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接近央行出新招 A股有大事发生?

===全文阅读===

8月财 新制造业PMI为50.6% 创14个月新低

根据2018年9月3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8月媒 体制造业PMI 50.6,低于预期和前值。其预期为 50.7,前值为 50.8。这一数据也明显低于上周五国家统计公布的官方数据。

上周五(8月3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8月官方制造业PMI 51.3,略高于前值和前值。此前预期为 51,前值为 51.2。

8月份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运行保持增长态势,产出继续扩张,并且较 7 月份加速。

不过,新订单的增速放缓至 2017 年 5 月以来最低,出口销售连续第五个月出现下降。与此同时,用工继续收缩,导致积压工作量上升。另一方面,通胀压力上升,投入 成本和产出价格皆录得更为显著的涨幅。

市场持续低迷 生产前景不容乐观

关于生产前景,业界的信心度仍然徘徊在 6 月份创下的 6 个月低点附近,许多受访厂商对中美持续贸易战、以及相对低迷的市况表示担心。

作为一个以单一数值概括制造业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指标,经季节性调整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在 8 月份录得 50.6,低于 7 月 份(50.8),虽然仍高于 50.0 临界值,但从中反映景气增速放缓,为 2017 年 6 月以来最弱。

8 月份,中国制造业生产继续扩张,增速为年初以来最高。不过,最新数据显示需求减弱,新接业务总量录得 15 个月来最低增速,原因与外需减弱有关,出口销售连续第五个月录得下降。

调查报告显示,受公司重组和成本削减措施所影响,中国制造业用工规模在 8 月份进一步收缩,收缩率超过 7 月份,但整体仍属温和。与此同时,积压工作量连续 30 个月呈现上升。8 月份,制造商继续增加采购,但增速处于小幅水平,低于长期均值。

采购库存仅有轻微增幅,一定程度上反映厂商对库存控制更加谨慎。成品库存更是连续 4 个月录得下降。供应商平均交货速度在 8 月份继续放缓,部分受访厂商表示原因与环保政策收紧有关。

不过,本月供货延误程度已减轻至 6 个月来最低。

8 月份,制造业投入成本加速上扬,涨速为 7 个月以来次高。据受访厂商反映,原料价格上扬,带动最近采购价格的攀升。因此,制造业产品的平均价格也进一步上升,涨速也超过 7 月份。

对于生产前景的预测,业界乐观度依然相对低迷,仍处于 6 月份的近期低点附近。持乐观看法的厂商普遍是因为客户需求预期上升。不过,对于中美持续贸易战和市场需求转弱的担心,拖累了业界整体信心度。

新订单骤降加剧弱化制造业需求

媒 体智库莫尼塔宏观研究主管钟正生博士表示:“分项中,新订单指数出现剧烈下滑,制造业需求状况明显转弱; 但产出指数高位上扬,“生产热、需求冷”表现得尤为明显。”

就业指数在收缩区间进一步走低,创一年来新低。新出口订单指数在收缩区间低位略增,出口形势仍显严峻。出厂价格指数和投入价格指数有所反弹,工业品价格上涨压力仍较显著。未来产出指数所反映的企业经营预期略有上扬,仍属平稳。

库存方面,产成品库存处于收缩区间且进一步下降,而原材料库存进入扩张区间并进一步上升,库存组合仍较积极。供应商供货时间指数在收缩区间小幅上行,资金周转状况获得边际改善。

整体而言,8 月制造业景气度继续走弱,需求端出现大幅收缩, 而生产端各项指标依然稳定,财政政策发力预期和环保政策加码下工业品价格仍受支撑,就业状况进一步恶化。

其进一步表示:“我们认为,需求拖累下,生产端的稳定状态难以持续,就业恶化将进一步威胁消费增长,经济面临较为明显的下行压力。”

信托规模二季度下降1.34万亿!通道类业务持续萎缩

中国信托业协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二季度,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信托业规模与效益双双下滑。其中,通道类业务继续萎缩是规模持续下滑的主要原因。从配置领域看,房地产信托环比大增1361.73亿元,受大市影响证券信托环比大降3580.59亿元。

信托资产规模与效益双降

数据显示,二季度信托资产余额24.27万亿元,环比下降1.34万亿元。这是自2010年季度统计数据以来,首次出现信托资产规模的连续下滑。

“寒冬”接近央行出新招 A股有大事发生?

信托业协会分析认为,信托资产规模的持续平稳回落,与宏观经济和监管环境密切相关。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增长速度稳中趋缓,而信托资产规模的增速与GDP增速相关性较高,自2013年以来两者相关系数达到0.87,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此外,监管政策密集出台、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寒冬”接近央行出新招 A股有大事发生?

双重影响之下,信托业发展效益水平出现小幅调整,行业收入和利润水平同比下降。二季度,全行业营收新增269.96亿元,同比下降3.94%;全行业新增利润总额192.38亿元,同比降幅8.16%,明显超过营收降幅。

“寒冬”接近央行出新招 A股有大事发生?

同时,信托业务收入增速也明显下滑。二季度,68家信托公司的业务收入今年累计362.36亿元,同比增速仅2.11%,比一季度的13.63%下降11.52个百分点;全行业信托业务收入新增180.32亿元,环比略降1.72亿元,同比增速从一季度的13.63%降至-7.38%。

“寒冬”接近央行出新招 A股有大事发生?

信托业务收入持续下降,除了受信托资产规模下降的影响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货币市场流动性相对偏紧,银行资金投资信托受到限制,主动管理类信托产品资金募集较为困难,造成信托计划成立率较低。据了解,此类信托业务报酬率更高,从而导致信托业务收入增速明显下滑。

通道类业务下降成规模下滑主因

受“去杠杆、去通道”等监管政策影响,以单一、事务管理信托为主的通道类业务下降明显,这是导致信托管理资产规模继续下滑的主要原因。

从信托资产的来源结构看,单一资金信托规模下降更快,占比持续降低,对信托资产规模下降贡献最大,贡献度61.05%。

“寒冬”接近央行出新招 A股有大事发生?

二季度单一资金信托规模从一季度的11.66万亿元降至10.84万亿元,降幅7%;集合资金信托和财产权信托的规模降幅分别为4.1%和2.9%。自2013年三季度以来,单一资金信托占比持续下降,二季度占比44.68%,环比下降0.84个百分点。

从信托功能看,事务管理类业务规模和比重都有所下降,这也是信托规模下降的主要因素,贡献度达62.57%。

“寒冬”接近央行出新招 A股有大事发生?

二季度,事务管理类信托规模从一季度的15.14万亿元降到14.30万亿元,减少8414亿元;投资类信托规模次之,减少4558亿元;融资类信托规模仅减少475亿元。二季度事务管理类信托占比58.93%,环比下降0.19个百分点。

从新增信托资产的来源结构看,自2013年以来,新增单一资金信托季度累计值占全部新增信托规模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相应的,新增集合资金信托和财产权信托的季度累计值总体保持上升。

“寒冬”接近央行出新招 A股有大事发生?

信托业协会指出,新增信托财产的结构变化,一方面体现了监管政策和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以单一信托为主的通道业务受到规范和限制;另一方面在资管新规出台后,财产权信托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资产证券化等发挥信托制度优势、大力推进的转型业务,上半年发展迅速。

房地产信托与证券信托冰火两重天

数据显示,资金信托的配置领域二季度仍以实体经济为主,工商企业、房地产和基础产业的信托资金规模总占比从一季度的53.91%上升至56.12%。其中,房地产信托规模增加明显,证券投资信托下滑较为明显。

二季度,在房企融资渠道持续收紧的情况下,信托资金的配置规模为25072.49亿元,环比大增1361.73亿元,其占信托资产的比重由10.99%提升至12.32%。截至二季度末,房地产信托今年新增规模达4280.73亿元,占全部新增信托规模的18.31%。

“寒冬”接近央行出新招 A股有大事发生?

8月下旬,有消息称个别地区的信托公司接到监管窗口指导,要求后续审慎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信托业内人士表示,结合二季度房地产信托业务规模持续增长的态势来看,这或是监管导向发生变化的一个信号。

“目前政府对于遏制房地产泡沫的决心不容忽视,房地产信托业务的不断加码,可能导致行业风险过度集中于房地产领域。”某信托公司研究员袁吉伟表示。他预计房地产信托业务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不可持续,三季度后大概率会出现收缩,未来或将放缓。

证券信托规模的变化与资本市场的情况大致。今年上半年,资本市场总体下行,证券信托规模相应下降,二季度下滑至26332.76亿元,环比下降11.97%,比2017年四季度31006.55亿元的历史最高点大降4673.79亿元。截至二季度,证券信托今年累计新增规模只有1616.53亿元,相当于去年同期的48.79%。

“寒冬”接近央行出新招 A股有大事发生?

分项来看,新增证券信托中股票和债券同比降幅最大:股票新增规模1032.62亿元,同比下降45.50%;基金新增215.20亿元,同比下降26.41%;债券新增368.71亿元,同比下降67.27%。这些数据反映出,在今年资本市场的大环境影响下,信托资金配置到证券领域的动力持续减弱。

减员+降薪!上半年上市券商减员超3000人 21家降薪

数据告诉你,券商行业确实在减员、降薪。仅从上市券商来看,上半年上市券商离职超3000人。

券商中国记者梳理发现,23家有可比数据的上市券商中,有14家增员,9家减员。其中9家券商上半年合计减员2503人,14家券商增员1768人。减员人数较多的券商包括招商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中信证券、银河证券和申万宏源证券,其中,招商证券减员725人,中信建投证券减员513人。

“寒冬”接近央行出新招 A股有大事发生?

当然也有单家券商大幅增员,华泰证券上半年新增员工632人。将一些券商单独披露的经纪人减少数据,合计减少人数超过3000人。

31家有薪酬同比数据的A股券商,上半年共发放薪酬383亿,整体薪酬减少31.2亿元,下降7.5%。其中有10家增薪,21家降薪,国海证券、广发证券、海通证券等7家券商上半年降薪幅度在两成以上。

究竟是何原因导致离职人员增加?综合行业人士的观点来看,一方面是年龄等原因的正常离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行业不景气带来的正常择业流动,还有一方面,则可能是券商的减员增效的自主行为。

经纪人流失也是券商人员减少的一个原因。招商证券人力资源部人士回复券商中国记者称,今年上半年员工减员全部为经纪人自然流失。

9家券商减员:招商、中信建投减员500人以上

32家A股券商半年报披露完毕,有9家没有公布员工人数,其余23家上市券商合计员工人数为169872人,较去年末170607人减员735人,减员幅度0.4%。需要注明的是,东北证券、国海证券、浙商证券、中原证券为母公司员工人数,比较数据口径相同。

受大环境影响,上半年各大业务线收入都在整体下滑,减员、降薪的传言甚嚣尘上。就目前已公布券商员工情况来看,上半年至少有9家上市券商在减员。其中招商证券上半年减员725人,中信建投减员513人。

据招商证券半年报表述,截至6月30日,招商证券共有在职员工9908人,比去年末的人数减少了725人,减幅达6.82%。其中,母公司在职员工数量为9187人,主要子公司在职员工数量为721人,裁员主要集中在母公司员工中,去年末,招商证券母公司在职员工共计9922人,半年间,就减少了735人,子公司员工数量增10人。

“寒冬”接近央行出新招 A股有大事发生?

招商证券2017年年报披露员工数据

招商证券2018年半年报披露员工数据

在减员的同时,招商证券的职工薪酬开支也在下降,上半年共发放薪酬15.66亿元,同比下滑16.52%。在萧条的行业环境中,招商证券上半年共实现归母净利润18.07亿元,同比下滑29.21%。

中信建投证券也在减员,但与招商证券减员降薪同时进行不同,中信建投的职工薪酬在增加。上半年发放的职工薪酬有19.53亿元,同比增加5.17%。据半年报,中信建投上半年的归母净利润为16.93亿元,同比下滑8.75%。

据半年报数据,中信建投集团共有员工9718人(不含经纪人、派遣员工),其中经纪业务人数就有6728人,占比69.23%;投资银行人数880人,占比9.06%。

据招股书,截至2017年末,中信建投公司(包括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员工总数为10231人,其中,经纪业务人数7284人,占员工人数的比例有71.2%;投资银行人数871人,占比8.51%。

今年上半年,中信建投经纪业务板块减员最严重,仅这一块就减员556人,员工占总员工比例也有所下降;投行业务人数微增,人数占总员工人数比例有所增加。

14家券商增员,华泰证券新进632人

有14家券商的员工人数在增加,其中华泰证券的员工人数增幅最大,去年末该券商的员工人数有8135人,到今年6月底,华泰证券的员工人数增至8767人,增加了632人,增幅达7.77%。

今年上半年,在整体下滑的行业环境中,华泰证券实现净利润31.59亿元,在上市券商中排名第三,增幅达5.55%。其中,投行业务是其亮点,8.08亿元的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增幅20.06%。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华泰证券上半年的职工薪酬开支在下降,26.46亿元的薪酬比去年同期减少了7.29%。

华泰证券在半年报中表示,人力资源管理的市场化改革是驱动公司不断进步的活力之源。近年来,公司建立完善了以能力和绩效为导向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确立了市场化的用人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高端人才、创新型人才、跨界型人才和国际化人才陆续加盟公司,显著提升了人才竞争力和战斗力。

国泰君安、东方证券、兴业证券、海通证券上半年的员工人数都有所增加,其中国泰君安增员380人,东方证券增员184人。

需要注明的是,券商行业公布员工人数的口径不尽相同。

比如,中信证券员工人数包含经纪人和派遣员工,中信建投公布的员工人数不包含经纪人和派遣员工;另外,东北证券、国海证券等多家券商只公布了上半年的母公司员工人数,所以以去年年末的母公司人数去对比。本次统计只进行单只券商的纵向对比,不对券商行业人数进行排名。

4家券商公布经纪人数量,均有所减少

经纪人和券商一直都是“若即若离”的关系,从劳动层面,证券经纪人是接受证券公司的委托,代理其从事客户招揽和客户服务等活动的证券公司以外的自然人,不属于证券公司员工。

但去年颁布的券商合规细则,则要求营业部配备合规人员时,经纪人也为营业部工作人员,应按工作人员的人数配备合规人员。表明监管正在强化对经纪人的管理。而今年以来监管数度因经纪人问题出具警示函,也不断在警示券商。

“寒冬”接近央行出新招 A股有大事发生?

有家中等券商合规负责人向券商中国记者直言,“经纪人的合规管理是个难题。”而梳理上市券商公布的半年报,券商中国记者发现,4家公布经纪人数量的券商,均在裁撤经纪人。

中信建投的经纪人人数半年来就减少了288人,去年末中信建投的经纪人数量还有2399人,到6月末,经纪人数量就降到了2111人,降幅达12%;光大证券今年上半年裁掉了189个经纪人,降幅为6%;申万宏源上半年经纪人减少了139人,降幅为3%。

上市券商整体降薪7.5%

薪酬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是最受关注也是最敏感的信息。

券商中国记者初步梳理各券商上半年职工薪酬的发放情况。行业较为普遍认知的是,“职工薪酬”指的是上市券商半年报“营业支出/营业成本”中 “业务及管理费”一表的“职工薪酬”项,即为本期已发放的职工薪酬。

据各家券商财务报表中披露,职工薪酬是指公司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主要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等。

券商中国记者据此统计,32家A股券商,除了银河证券没有公布上半年发放薪酬情况,其余31家均有公布。梳理发现,31家A股券商上半年共发放职工薪酬383.88亿元,较去年同期微降7.5%。其中有10家券商增薪,21家券商降薪。

有7家券商降薪幅度超过两成,分别为海通证券、广发证券、西部证券、国金证券、国元证券、国海证券等。

国海证券上半年降薪超过3成,共计发放职工薪酬3.62亿元,同比下降了32.71%。该券商在半年报中表示,上半年业务及管理费同比降低20.90%,原因就在于人力资源费用减少。该券商上半年业绩下滑严重,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下滑幅度达71.49%。

21家券商增薪

有21家券商增薪,长江证券、太平洋、第一创业上半年的薪酬同比增幅超过10%。其中,长江证券上半年共发放职工薪酬11.25亿元,同比增加了13.64%。

“寒冬”接近央行出新招 A股有大事发生?

薪酬表格备注:薪酬统计中,招商证券、太平洋、中原证券、国海证券、东吴证券为“业务及管理费”一项中“工资+职工养老保险金+住房公积金”三项之和;西部证券为“职工工资+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兴业证券、国元证券、华安证券为“业务及管理费”中“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洋证券是上半年唯一亏损的上市券商,但亏损幅度有所缩窄。据半年报,太平洋证券的业务及管理费较上年同期增加15.07%,原因就在于人员费用、设备运转费等日常费用增加。上半年,太平洋证券发放的职工薪酬有3.43亿元,同比增加12.09%。

上半年盈利能力较强券商,比如中信证券和申万宏源,发放薪酬均有所增长。申万宏源证券上半年已发放的职工薪酬为24.12亿元,同比增幅为4.01%;中信证券上半年已发放薪酬为54.01亿元,同比增幅为2.92%。

另有一些券商虽然净利润下滑,但表示用高薪吸引人才,打造核心竞争力。诸如国泰君安证券和中信建投证券,均在半年报中,提到要以有竞争力的薪酬来吸引人才。

国泰君安证券上半年发放的职工薪酬为34.72亿元,同比增加6.47%。原因也在于上半年该券商员工人数有所增加。国泰君安表示,公司以岗位价值和能力为导向,以绩效成绩为牵引,建立“内具公平,外具竞争”的薪酬体系,激励优秀员工,达到凝聚和吸引优秀人才的目的。

中信建投证券上半年发放的职工薪酬为19.5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5.17%。中信建投证券表示,优秀的干部员工队伍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并已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做出巨大投入。公司通过严格的招聘条件和筛选程序、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待遇、体系完善的培训培养计划、科学高效的绩效管理政策以及长期的人才发展计划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不断吸引专业人才加盟,打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佐证这一说法不虚的事实是,中信建投上半年减员和提薪同时进行。

减员进行时!四大行半年减员超3.2万 有一类岗位减员最多

大行减员依旧没有减弱的趋势。

刚刚公布完的工农中建国有四大行年报显示,在大力推广金融科技的背景下,“科技解放人”的浪潮持续推进,大行减员依旧没有减弱的趋势。

截至2018年6月底,四大行员工数与2017年底相比,减少已超过3.2万人。据财联社统计显示,2015年至今,四大行员工减少高达7万。

四大行减员的主要原因,一是银行渠道网络近年来的深刻变革。线下网点推动向智能化、轻型化转型,传统物理网点的功能正发生转变,相应的,基层柜员的需求量也逐年下降;二是线上渠道又大力拓展网络银行、手机银行业务,线上渠道对物理网点业务的替代率不断提升,去网点办理业务的客户少了,也是柜员需求降低的另一重要因素。

银行加速应用金融科技,物理网点转型、网络金融业务日益完善下,银行对人力资源的依赖正迎来巨变,不停裁员的背后,银行人需要思考的是,你的竞争力在哪里?

农行半年减员超万人

四大行由于员工基数大,每年的裁员规模在同业中也相对较大。截至2018年6月底,四大行员工数与2017年底相比,减少已超过3.2万人。其中,农行上半年减员人数最多,6月底的员工人数相较于去年底减少了10267人;其次是工行,上半年减员9879人。

“寒冬”接近央行出新招 A股有大事发生?

在被裁的员工中,主要来自基层网点员工。之所以这类员工多,也多与银行渠道网络转型有关。

农行在2018年中报中称,农行正加快经营转型中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网点劳动组合优化,指导柜面人员有序转岗。2015年,农行柜面员工数为14.97万人,占员工总数的比重为29.8%;2017年时,其柜面员工数下降到13.84万人,占比也降至28.4%。

四大行网点智能化转型加速

近几年来,伴随着金融科技的日新月异,银行业务的办理方式也发生着剧变。从渠道网络看,主要有两方面显著变化:一是物理网点加速向智能化、轻型化转型,二是电子银行业务的日益完善,对网点业务的替代性愈发明显。

工行2018年上半年业绩报显示,上半年仍在大力推广网点智能服务模式。截至2018年6月末,已完成智能化改造网点15318个,比上年末增加421个。智能服务覆盖个人金融、对公结算、电子银行、信用卡等10个业务条线、237项业务。上半年,网络金融交易额338万亿,网络金融业务占比较上年末提高3个百分点至97.9%。

除工行外,其他三大行也在加快转型。截至6月末,中行内地已投产的智能柜台网点覆盖率达 93.6%,电子渠道对网点业务的替代率达到95.32%。

建行在运行的自助柜员机94917台,自助银行28898家,离行自助银行与网点之比达 1:1,在运行智慧柜员机49160 台,覆盖全部物理网点。

农行方面就表示,上年内全面推进网点智能化、轻型化的新一轮战略转型,实施网点业务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发展,着力提升网点的营销服务能力、风险管控能力、价值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以金融科技为支撑,推动网点轻资产、轻投入、轻运营等轻型化转型和智能管理新模式。加快推进柜面业务电子化,推广新一代超级柜台,减少人工业务办理和人工授权。

以记者本人的亲历为例,现在办理银行业务方便了不少,诸如转账汇款、购买理财产品等基础银行业务在手机银行上就可操作完成,无需去网点;而前几天记者本人需要更改绑定银行卡的手机号码、打印银行卡交易流水也都是在网点的智能柜台上自助完成,两项业务一共花了不到10分钟就全部搞定,免去了排号等待的时间。

四大行网点员工职能转型

相信去过银行网点的人会发现,现在不少普通的银行网点中的工作人员少了许多,很多柜台窗口常年关闭,只留两三个窗口开放办理业务,但尽管开放的窗口少,等待的人却很少,前来办理银行业务的客户大部分都会通过智能柜台进行自助操作,一般两个智能柜台机会安排一个员工协助辅导操作。

这样智能化、轻型化的网点是银行网点转型的大趋势,甚至不少银行的网点转型已进入下半场,更为先进的物理网点不仅极大便捷了客户的业务办理,对银行来说,也节省了不少人力成本。

受此影响,大行在不断减员的同时,成本收入比也在持续下降,竞争力进一步凸显。以工行为例,截至今年6月底,成本收入比为19.97%,较去年同期下降1.04个百分点。有着“宇宙行”之称的工行,其资产规模在全球银行业位列第一,但尽管体量庞大,工行的成本收入比经过多年来的不断下降。

不过,大行控制成本、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手段不仅包括减员,另一个“重头戏”就是实行人员配置的优化,尤其是对网点人员的职能定位进行全面转型。

农行业绩报就表示,推动网点操作人员向营销服务人员转变,提升网点营销服务能力。推进“金融科技解放人”、“运营流程解放人”,将转型释放的人力资源充实到客户引导、服务营销和外拓营销岗位,进一步提高网点的创收效能。

工行业绩报也透露,推进网点新岗位体系建设,立足于网点转型和客户服务需要,构建由网点负责人、运营主管、客户经理、客服经理和柜员五大岗位分工协作、有机融合的网点全新岗位体系,打通网点柜台内外的岗位壁垒,网点人力资源利用效能和客户综合服务营销能力大幅提升。

金融科技影响下哪类岗位最容易被替代

科技应用和行业转型向来会对不同岗位的人群来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但旧的岗位被淘汰的同时,也意味着新的岗位的突起。对个体而言,关键是紧跟潮流保持学习,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近期发布的《取代还是解放:人工智能对金融业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报告预计,到2027年,银行业将削减104万工作岗位,降幅22%(以2017年的就业人口为基数)。剩余78%的工作岗位将提升42%效率,相当于每人每天花在同样职能活动的时间可减少2.4小时。

从岗位削减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主要影响和削减了银行业前中台价值链上营销与销售、风险管控与审核、客户管理与服务环节的岗位。

但人工智能在削减现有岗位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尤其是在开发、运营和应用中会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报告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将在金融行业内创造三类就业岗位:技术型、运营型和业务型。

中行董事长陈四清此前就表示,该行在科技人才方面将会有大动作,会向社会招聘一批科技人才,未来3~5年要将中行发展为数字化银行,金融科技人才占比要达10%。

工行管理层也透露,上半年出台新三年人员规划,深化各类专业人员培训,正式发布创新文化核心理念,与廉洁文化、合规文化和服务文化搭建起工行的企业文化体系。

136家上市房企半年负债超10万亿 万科等公司裁员过冬

2018年以来,随着楼市调控加码,房企各层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其中最明显的表现是,多家房企先后被曝出裁员。近日,长江实业上海公司等被曝出部分地区的“瘦身”计划。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半年之内,传出冻编或者裁员的大型房企包括绿地、长实、万科、富力、雅居乐等多家大型上市房企。

不过,多位房企负责人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对裁员这一说法并不认同,纷纷表示是为了“提升人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业内则认为,好多房企用“提升人才结构”代替了“裁员”,只不过是为了避免该消息影响公司的业绩。

而裁员现象的背后则是,融资渠道不断收紧,严重的现金流和债务问题使房企资金回笼承压,只能砍掉不盈利的项目和部门,行业进入周期性“阵痛期”。

长江商报记者查询数据粗略统计发现,上半年,136家上市房企最新资产负债额超过10万亿,平均负债率约80%。

易居研究院研究员沈昕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部分企业进行了裁员或者说业务条线进行了压缩,应该理解为企业控制成本的导向。必须通过此类业务条线以及人员队伍的压缩,来实现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目前境内融资遭遇金融机构持续缩表,境外融资成本较以往高出不少,考虑到未来市场整体销售大概率继续回落,资金市场的紧张压力还将加剧。资金压力大的企业一般会选择收缩规模,那些业绩不好的区域公司就有可能成为被瘦身的对象。

多家上市房企大肆裁员减压

“为了进这家公司,当初推掉了另一家公司的邀约,现在却有被裁掉的危险。”在一家大型上市房企岗前测试快半年,下个月就可以转正的王璐忧心忡忡地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当初来时,HR信誓旦旦地说人员扩张,年内规模翻倍。

王璐的担忧只是房企“裁员季”的一角。从7月起,不少大型房企就传出裁薪减员的风声。

8月23日,有自媒 体报道称绿地将迎来裁员风暴,并称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近期对京津冀、上海及广深事业部总经理做出尽快完成瘦身的指示,裁员比例高达10%-30%。绿地集团随即做出回复称上述消息不属实,作为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多元化综合产业集团,人才是企业第一资源,加强人才团队建设、提升人才团队能级始终是绿地的重点工作。北京、上海等核心一线城市历来是公司战略投资的重点区域,公司并无裁员计划,同时还将继续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提升相关区域核心团队建设,也非常欢迎各界优秀人士加入绿地大家庭。

8月24日,华人首富李嘉诚旗下的房地产公司长江实业上海公司被曝大量裁员,目前不少员工已经离职。

大型房企密集裁员的消息引起了业内不小的风波。记者梳理发现,最近半年之内,传出冻编或者裁员的大型房企包括绿地、长实、万科、富力、雅居乐等近10家大型上市房企。

至于裁员的原因,房企的态度截然不同。有的房企不承认存在裁员计划,而是将裁员称之为“提升人才结构”;有的房企矢口否认,仅仅是发了一份声明,没有下文;有的则干脆不回复。

对此,财经评论员严跃进指出,今年下半年很多房企会面临资金回笼等压力,所以从企业高效运作的角度看,要适当管控“小白兔”的队伍,此类“小白兔”的含义在于,往往属于业绩平平而且效率不高,同时可能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有害的。最典型的就是在目前业绩压力下,部分销售人员积极性也不高,或者说投资策略屡屡犯错的员工,则会面临裁员或调整岗位等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对于类似裁员的现象,也是企业提高效率的表现。

10万亿巨债压顶:未来1至3年集中到期

随着融资渠道不断收紧,先前冲千亿、万亿的房企为了节省开支,开始裁员,甚至采用一些办法倒逼员工辞职,以规避离职赔偿。

2017年全年,136家上市房企平均负债率达79.1%,创下2005年以来的最高位。债务规模较2016年增长33.33%,高达6.59万亿元。长江商报记者查询数据粗略统计发现,今年上半年136家上市房企最新资产负债额超过10万亿,平均负债率约80%。而国内地产企业贷款的期限以3年为主,过去两年产生的大量贷款将在2018—2019年到期,也就是说未来1-3年地产行业债务到期压力集中。

然而,如今的境况是融资趋紧,房企很难借到钱。银行贷款、信托、公募债、私募债、定向增发、境外发债等十几个渠道如今在一个个变窄。

据同策咨询研究院监测数据获悉,2018年前7个月,40家典型房企总计融资4105亿元,相当于2017年下半年融资体量。境内银行贷款、公司债、其他债权融资均有不同程度波动,房企多元化融资渠道全面收窄。

雪上加霜的是,房企发债也频繁被终止。富力地产60亿元、花样年50亿元的租赁住宅专项债券、深圳市龙光控股一笔35亿元的住房租赁专项公司债券、雅居乐控股80亿元的私募公司债券、合生创展100亿元的小公募和泰禾集团的一笔原计划募资金额不超过98亿元的融资计划,均被中止审查。

“2015年以来的房地产上升周期延续时间长,部分企业规模和人员扩张厉害。在行业下行的趋势中,房企在资金压力的驱使下会控制规模和成本。为应对未来的偿债高峰,房企应在趋势还未完全变坏的时点加紧推盘回笼资金。”

沈昕认为,目前境内融资遭遇金融机构持续缩表,境外融资由于美元加息,融资成本较以往高出不少,考虑到未来市场整体销售大概率继续回落,资金市场的紧张压力还将加剧。资金压力大的企业一般会选择收缩战线,那些业绩不好的区域公司就有可能成为被瘦身的对象。

政策趋紧致行业进入周期性调整

目前,A股发布半年报房企已经超过130家,加上香港上市企业,已经超过150家。除了部分转型的中小企业外,8成房地产企业2018年上半年利润明显上涨,其中,17家企业的净利润上涨超过200%。

业绩向好的同时,整个中报季,地产大佬们对于未来发展的表态都偏于谨慎。提到下半年销售策略,不少房企强调了“积极销售”、“分化加剧”等关键词。

万科的新任总裁、金融男出身的祝九胜在中报选择了“坚持稳健投资,把握核心业务投资节奏,合理控制项目资源规模”的字眼。

“从龙头房企的发展战略可以看到,未来整体房地产市场的降温,房企是有瘦身过冬的需求。房地产行业正经历着‘焦虑’期,这个阵痛持续期可能会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同策研究院总监张宏伟表示,裁员只是初步表现,接下来就是市场深度调整。这极有可能会从过去房价上涨比较快且幅度较高的城市率先开始,然后蔓延到全国一二线城市。

沈昕表示,随着对房地产市场的定调,结合下半年住建部频繁约谈房价涨幅过快的城市负责人,预计下半年楼市调控政策还将继续趋紧,房地产市场也将大概率出现降温。在行业面临下行的大背景下,部分房企人才调整是未雨绸缪,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表现。

多因素扰动9月份流动性 央行将用中短期数量工具对冲

8月31日,央行发布公告称,考虑到月末财政支出力度较大,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较高水平,当日不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这已经是央行连续第八个交易日未开展逆回购操作。上周累计有1700亿元逆回购到期,央行上周未开展逆回购操作,实现净回笼1700亿元。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王有鑫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虽然连续8个交易日未进行逆回购操作,但央行在8月24日开展了149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还在27日开展了10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操作,流动性相对充裕,市场利率运行平稳。而且近期财政支出较多,也增加了市场流动性供给。因此,在其他投放渠道上央行已采取了操作,逆回购暂无操作必要。

“在到期压力较小的情况下央行仍然开展流动性净投放,尤其对中长期流动性的补充,导致8月份流动性环境呈现超宽松局面。”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进入9月份,王有鑫预计,流动性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因素。一方面,临近季末,银行监管考核压力增大,将减少资金出借量。另一方面,美联储预计将在9月份再次加息,新兴市场金融波动将持续并蔓延,我国汇率稳定和跨境资本流动也将面临一定压力。此外,政府债券发行速度提速,债券发行缴款增加也将在特定时点增加流动性负担。整体看,9月份流动性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要多于8月份。

明明表示,从近两年的货币市场利率走势来看,9月份资金面存在季节性收紧趋势,尤其9月底资金利率均为年内高点。展望9月份流动性环境,除季末资金到期压力、财政支出力度等季节性因素外,还需要考虑当前面临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即货币政策取向的转变、财政政策的配合、美联储加息的影响。

在明明看来,9月份公开市场自然到期资金规模低,续作压力小。全月仅有1765亿元1年期MLF和1000亿元3个月国库现金定存到期,没有逆回购到期。同时,9月份非集中缴税大月,对流动性影响较小。

明明表示,9月份同业存单迎来到期高峰,MPA参数调整缓解季末效应。9月份同业存单集中在上半月到期,9月份上半月资金面可能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力,相对而言月末到期压力较低。MPA结构性参数的相对调整在一定程度给银行季末考核减压,预计银行体系季末资金紧张局面将得到一定缓解。

明明预计,“央行可能通过短期或中期的数量工具进行对冲”。

王有鑫预计,央行会综合利用数量和价格工具,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措施应对流动性和美联储加息压力。政策利率可能会跟随上行,以在外部波动加大情况下实现金融稳定;同时加大逆回购、MLF等流动性投放规模,在美联储加息前后,可进一步采取降准措施,对冲流动性和融资需求。

九月是A股月线及周线重大变盘窗口 股指反转月线收阳概率较大

今年A股市场经历了五穷六绝七翻车八新低的惨烈,8月20日三大股指集体创新低,上证指数创2653.11点二年半新低,创业板创1404.19点三年半新低,8月20日两市成交2292.51亿元也创了本轮调整地量(沪市984.64亿元),随后低点反抽量能不足再次无功而返,八月收官之战,上证指数报2725.25点,创业收盘1435.20点,本月沪指、深成指、中小板、创业板下跌5.25%、6.69%、7.99、8.07%,创业板跌势更猛,月线罕见五连阴。

从走势上看,上证指数自1.29日3587.03点高点调整,已经运行了8个月,形成凶猛的延长调整C浪,出现5个向下跳空缺口,指数跌去933.92点,跌幅约26.04%,7.6日2691.02点与8.6日2692.32点的双底告败,2653.11点是否本轮调整低点还有待九月确认,市场底是一个区域,低点落在哪里无法测算。

从A股市场估值来看,已处于底部区域。A股估值水平进入历史底部区域,上证综指、创业扳指、沪深300指数的市盈率分别为13倍、38倍和12倍,均处于近三年历史低位。上证综指的估值已经大幅低于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估值。和新兴市场相比,印度股市的市盈率为22倍,巴西股市的市盈率为18倍,A股市场估值优势显现。截至8月20日,已达279只(含ST股),在两市所有交易股票中占比已超过8%,无论数量还是比例,均超过2005年、2008年等几个A股历史重要低点时水平。

从宏观经济及政策面看,刚刚出炉的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3%,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制造业总体保持平稳扩张态势,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势头表现良好;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的力度;央行定向降准及逆回购多项货币工具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央行重启逆周期因子,人民币对美元“破7”可能进一步降低;开放资本市场政策利好频发吸引资金入市,养老目标基金获批、加快推进职业年金、为QFII、MSCI进一步松绑、允许外国个人投资者开立证券账户等,争取A股“入富”、沪伦通拟年内启动。

从企业利润增速看,上市公司盈利整体向好。上半年A股营收、盈利双双呈现两位数的大幅增长,合计实现总营收18.13万亿元,同比增19.85%;合计实现净利润1.67万亿元,同比增16.37%。在剔除银行及两桶油后,A股实现净利润8576.49亿元,同比大增26.37%。三季报业绩预告也次第亮相,截至8月30日,沪深两市累计已有1114家上市公司发布三季报业绩预告,其中747家上市公司预喜,占比近7成。

从北向资金净流入及产业资本增持看,A股市场价值凸显。2018年以来,沪深港通合计净买入金额已超过2000亿元,除2月北向资金净流入为-26.29亿元,其余月份均为正向的净流入,4月份通过沪深股通净流入的北上资金从3月97.13亿元的基础上,骤增至386.5亿元,5月的净流入规模更是达到508.51亿元,6月、7月净流入498亿元,8月达345.14亿元;数据显示,A股上市公司公布的股份回购方案超200份,拟回购总额约为662亿元,而去年全年的拟回购总额约为87亿元,约增长661%。

综上所述,无论从调整时间、跌幅、成交量、缺口、破净股均显示空头肆虐已至极限,九月是月线及周线34周的重大变盘窗口,不破不立或许等待跌破2638点之际,再现转机绝处逢生,A股反转月线收阳概率较大,金九行情值得期待。

A股九月能否绝处逢“升”?

今日盘面

周一两市各大指数同步低开,光伏概念开盘表现强势,是源于欧盟终止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制裁的消息,拓日新能、天龙光电、珈伟股份封板,不过板块内个股联动效应较弱。虽然随后农业板块和航空股逆市拉升,银行、保险大金融护盘,但仍旧难以带动指数表现,市场情绪处在冰点。其中沪指一路水下运行,创业板指表现更弱,以5G为代表的科技股调整居前,个股杀跌情绪严重,可见市场主线不明,板块间轮动效应明显。预计市场筑底继续,短期仍以震荡为主,午后关注2690的支撑,如果没有跌破,本周反弹仍可期待。

市场无重大消息刺激

九月第一个交易日启动,A股难改疲软态势。今日沪指小幅低开,一路弱势下行。日线MACD指标红柱持续缩短,可见多方力量明显减弱,加之快慢线无限接近,或失去上周形成的金叉形态。总体来看,市场交投意愿不足,叠加国内外消息的制约,对于A股市场我们不能过于乐观,但也不悲观。

轻仓等待转机

周一沪指低开低走,各板块涨少跌多,概念股弱势,权重股试图维 稳大盘,但成效甚微,整个市场延续弱势,指数一路下行,资金观望情绪浓厚,盘面上恐将维持缩量状态。不过,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在经历前期的震荡调整后,A股或迎来估值修复的行情。如果后续市场做多的情绪能够升温,大盘反弹值得期待。操作上建议依旧轻仓面对,市场短期仍以震荡为主,待靴子落地利空出尽后可以逐步加仓,中长期可以关注周期金融权重方向,个股形态上建议关注超跌方向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