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流社會」是我們無法掙脫的現實?

“下流社會”是我們無法掙脫的現實?

十幾年前,日本作家三浦展所寫的《下流社會》暢銷日本。他對“下流社會”的定義是:“現在的年輕一代面臨就職難的困境,好不容易有了工作,加班又成了家常便飯,真可謂苦不堪言。面對職業、婚姻等方面的競爭和壓力,不少人寧肯不當事業和家庭的‘中流砥柱’,而心甘情願地將自己歸入‘下流社會’的行列。”

這裡所說的下流社會並不是指人的道德敗壞或是貧困階層,而是指部分群體的生活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工作熱情、學習意圖、消費慾望低下,對未來沒有信心,也沒有保障,乾脆懶散度日,靠一些沒有營養的方式來消磨時間。

無獨有偶,倫敦某諮詢公司把年輕一代稱為“ iPod一代”,iPod是insecure(不安全的)、pressured(壓抑的)、over-taxed(稅負過重的)、debt-ridden(債務纏身的)的縮寫。

類似的現象和概念在較為發達的社會中越來越常見,這其實並不難理解。

在生產力低下的時代,人們需要解決溫飽問題,走向更高的階層是最好的方法,生存的慾望支配著人們為此奮鬥,我們相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也相信“知識改變命運”,為了不被淘汰,充滿鬥志的大眾建立了欣欣向榮的局面。機會很多,只要你願意就能抓住,部分有能力的人順利地進入上流社會。

而當社會的主體解決了物質匱乏的威脅,人們的“鬥志”也開始削弱。此時的野心已經不足以支撐你克服巨大的阻力來跨越不同的階層。物質文明的飛速成長沒有精神文明的支撐,社會就出現了失衡,“下流社會”的出現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日本經歷了“失去的20年”,新一代的年輕人明顯對未來缺乏信心,上升無望,工資下降,生活負擔沉重,追求理想中的生活太難了。既然這樣,乾脆湊合著過,工作過而去就行,存款有一點就行,生活偶爾改善下就行。有的年輕人自稱為“佛系”,不結婚,不發展,不爭不搶任機會溜走,不用努力地生活和工作,什麼事情都等發生以後再說。這樣懶散的態度已經開始影響整個社會的發展,日本社會顯得死氣沉沉,大公司和老年人掌控絕大多數的社會資源,年輕人只能為生活掙扎,這樣的局面是畸形的。

其實,細想一下,中國也正在出現“下流社會”這個群體。

三十年的經濟快速發展,中國社會發生了劇烈的變化,一部分人向上開拓跨越了原生階層,爬上了上流社會,一部分人向下漂流滑入了社會的底層。在兩極分化的趨勢下,時至今日,向下沉淪的群體更為龐大,而且想要順利進入上流階層也變得更加困難,就業、婚姻、育兒、養老,各種各樣的壓力壓在身上,根本沒有精力去想如何反抗。好像社會越發展,階級固化越嚴重。

贏者通吃的邏輯愈發清晰,無論是權利的獲取、財富的積累還是教育資源的獲取,馬太效應都越來越明顯,社會正在加速地分化,高階層獲得了最好的資源、渠道和最強的話語權。後來者想要與之平起平坐,難如登天。像是戶籍政策、部門管理體制、財富分配機制、安居成本、各種行業的規則和潛規則等都在向他們傾斜,而這些問題裡隨便拿出一個都能成為一個普通年輕人發展的巨大阻礙,想要跨越階層的代價太大,成本太高,機會太少,通道太窄,當你不再是那個一碗雞湯就能熱血沸騰的少年,擺在面前的這些問題輕易便能將你拉入下流社會。

於是,我們發現在年輕一代中開始盛行的是追劇、追星、農藥、抖音,人們藉由各種娛樂方式來排解上升無望的情緒。從近年來,中國文化娛樂產業的異常繁榮便可窺得一斑。

這樣的選擇是在每一次經濟疲軟時都會出現的。經濟的下降與文娛行業的發展呈現反週期性。在經濟疲軟時,大眾會尋求更多的放鬆和快樂。越是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們越是需要精神的寄託,越是經濟簫條的年代,人們越需要娛樂。就像在美國七次大的經濟危機中,各行各業愁雲慘淡時,好萊塢卻一片祥和,大批的人群湧入影院來獲取短暫的歡樂和盲目的希望。

類似我們所熟知的“口紅效應”,經濟蕭條時,口紅反而大賣,為什麼呢?因為經濟衰退會讓大部分的人消費能力減弱,但人們依舊渴望消費,口紅這樣不太貴卻能帶來滿足感的商品就成了人們最好的選擇,它對消費者起到了安慰的作用。文娛產業就是經濟不景氣時銷量最好的那隻“口紅”。

現在,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人切身感受到了經濟下行帶來的壓力,下流社會也在更多地藉助文娛產品放鬆、甚至逃離現實生活。我們常說,“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也會說,“人嘛,開心就好”,幾十元錢帶來一場情緒的釋放對很多人來說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所以,近年來,不斷地有電影票房屢創新高,尤其是比較能引起情感共鳴的影片。

比較火的電影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觀眾對人生的幻想,下流群體走進影院,將自己代入場景之中,你變成了勝利的好人、絕地反擊的正義一方、手撕反派的背後大佬、結局圓滿的灰姑娘,即使有的是悲劇,那也是悲得壯烈。你現實中難以實現的想法,在電影裡得到了釋放。文娛產品帶來的快感和認同感讓你得到了短暫的歡愉。

但第二天,上班的路上你就會忘記昨晚YY的一切,畢竟,我們還是理智的。生活是現實的,沒有那麼多蓋世英雄,也沒有那麼多天降之財,我們還要負重前行,此時的快樂,大概只屬於拿下最高票房的利益相關者們。

大時代的洪流之下,身處“下流社會”中的我們常常被遺忘,上流社會,歌舞昇平,下流社會,攀升無望。在很多人看來,就算我們想極力去改變什麼,依舊無法脫離所處的“下流”環境,機遇對這個群體來說太過渺茫,最終自欺欺人地避開這些問題,就這樣刷刷抖音、追追劇、看看電影,過“簡單快樂”的生活也不錯。

前一段時間,高考狀元們的身份被媒體揭開。這些天之驕子幾乎都是家庭殷實,素質全面,光環加深。不管你承不承認,那些擁有優渥家境、高素質父母、豐富資源的城市孩子,正在把那些家境貧寒、信息閉塞的農村孩子,遠遠甩在身後。優質的教育資源是非常昂貴的,這也是下流社會難以向上攀升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很多人的確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北京的一位爸爸為三歲半的女兒找了清華在讀的研究生做家教,月薪一萬,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孩子待兩個半小時,可以教她些簡單的知識,也可以單純陪孩子玩。當有人問及為什麼這麼小的孩子要請這麼貴的家教?這位爸爸說:“我請他不是為了讓他教我女兒知識,是為了讓他用自己的一舉一動來影響我的女兒,我已經觀察過了,他足夠優秀,我這是為女兒找了一個榜樣,這樣的價格不貴。”

這樣在一開始就劃下的鴻溝該如何跨越、彌補?

《極限挑戰》中關於原生家庭的六連問用一種殘酷又溫柔的方式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答案。差距有,而且一直有,甚至從你出生那一刻就決定了你得不到完全的公平,有的人生來就比你擁有的更多,但是如果你不願意鴕鳥一樣把頭埋起來,如果你還願意奮力拼搏,還好,階層流動的大門還未徹底關閉,我們還有機會,只是現在你需要更多的智慧,付出更多的努力。

如果說現在上升的難度很大,但它至少還來得及,或許再晚點就來不及。所以,今天就是最好的機會,無論結果如何,都應該再試一次,努力打拼,在分化的社會中佔據一席之地。

20歲前的人生是父母給的,20歲後的人生是自己給的,你的奮鬥是屬於兩代人的。我們可以抱怨,甚至可以短暫的逃避,但事實擺在面前,除了樂觀和去解決,沒有更好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