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已採集地名條目5.1萬餘條 將加強地名文化建設

海南已采集地名条目5.1万余条 将加强地名文化建设

圖為海南文昌孔廟。(資料圖) 洪堅鵬 攝

中新網海口8月29日電 (記者 洪堅鵬)記者從29日下午舉行的海南省民政廳新聞發佈會上獲悉,近年來,海南省民政廳結合地名普查,詳細收集地名的淵源、沿革、含義等文化信息,截至目前全省共採集地名條目5.1萬餘條,其中歷史地名1524條,為加強地名文化建設提供了第一手原始資料。

海南省民政廳副廳長石清理在發佈會上介紹,地名的產生與人的活動密切相關,與歷史、地理、語言、文字緊密相連,是人類文化的活化石。海南地名是中國地名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見證了海南島歷史文化的發展變遷,具有獨特的海島印記。

據瞭解,當代海南地名文化主要有文化歷史悠久、地貌特徵突出、物產涉類眾多、族群特點鮮明、地名讀音複雜、一地多名、地名的口語與書面音義差別較多等7個特點。

如瓊山、澄邁、臨高、文昌、吉陽、萬寧、陵水等地名得名都在北宋初以前,府城、儋州、舊州、文昌孔廟、黎母山、五指山、銅鼓嶺、烈樓嘴、白馬井等都是明代以前的古地名,歷史非常悠久。

而海南地名的族群特點,突出表現在不同語言的地名上,如閩南語中帶“堀”的地名遍佈閩南人聚居地,數量極多。據統計,全省帶“堀”的地名共有43處,如石堀水庫、山堀橋、石堀等。臨高話稱“田”為“那”,冠“那”的地名全省不完全統計有150多個。黎族語言稱“田”為“什”,如保亭的什玲、瓊中的什班等,都集中在海南島。

2017年3月,海南省民政廳組織開展“家在海南·銘記鄉愁”首屆海南地名文化系列徵集評選活動,徵集挖掘和整理出了一批動人的海南地名故事,評出海南首批十大古街老巷、十大名人故里、十大紅色聖地、十大黎族苗族鄉(鎮)村地名。據不完全統計,“海南地名文化系列活動”一詞在百度、360等搜索次數高達近100萬條。

石清理說,近年來,一些地名文化遺產面臨被破壞、被遺棄的危險,一些老地名也逐漸消失,有的地名被當作一種標籤或商業品牌,任意改動,任意起名,嚴重影響了地名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此外,廣大民眾對地名文化的需求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關心地名,積極參與地名文化活動。因此加強地名文化建設的保護工作,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石清理表示,海南省民政廳將通過編纂一批實用性強的地名工具用書,加強地名文化保護平臺建設,持續推進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活動,深化地名公共服務等舉措,進一步加強地名文化建設。並積極推進地名信息化建設,創新應用“互聯網 ”“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結合智慧城市建設,不斷創新地名公共服務方式和內容。(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