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也有“起跑线”

印度也有“起跑线”

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有一句口头禅,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无独有偶,前不久在中国放映的一部印度电影,片名也叫《起跑线》。它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形象化、艺术化了,成为印度第三部创造票房过亿的影片。《起跑线》讲的是一对男女主人公为了让女儿赢在“起跑线”上而绞尽脑汁的故事。印度德里一年一度的盛大比赛即将开始——幼儿园招生。在1400所将发放报名表的学校中,排名前五的名校入学名额最紧俏。服装店老板拉吉和妻子米塔也来轧闹猛。米塔坚持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夫妻俩托关系走后门、求神拜佛,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使用非常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而当他们费尽心思终于要将女儿送进一家幼儿园名校时,又遭到意外事变,未能如愿以偿。影片中拉吉夫妇的对话剖析了印度社会重视教育的根本原因:好的教育能让孩子取得优势,爬上更高的阶层,就能过上层人士的生活。这和中国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可谓不谋而合:进不了好的幼儿园,将来进不了名牌小学;进不了名牌小学,将来进不了重点中学;进不了重点中学,将来进不了名牌大学;进不了名牌大学,毕业后进不了外资企业,不能出国留学。你现在睡吧玩吧,毕业后就去收破烂吧。这部电影可以看作印度版的“孟母三迁”,但其曲折程度堪比山路十八弯:买学区房扮土豪、以聚会之名打入上流社会、凌晨排队拿报名表、接受“再教育”培训、入学遭拒后不得不铤而走险,通过中介拿到入学资格、住贫民窟演贫民、接受名校的资格审查……引发了一家人从“扮富”到“装穷”的“变形记”,很有可看性。

印度也有“起跑线”

印度电影《起跑线》之所以在广大中国观众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因为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国当今社会中父母抢起跑的众生相。我们身边的买学区房,几乎和印度一模一样。印度的“再教育”培训,则类似中国的补习班。这里要顺便提一下,中国目前补习的行情,有了大变化。过去是高考要补习,现在是初升高、小升初、幼升小,都要补习,甚至要进一家好点的幼儿园,也要抢跑道。所谓进“面谈冲刺班”,交关灵光。据说“谈过三次,冲刺力大到莫姥姥”。因而进补成为学界的一种时髦,进补成为一种风气,进补成为一种生意。

在不少家长看来,补课即使没效果,也要补。你要补,他要补,我也要补。不补白不补,白补也要补。大家都在补,你补我也补。至少这是一种心理进补。人家都补,我不补,就会吃亏,就会跟不上。因此,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用,花点钞票勒子女身上,心甘情愿,有付出,总会有收获。

印度也有“起跑线”

这就是当代社会的一种流行病,叫做教育焦虑症。这种教育焦虑症的蔓延,很值得注意。当教育沦为一门生意,而不再以教书育人为目的,我们的教育就变了味,就要发生危机,将会影响一代人和几代人。教育决不能在市场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我们要为补习热泼一盆冷水。绝大多数的补习是没有必要的。初中学高中课程、小学读初中课程、学龄前认字过百——这样的超前教学,在短期内快速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违背了教育规律,也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起跑线》的成功对我们的艺术创作也有启发。印度的《起跑线》触及了社会生活的一个痛点,引起了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国家的广大观众的关注,赢得了许多观众的泪点和笑点。我们的文艺界能不能也抓住这个题材,创作出几部文艺作品来,那将一定是叫好又叫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