毅夫团队更加权威。就连我自己,也反复向有关媒体强调,不要提及我的师承、单位、学校等标志信息。教师节,在导师群里,同门送我一张图,那是孙悟空拜别师傅时,菩提老祖送的一句话:“日后你惹祸,不把为师说出来就行。”大家赞我领悟了师徒关系最高境界。

我在几个微信群里一直表态,我不想讨论了。我给出的理由是:林毅夫教授及其新结构经济学走向世界,不容易,也是中国经济学在国际社会的一项成就,我们要保护中国经济学家的形象。群友问:是个人和理论的面子重要?还是东北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重要?

是啊,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大家都说,我是争论的肇始者,如果我退出争论,没担当。

在小学接孩子回家的时候,我看到教室的走廊上,有《钱氏家训》,其中一条引我深思:“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我下定决心继续争论,是因为我看到了林毅夫团队的可怕回应:“除了吉林省之外,我们也调查研究或正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包括上海市、西藏自治区、广东省中山市、河北省河间市、新疆和田、河南省漯河市等地区,这些地方涵盖东北、华北、长三角、珠三角、西部、中部地区的省、市、县层面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历史早就证明,林毅夫先生的新结构经济学,在对中国奇迹的解释上并不如其他国内优秀学者更深刻,对于构建国家竞争力的政策建议更是失败的。林毅夫团队在《吉林报告》上所体现出的对目标区域地情的陌生,对中国最新产业升级和竞争格局的陌生,让人诧异。如果这样的团队,把全中国都“规划”一遍,该是一场怎样的浩瀚的浪费?北京大学是让人尊敬的学府,应该明白,新结构经济学是一个有争议的理论,仅仅是用来解释过去中国增长的理论,尚且解释得并不完美。用来指导中国各地发展,无疑是一场灾难。

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东北的振兴,更是中国的升级路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讨论。哪怕我们就是用火柴点火箭,我辈拳拳之心,却是丝毫不能打折扣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只要这一场讨论,能够为东北振兴找到更合适的理论基础,为中国供给侧改革和中国经济的全面升级找到更好的路径,个人压力,又何足挂齿?中国最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充分发挥“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学术大讨论。学术军阀之嚣张跋扈,出现在自由的北京大学,实属意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