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攤面積早就應該取消了

日前,新華每日電訊發文質疑公攤面積,將一個老話題重新打撈起來,引發廣泛共鳴。起因是一篇文章在網絡熱傳,買了100平方米的房子,公攤居然高達30平方米。

時間是有記憶的。

公攤面積存在十數年了,一直被詬病,從未有改變。公攤面積是對房地產市場的一種扭曲,消費者成為盤剝對象。但因為過去十數年的房價始終上漲,這抵消了消費者對於公攤面積的不滿。隨著房地產市場的放緩,房價上漲預期轉淡,以前被高速發展所掩蓋的種種矛盾開始露頭,暗礁變成淺灘。公攤面積的重新審視,既有偶然,也因應著必然。特別是,房地產稅的腳步越來越近,公攤面積意味著額外的費用,如果再加上已經存在的物業費、供暖費,消費者顯然不想再當冤大頭了。如果繼續“沉默”,矛盾將越來越尖銳。

可以說,公攤面積是個典型的“最熟悉的陌生人”,大家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具體公攤面積怎麼算,個體是信息和權力的雙重弱勢,基本屬於逆來順受的被告知地位。這麼多年下來,人人都知道這是個坑,但無能為力,含著淚也要被坑。

公攤面積之所以稱為沉痾,在於改革它只對消費者有好處,對政府和企業,則沒有積極性。甚至,在當前史上最嚴樓市調控的“政治正確”面前,取消公攤面積將間接“助攻”房價上漲,這可能是改革更大的顧忌。然而,公攤面積缺乏標準、管理混亂、信息不對稱,侵蝕消費者利益,怎麼看都應該是供給側改革的對象。

距離1998年的房改已經過去20年,中國的房地產正在迎來新的住房供給制度。這理應成為一個改革窗口,對過去20年的市場痼疾進行“清算”,從而為新的制度打開空間。正如新華社所言,“公攤面積問題積弊已久,越漲越多的公攤面積,實質上已經侵佔到百姓的利益,也損傷了市場經濟的公平與公正”。

“存在即合理。”黑格爾的這句話被太多的人拿來替不合理做擋箭牌。事實上,這句話本身存在誤解,不是合乎道理,而是合乎“理性”,具有特定的哲學語境。長期存在的不合理,如果不能適時地進行改革,這個“不合理”也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膨脹,導致解決成本越來越高,直至成為內嵌於經濟社會里的結構性矛盾,成為一個觸及利益比觸及靈魂還要難的“硬骨頭”和“深水區”。

改革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消除不確定性,增加安全感,以防止出現了風險四溢的社會,人人成為其中的“韭菜”。改革公攤面積,在全面深改的浪潮裡固然只是一朵小小浪花,不具備緊迫性,但這樣的改革,更易凝聚人心和共識,更易讓公眾從直觀和感性上,增加改革的獲得感。

來源:北京商報北京商報首席評論員 韓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