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企業做良心事 從主動召回看車企社會責任心

今日,汽車召回問題又被熱議。很多人“談召色變”,每當看到自己愛車名列召回名單時,第一反應是心慌質疑車輛的設計和質量。這其實是一個“認識誤區”,召回並不代表低質。

成熟的國外汽車品牌用有長達半個世紀的召回制度,相比國內汽車市場僅14年的召回歷史,汽車廠商的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近兩年的召回案例分析,車企針對產品的召回已經不侷限於產品設計、質量缺陷,召回原因越來越具體,所以,召回體現的是車企對消費者安全的重視,而車企進行車輛召回並不是壞事,而是企業有責任心的表現。一輛汽車的構成部件多達20000多種,只要有一個小部件出現問題就會造成一些使用故障,一款汽車從研發到下線,我們如果理性看待這個過程的話,完美的零出錯往往是不太可能實現的。而消費者僅牢牢抓住產品的弱點,而不正視廠家排除隱患的初心,對於今後汽車市場的發展也是不利的。

一旦出錯,對於汽車廠商來說,是掩耳盜鈴被迫召回還是為消費者著想主動召回,動機和出發點存在著本質的區別。國家質檢總局曾經指出,我國汽車有75%屬於被動召回,只有25%屬於主動召回。被動召回是車輛發生嚴重問題,被國家市場監督管理局強制要求召回問題車輛,消除車輛安全隱患。主動召回是車企主動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局申請車輛召回,往往這些召回的車輛中會發生危害的幾率很小或是幾乎不會發生,所幸,好的召回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廠商推動。可以說,這些主動召回的車企正是他們的召回態度發生了轉變,從過去的“負面”擔心轉變為企業責任,從而對產品召回積極面對。是否主動召回?能夠看出企業將利益和消費者哪一個放在了首位。

本田奧德賽的尾標貼反問題,林肯MKC啟動按鍵佈局不合理的問題,沃爾沃XC90缺少安全氣囊貼紙的問題,以及江鈴福特新世代全順故障燈亮起的問題……這些問題雖不致命,但是車企依然願意為消費者買單,並對其他前來保養的車輛進行排查,保障每一位用戶的安全,這才是良心企業應有的態度。

我們暫且拋開召回原因不談,能夠在出現問題時勇於召回就已經是一種進步。業內人士表示:“如果自己買的車有問題,但是企業卻從來不召回,這才值得我們三思這個企業對產品、對消費者的責任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