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洮工程:浩蕩洮河潤隴中

引洮工程:浩荡洮河润陇中

引洮工程:浩荡洮河润陇中

引洮供水二期工程七乾渠施工29標4號渡槽

洮河發源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是黃河上游第一大支流。 被稱為“圓夢工程”的引洮供水工程,是迄今為止甘肅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為了讓甘肅隴中300多萬人喝上乾淨清潔的自來水,幾代人經過40多年艱苦卓絕的奮鬥,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於2014年通水使用。從此,定西人喝上洮河水,會寧人用上洮河水,隴中大地因此得到快速發展,農業活了,農村富了,農民的精神面貌也變了。

追夢:艱苦求索為解渴

我省中部的定西、會寧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向來乾旱少雨,引洮供水工程未通水前,這裡水資源極度匱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定西市安定區龍潭村,全村35戶,150餘人,由於水資源短缺,全村村民吃水異常困難。68歲的龍潭村村民郝勤說,“10年前,全村只有一眼泉,水很小,排上三天三夜的隊,才能打回來一桶水。”

為了解決隴中旱區群眾吃水難題,許多幹部群眾和社會愛心人士在這塊土地上灑下了自己的汗水。 定西市安定區龍潭村委會主任楊舉告訴記者:“以前村裡啟動了‘121’水窖工程,通過將雨水、雪水積存到水窖裡沉澱後飲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村民吃水難的問題。但遇到冬春連旱現象,水窖裡也就沒有積水,還是不能徹底解決吃水難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十分重視甘肅隴中人民群眾的吃水問題。1958年,甘肅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首次引洮工程正式開建。

定西市安定區龍潭村村民張世傑今年82歲,是1958年參加引洮工程建設的先遣隊成員。“當年我23歲,隨同村裡的修渠隊伍步行了六天時間,才走到引洮工程現場岷縣中寨鎮。當時生活十分艱苦,每個人一天的伙食只有半斤糧,根本吃不飽。後來工程隊沒糧吃了,我們下工後就在山上挖野菜。” 張世傑說,當時修渠的人很多,有些人住在當地老鄉家裡,而大部分民工就住在工地上新挖的土窯裡。

據張世傑回憶,來自全省各地的十多萬農民組成了工程隊,他們修渠的那座山體陡峭,工程隊一邊挖山,一邊將挖下來的土裝進竹筐內,兩個人一前一後抬著運走。為了鑿開大石山,工程指揮部專門成立了爆破隊,隊員們用鋼釺、鐵錘在石頭上打開洞眼,然後在洞眼裡填上火藥、雷管,再引上導火線,緊急疏散就近的施工隊後,由專人將火線迅速點燃爆破,聽到爆破炮聲一響,工程隊再到現場清理碎石廢渣,引水石洞就是這樣一寸寸打開的。

“當時我們屬定西縣管,修渠的民工來自全省各地,一個縣劃定一塊土方,按照指定的土方挖山修渠。我們在半山腰挖山,洮河就在山腳下,挖了三年時間,終於將陡峭的大山挖成了10米寬的平臺,遠遠望去就像一條寬闊的大道,一直延伸到遠方,但最終還是沒有把洮河水引上來。”張世傑說。

3年後,由於技術問題和工程資金短缺,甘肅歷史上首次規模最大的引洮調水工程建設被迫叫停,10萬民工隊只好望河興嘆。

1978年,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風,引洮調水工程的倡議再次提上議事日程。甘肅省委、省政府再次將引洮調水工程列為甘肅中部地區扶貧開發的重點項目進行了討論,並將報告書上交國務院。2002年10月14日,國務院正式討論通過了《甘肅省洮河九甸峽水利樞紐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項目建議書》,同年12月2日,甘肅省引洮水利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負責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的建設和運行管理工作。

2006年8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九甸峽水利樞紐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同年11月22日,總投資36.98億的九甸峽水利樞紐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全面開工建設。

築夢:挑戰“不可能”

引洮一期工程供水總幹線以九甸峽為起點,通過隧洞、暗渠、渡槽依次穿越九甸山、宗石山、馱子山、尖山、漫壩河、東峪溝、新寨、秦祁河、高峰進入主要灌區及供水區,之後通過明渠、渡槽、短隧洞,沿內官盆地南緣山腳向東延伸,過香泉、吳家川、馬蓮溝、大營梁,至馬河鎮結束。供水總面積1.97萬平方公里,涉及榆中、渭源、臨洮、安定、隴西、通渭、會寧、靜寧、武山、甘谷、秦安11個國家扶貧重點縣區,155個鄉鎮,總人口約300萬人。

“從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設開工後,我一直參與工程建設,當時最難的是位於渭源縣境內的總乾渠7號隧洞的修建。該隧洞全長17公里,施工到中途時遇到了粉細含水疏鬆砂岩地質層,導致TBM(隧道掘進機)出現卡機、下沉現象,而且上方砂岩塌陷,根本無法作業。” 定西市安定區供水辦公室副主任李強說。

在如此複雜的地質條件下,負責7號隧洞施工的中鐵隧道股份有限公司引洮供水項目部也不得不停止作業,並邀請國內知名水利專家學者,對該段施工問題進行研討論證,最終專家組一致同意採取“垂直凍結法”進行施工。

據李強介紹,“垂直凍結法”進行施工這一技術的應用,攻克了“含水疏鬆沙地層”打涵洞的世界性難題,創造了我國水利工程在240多米以下隧洞凍結施工的歷史記錄。

“當時正值炎熱的夏天,一座山都凍結了,這樣的科技攻關實在令人難以想象,挑戰了‘不可能’的施工極限。” 李強說,引洮供水7號隧洞TBM(隧道掘進機)每月完成掘進1868米的任務,刷新了之前TBM(隧道掘進機)月掘進1800米的世界紀錄。該項目標誌著我國單護盾TBM掘進機施工水平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引洮工程:浩荡洮河润陇中

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四乾渠一號隧洞二襯施工現場

通過攻堅克難,2014年12月28日清晨,引洮一期工程打通最後一公里,歷經8年工期的甘肅九甸峽水庫建成並開閘放水,清澈的洮河水沿著新建成的總乾渠流向隴中大地。

8月21日,在安定區內官鎮,李強指著路旁凸起的”n”形管狀物說:“你看看,這就是一期總幹線通風口,下面是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的主幹線,洮河水就是沿著這條主幹線一直通到會寧。”

隨著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設接近尾聲,“投資73億元的引洮供水二期工程於2015年8月正式開工,計劃利用6年多的時間完成所有工期,主要目的是解決甘肅中部地區的武山、甘谷、秦安、靜寧、通渭、安定、隴西、會寧8個乾旱縣區城鄉生活、工業、生態和工業灌溉用水,涉及97個鄉鎮1692個行政村,供水人口達268萬人。”省水務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徐崇鋒說,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總乾渠由87%的隧洞和暗渠、渡槽等高難度工程組成,二期工程沿線共有171座隧洞,其中總乾渠95%都是洞渠,相對於一期工程而言,二期工程建設中的施工難度更大。

“為了提高施工工效,引洮供水二期隧洞工程原設計採用鑽爆法開挖施工,施工單位進場後針對不同的圍巖類別,認真研究、積極探索,全線逐漸形成了以液壓錘、銑挖機、懸臂式掘進機等機械開挖為主的施工工法,整體上控制了隧洞的超欠挖,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開挖進度,間接降低了二期工程總體投資風險。” 徐崇鋒說。

圓夢:水到隴中滿目春

來了洮河水,隴中一帶正在發生著新的變化。

“這個直徑約位20米的圓形灌溉配套蓄水池,池蓄水能力為1500方,解決了周邊3000多畝土地的灌溉用水。平時用洮河水把水蓄滿,澆地時用水,不澆的時候就關掉,既節約用水,又為農業發展提供了用水保障。”李強指著安定區內官鎮建成的蓄水池說,安定區目前共有這樣的23個蓄水池,部分解決了旱季農業用水。

“以前村裡水源緊缺,只能種植小麥、玉米和胡麻等作物,一畝地收入不到300元。”安定區內官鎮勤西村村民李海說,自從2015年引來了洮河水,村裡變成了蔬菜基地,每畝地的蔬菜收入在5000元左右。

據記者瞭解,在安定區內官鎮,蔬菜年收入20萬元以上的農戶比比皆是。以前這裡灌溉主要依靠機井,現在有了洮河水,往日的機井都填埋了,即使海拔較高的山地,通過提灌供水後,也能種蔬菜了。

而在十年九旱的會寧縣,引洮供水一期會寧北部供水工程涉及全縣北部11個鄉鎮,年供水量2305萬立方米,全年灌溉2.39萬畝,灌溉供水450萬立方米,目前全縣蔬菜種植面積在10萬畝以上,河畔、甘溝、柴門等鄉鎮的露地蔬菜和國土綠化項目已全面啟動。隨著全縣綠化造林活動的持續推進,這裡的生態持續恢復,到處可見“天藍、水綠、山青”的可喜景象,全縣林地面積已經達到246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3%。

引洮工程:浩荡洮河润陇中

引洮供水二期工程16#隧洞勝利貫通

據省水務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王海勇介紹,為了深度解決甘肅旱區缺水的現實,引洮供水二期工程配套工程隨之啟動,該工程分城鄉供水和農業灌溉兩部分,城鄉供水是調蓄水池(庫)、村鎮集中供水水廠及與現有村鎮供水工程的對接管道等城鄉供水設施,總投資53.87億元,計劃用兩年時間建成使用。其中對農業灌溉設施工程總投資約52億元,計劃利用三年完成建設任務,這將從根本上解決以天水、定西、蘭州、白銀等地區水資源匱乏問題,對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環境改善和生態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看改革,促發展,改革開放40年來,加速了引洮工程建設的步伐,清澈的洮河水滋潤了甘肅隴中一帶的乾旱土地,往日的旱田如今變成了水田,到處都是碧綠的蔬菜和欣欣向榮的景象,生態農業也由此邁上新的臺階。

當記者採訪結束時,張世傑老人坐在自家的火爐旁,用清涼的洮河水煮罐罐茶喝,回憶起當年修渠的艱苦歷程,老人對現在的生活感到非常滿意。

主辦:甘肅經濟網

編審:吳正楠

甘肅經濟日報社新媒體矩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