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民国时期的茶馆特色

建国前,安康的干茶铺是很有特色的所谓干茶铺,一般铺面不大,小本经营,以零售茶叶为主兼做加工外销。接待的顾主多而每次购买量小,茶铺老板的服务是第一流,多则数斤,少则一两,一概热情接待,不放过每一笔生意,正是靠多中取利,茶铺资金才得以滚雪球般扩大。茶的来源多直接向茶农购买,买回后全家投入加工,细细拣择,分等分级,此种劳作方式名日“全家福”。新茶潮性未尽,老板对茶的保管颇有经验,先加以敞晾,借空气流通驱散潮气,不可曝晒,不然会有“日头气”。包装后得定期晾晒,并扎眼漏气保管不善茶会受症,一股霉气,失去清香,便降低了茶品。对已受症的茶叶得再次加工,喷潮,勤翻・用铁锅文火炕于,使等气散去,但再也无法原价出售。零售包装很讲究,竹编小篓,内糊红纸、皮纸,外贴石印商标,分2斤、1斤、半斤几种,美观大方。货架上陈列着木制玻璃盒子,标写各色茶叶品类、价格。为了满足顾主不同需要,除紫阳茶外还兼销龙井、香片、砖茶等。

卖茶水的茶馆叫水茶馆,简称茶馆。

安康民国时期的茶馆特色

安康茶区茶多,饮茶人多,茶馆自然也多,一个镇子少则几家多则十几家,挑出茶幌子,或悬挂“××茶馆”的牌匾,门两边贴着既切题又文词考究的对联,诸如“客至心肠热,人走茶不凉”,“尘虑一时净;清风两腋生”,“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那字决非出自无名之辈,必是付了一笔润笔费请地方书界泰斗挥笔。若有名流过往,在茶馆小坐,老板不会放过机会,以茶殷勤相待,然后不揣冒昧乞得一幅墨宝,裱好张挂于墙,为茶馆增添几分风雅。

安康民国时期的茶馆特色

陕南茶馆一般是清茶馆,南来北往的茶客进得门来,老板笑脸相迎,看座,寒喧几句,送上盖碗,擦净桌面,“壶把式”提壶在手,凭多年练就的手腕功,举壶过头,倾斜成合适角度于是滚烫的开水如银练泻下,只见茶在碗中翻滚,那水却不会酒落半点,冲泡毕,茶客盖上盖子婚一会儿,茶便泡出味来了,用盖碗荡去浮沫,便可饮用。茶馆不仅仅饮茶,也是人们休息、交流信息、朋友所会、治谈生意和业余娱乐的场所。往日茶馆多是竹躺椅,香茗入口,便觉心旷神怡,或仰靠着闭目养神,或跷着二郎腿摆龙门阵。商人晤面或窃窃私语,或争得红脖子胀

脸,或操行话隐语令桌旁听者不着边际。茶馆又是民间娱乐中心,可听人说书唱小曲,或汉剧清唱自我娱乐,或打纸牌搓麻将作为方城之战。也有一类茶馆,卖茶兼营小吃,茶客有茶点供选用,一解渴二止饥。还有一类更大众化的茶馆,说是馆却无体面的门脸茶座,在十字街头,于檐下扯起茶棚,摆上茶推,或于道旁树下摆开茶桌和茶発,茶具不讲究,收费很低,旨在解渴。

安康民国时期的茶馆特色

坐茶馆的都是些什么人?这里是个小社会,三教九流,七行八作,五股八杂什么人都有。过往客商来此吃茶交易、治谈签约;墨人骚客来此品茗吟诗,高谈阔论;青红帮哥兄弟来此摆茶阵接头,道切口亮海底;朋友相约来此就茶闲聊,联络感情;情场中人、官场中人来此撮合化解,说媒息讼;有闲有钱阶层的来此寻欢作乐,消磨时光;角头老大来此吃茶,以裁决是非;江湖客来此寻找公道,以了结私怨;还有那负重的脚夫赶集的乡下人来此单为歇脚片刻,喝茶止渴,匆匆而来,匆匆而去;革命时期亦有地下党人借茶馆为秘密联络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