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民國時期的茶館特色

建國前,安康的幹茶鋪是很有特色的所謂幹茶鋪,一般鋪面不大,小本經營,以零售茶葉為主兼做加工外銷。接待的顧主多而每次購買量小,茶鋪老闆的服務是第一流,多則數斤,少則一兩,一概熱情接待,不放過每一筆生意,正是靠多中取利,茶鋪資金才得以滾雪球般擴大。茶的來源多直接向茶農購買,買回後全家投入加工,細細揀擇,分等分級,此種勞作方式名日“全家福”。新茶潮性未盡,老闆對茶的保管頗有經驗,先加以敞晾,借空氣流通驅散潮氣,不可曝曬,不然會有“日頭氣”。包裝後得定期晾曬,並扎眼漏氣保管不善茶會受症,一股黴氣,失去清香,便降低了茶品。對已受症的茶葉得再次加工,噴潮,勤翻・用鐵鍋文火炕於,使等氣散去,但再也無法原價出售。零售包裝很講究,竹編小簍,內糊紅紙、皮紙,外貼石印商標,分2斤、1斤、半斤幾種,美觀大方。貨架上陳列著木製玻璃盒子,標寫各色茶葉品類、價格。為了滿足顧主不同需要,除紫陽茶外還兼銷龍井、香片、磚茶等。

賣茶水的茶館叫水茶館,簡稱茶館。

安康民國時期的茶館特色

安康茶區茶多,飲茶人多,茶館自然也多,一個鎮子少則幾家多則十幾家,挑出茶幌子,或懸掛“××茶館”的牌匾,門兩邊貼著既切題又文詞考究的對聯,諸如“客至心腸熱,人走茶不涼”,“塵慮一時淨;清風兩腋生”,“茶香高山雲霧質;水甜幽泉霜雪魂”…那字決非出自無名之輩,必是付了一筆潤筆費請地方書界泰斗揮筆。若有名流過往,在茶館小坐,老闆不會放過機會,以茶殷勤相待,然後不揣冒昧乞得一幅墨寶,裱好張掛於牆,為茶館增添幾分風雅。

安康民國時期的茶館特色

陝南茶館一般是清茶館,南來北往的茶客進得門來,老闆笑臉相迎,看座,寒喧幾句,送上蓋碗,擦淨桌面,“壺把式”提壺在手,憑多年練就的手腕功,舉壺過頭,傾斜成合適角度於是滾燙的開水如銀練瀉下,只見茶在碗中翻滾,那水卻不會酒落半點,沖泡畢,茶客蓋上蓋子婚一會兒,茶便泡出味來了,用蓋碗蕩去浮沫,便可飲用。茶館不僅僅飲茶,也是人們休息、交流信息、朋友所會、治談生意和業餘娛樂的場所。往日茶館多是竹躺椅,香茗入口,便覺心曠神怡,或仰靠著閉目養神,或蹺著二郎腿擺龍門陣。商人晤面或竊竊私語,或爭得紅脖子脹

臉,或操行話隱語令桌旁聽者不著邊際。茶館又是民間娛樂中心,可聽人說書唱小曲,或漢劇清唱自我娛樂,或打紙牌搓麻將作為方城之戰。也有一類茶館,賣茶兼營小吃,茶客有茶點供選用,一解渴二止飢。還有一類更大眾化的茶館,說是館卻無體面的門臉茶座,在十字街頭,於簷下扯起茶棚,擺上茶推,或於道旁樹下襬開茶桌和茶発,茶具不講究,收費很低,旨在解渴。

安康民國時期的茶館特色

坐茶館的都是些什麼人?這裡是個小社會,三教九流,七行八作,五股八雜什麼人都有。過往客商來此吃茶交易、治談簽約;墨人騷客來此品茗吟詩,高談闊論;青紅幫哥兄弟來此擺茶陣接頭,道切口亮海底;朋友相約來此就茶閒聊,聯絡感情;情場中人、官場中人來此撮合化解,說媒息訟;有閒有錢階層的來此尋歡作樂,消磨時光;角頭老大來此吃茶,以裁決是非;江湖客來此尋找公道,以了結私怨;還有那負重的腳伕趕集的鄉下人來此單為歇腳片刻,喝茶止渴,匆匆而來,匆匆而去;革命時期亦有地下黨人借茶館為秘密聯絡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