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眼中的秦始皇:形象正面重制度建设

西方人眼中的秦始皇:形象正面重制度建设

而在西方,秦始皇却几乎是知名度最高的中国皇帝。在焚书坑儒、大兴土木、苛政酷刑等斑斑劣迹之外,西方人似乎更看重他推行法治的积极一面。

建立制度的人

迈克尔·H·哈特是美国纽约的一位天体物理学家,却以写作的3本充满争议的历史类书籍广为人知,其中之一就是出版于1978年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位名人》。在书中,他对精挑细选出来的100个人评功论过,排名定位,还强调这是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一次人物排名。

这份榜单以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打头阵,秦始皇位列第18位,排在他之前的中国人仅有第5位的孔子和第7位的蔡伦。

“(大多数儒家)指责他是暴君,骂他是私生子,说他崇拜迷信,心狠手辣,才能平庸,(可)西方作家有时会拿他和拿破仑相提并论。若把他和罗马帝国的创始人奥古斯都相比,似乎更加适宜。两者建立的帝国在面积和人口上大体相同,但罗马帝国的历史却短得多,从长远看,奥古斯都统治的领土也未能保持统一,就此秦始皇反而是更有影响力的人物。”哈特如此评价。

颇为“专业”的是,他还注意到了秦始皇身边“才华卓绝、名声赫赫”的丞相李斯,甚至认为他对秦始皇的政策影响之大,以致很难在两者之间分清到底谁的功绩更多一些。他最后说,“李斯虽能献计献策,但毕竟决策者还是秦始皇。”

有意思的是,在西方诸多关于秦始皇的论述中,多少都提到了中国的另一个皇帝——隋文帝。西方的普遍观点是,秦始皇和隋文帝的文治武功并非卓绝,却有着他们最为看重的一个特质——热衷于制度立国。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设立郡县制;隋文帝则是创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虽然秦朝和隋朝都是“短命王朝”,但他们建立的制度却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蒙曼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大隋风云》中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西方人看重制度建设、工程建设,但中国人更看重人,比如唐太宗时期的“君明臣直”,“这是人治和法治两个不同角度看待的结果,无论哪个时代都是在平衡人治和法治,哪个时代平衡得好,哪个时代就好”。

西方人眼中的秦始皇:形象正面重制度建设

明星“老古董”

总的来说,秦始皇的形象在“出口”到海外后,要更正面一些。他的故事在各种影视作品中被反复演绎。

2006年,秦始皇这个“老古董”就在西方国家掀起过一阵小高潮。当时,中国歌剧《秦始皇》正在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上演,并向北美、欧洲、日本等地的150余家影院同步直播。

剧中,秦始皇一角由“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戈饰演,“演唱时,我要展现这个男人的不同侧面,他的极端——独揽大权、残忍无情,和他作为一个父亲的温情。”多明戈说,“演唱秦始皇时,我使用的是男高音,但一般来说,塑造拥有最高权势的人时,通常使用的都是男低音。”

几乎同一时段,探索频道也制作了纪录片《秦始皇之谜》。纪录片在美国首播这天,刚好是中国农历新年。不过在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库)上,美国网友的评价除了展现出其令人诧异的对秦朝那些事的了解外,似乎对片子本身并不叫好。

西方人眼中的秦始皇:形象正面重制度建设

来自美国佐治亚州的克里斯·艾斯蒂斯指出了纪录片中的多处争议,其中之一就是秦始皇是私生子之说。他甚至提到了“LuBuwei”——吕不韦这个名字,认为在无法证实真相的前提下,作为纪录片本不该引用这个“戏说”桥段,“因为它为使影片精彩而罔顾事实”。

而《纽约时报》对这部剧的评价也很类似:它被视作“带些考古味儿的肥皂剧”。

日本人的“始皇情节”

更有意思的是,外国人毫不掩饰要为秦始皇“平反”之意,说他孑然超脱、孤寂独立的大有人在,这种倾向尤以日本最为明显。

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吉川中夫就撰写过相关书籍,他甚至想过要将掌握着极大权力的秦始皇写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物”。

西方人眼中的秦始皇:形象正面重制度建设

不仅日本学界“扛上”了秦始皇,他甚至“穿越”进了普通日本人的生活,和他们的升迁录取息息相关。曾久居日本的作家萨苏在一篇文章中提及,他的一位邻居前来拜访,一番谦恭后,开始请教各种问题,其中就包括秦始皇有没有搞过租庸调制。原来这位邻居大学生当时正想报考警察考试。在日本《警察官录取考试习题集》中竟然真的有相关问题。

还有一些日本人坚信自己是秦始皇的后裔。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就总是在人前津津乐道说自己是秦朝时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而东渡日本的徐福等人的后裔,“身为徐福的后代,我感到非常自豪。”

此番言论虽然在日本引发不少争议,但据考证,当年徐福一行的确一去未归。由于一行人数众多,日本学者钣野气峰更是据此估计,拜秦始皇所赐,至少有30%的日本人或有“秦人血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