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藍家大院:「九廳十八井」格局——客家民居的活化石

四川省三臺縣,歷史上的潼川府府治所在地,為川東襟喉之地,歷史悠久,素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的美譽。

在三臺縣石安鎮,坐落著一棟規模宏大、古拙質樸的清代院落——藍家大院。在這錯落有致、古樸幽靜的大宅院裡,隱藏著一段輝煌的客家移民歷史。

三臺藍家大院:“九廳十八井”格局——客家民居的活化石

藍家大院俯瞰全景。

歷史沉澱在這不為人知的小山腳下,近300年如一瞬。藍氏先祖藍兆義不顧蜀道艱險,辭別故鄉,遠涉6000裡來到這裡,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終成大業。

遙想當年,正是無數像藍兆義一樣的祖輩們攜家帶口,告別桑梓,遠赴巴蜀開基立業,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才能得以昔日重現。

九廳十八井——典型的客家民居格局

藍家大院坐落在三臺縣石安鎮,老地名天寶觀,已歷風雨300載,現為縣級文保單位。

此地四面群山環繞,溪澗從環山流向地勢平坦的中部,形成一個小型灌溉區。

藍家大院建造在這片沃土上,整座房屋坐東南朝西北,背靠青山,依山勢錯落起伏。

三臺藍家大院:“九廳十八井”格局——客家民居的活化石

藍家大院大門。

大院佈局為“三堂四橫”式(其中左側外橫屋已損毀),結構呈中軸對稱,層次豐富,秩序井然。

大院中軸線橫向排列三進,每進房屋拾階而上,逐次升高。

這三進依次排列的廳堂,組成了藍家大院的中軸線,加上兩側的廳堂,構成“九廳”。

三堂左右各有兩橫廂房,廳堂與廂房(橫屋)組成大大小小56間房間,12個天井,這是典型的客家民居“九廳十八井”的格局。

“九廳十八井”一般用來形容建築規模宏大,廳堂和天井院落多,“九”和“十八”不一定是確指。

第一進5道大門,取“五福臨門”之意。中門最為宏偉,門上懸有一個面目猙獰的木刻“吞口兒”,口含寶劍。

“吞口兒”又叫“泰山石敢當”,具有辟邪、鎮宅、調風水、保平安、順陰陽、定乾坤的作用,民間多供於村莊宅院。

從正中大門進入,便是下廳。屋樑上至今懸著一個紅綢包裹的罐子,據說裡面裝著從藍氏家族從故鄉廣東帶來的土壤、五穀與百草。藍氏後裔追遠思鄉之情,見一斑。

三臺藍家大院:“九廳十八井”格局——客家民居的活化石

藍家大院中廳。

經過下廳,穿過天井,六步臺階上便是第二進大廳,是為中廳。六級臺階,寓意六畜興旺、六六大順。

中廳是藍家大院中最為寬敞、明亮的大堂,也是族人活動的中心。

中廳內側高懸“耕讀傳家”4個燙金大字,反映了客家人“左手不丟豬,右手不丟書”的耕讀傳承。

舊時,凡有客人來訪或族內商議大事,一般都在這裡舉行。過去,中廳還是執行家法的地方,誰犯了大錯,就在這裡打板子。

中廳內側設有4扇高門,兩側各有一耳門。4扇高門平日緊閉,只開耳門,這使得門後的空間更顯莊嚴。

三臺藍家大院:“九廳十八井”格局——客家民居的活化石

中廳天井。

堂屋正中,安置木質神龕,雕工精緻,兩側楹聯“世守農醫綿世澤,家傳耕讀振家聲”,與中廳“耕讀傳家”牌匾前後呼應。走出中廳後,穿過天井,臺階上就是上廳,也稱堂屋,是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

神龕中供奉“汝南堂上歷代高曾祖神位”祖宗牌位,神龕左側掛著入川祖婆戴老孺人畫像,右側供奉財神,下供土地神位。

三臺藍家大院:“九廳十八井”格局——客家民居的活化石

上廳,也就是堂屋。

神龕後設孝堂,三五平方米大小,兩側有小門供進出。

舊時,女眷被禁止進出堂屋,客家人便專門為女眷設置孝堂。族中老人過世後,女眷們從屋後小門繞進孝堂裡哭靈。

藍氏家族謹守著客家傳統習俗。據說,藍家女人一輩子就進兩次祖堂:一是結婚拜堂,二是年滿花甲壽終正寢後認祖歸宗。

2017年6月23日下午,藍氏族人在維修清理堂屋時,發現孝堂門楣和牆體夾縫間有類似卷軸一樣的東西。輕輕取出,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卷汙漬斑斑、遍佈蟲眼的東西。

三臺藍家大院:“九廳十八井”格局——客家民居的活化石

戴老孺人畫像。

眾人小心翼翼展開,竟是藍氏家族入川一世祖母親戴老孺人的畫像。後經修復,孺人真容得以重見天日。

藍家大院整體以紅砂石作為基礎,鋪設石梯街沿,以青磚和土磚砌牆。下中上三進房屋依山勢逐級升高。

院落雖大,但無論下多大的雨,天井都不會積水,這是為什麼?

謎底在2017年房屋維修的時候揭開。

藍家後人撬開天井中的石板,發現下水道均為陶管,設置科學。

有趣的是,管道並非按直線鋪設,而是呈“之”字形分佈。雨水經“三彎九倒拐”後流出,寓意財不外露。

“之”字的轉角處,均埋放著一個大瓦缸,用來沉澱淨化汙水,方便清淤。

每個瓦缸正中擱著一個青花瓷碗,青花瓷碗和下水道進水口的古老錢相映成趣,這是客家人把水當“財”的樸素思想,青花碗寓意聚寶盆。

綜觀藍家大院,其“三堂四橫”、“九廳十八井”的格局,顯然與四川民居常見的院落格局迥然不同,它實際上是客家圍屋的一種變體。

這種獨特的整體格局和傳統的建築結構,巧妙運用上下落差和院院相通的門戶,起到偶有沉降而不至於拉垮牆體的作用。

房屋託梁使用榫卯結構,檁子、椽子穿鬥拉縴,保證了房屋的整體性,起到了外防匪盜、內聚人心的作用。

三臺藍家大院:“九廳十八井”格局——客家民居的活化石

藍家大院陳列的碾米工具擂子。

大院最明顯的特點在於“圍”,內部房間雖多,但通過繁複而曲折的巷道連為一個整體,院落之間還有不少暗門。

若有盜賊相侵,便可關閉5道正門,此時的大院就如同城寨一樣堅固。即使強敵破門攻入大院,也能利用曲折迂迴的巷道和隱藏的暗門機關與敵人周旋。

客家人之所以稱為客,自然與“土”相對。清初閩粵一帶人稠地少,客家人與當地土著為爭奪生存資源,常常發生械鬥。包括圍龍屋、土樓等在內的圍合式建築,非常契合當時客家人的生存環境。

客家人後來西遷巴蜀,相對於來得更早的湖廣人,也是勢單力薄。加之當時四川匪患嚴重,這種防禦性強的圍屋,自然成為他們的不二之選。

同時,房屋以祖堂為中心,長幼住所依次從內到外分佈,體現了客家人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形成的獨特的祖先崇拜文化以及宗族觀念。這種“家祠合一”的圍屋建築,具有極強的團結血親、敦宗睦族的作用。

高峰期時,藍家大院中曾住過200多人,他們聚族群居在這種圍屋式的建築中,充分展示了其“對外封閉、對內開敞、強烈向心”的宗族觀念。

移民填川的藍氏族人與藍家大院

那靜躺在地下的青花碗聚寶盆,百年如一日默默汲取著水中的財氣,猶如藍氏族人近300年來默默耕耘,從一無所有到積得家財萬貫,始構築成這一方宅院。

清初,廣東粵東一帶人口暴增,貧瘠的土地一粟難加,加之自然災害頻發,引發了更為嚴重的土客械鬥。

三臺藍家大院:“九廳十八井”格局——客家民居的活化石

藍家大院陳列的榨油工具。

彼時,恰逢四川遭受一系列天災人禍,人口銳減,造成天府之國“有可耕之地,無可耕之人”的局面。在朝廷頒佈招民填川詔令後,廣東各地官府相繼制定填川移民冊,抽派壯丁填川。

家住廣東長樂縣(今五華縣)的藍家祖公藍如權及其兄弟的名字赫然在冊。由於藍如權體弱多病,且幼子待哺,不便長途跋涉,藍如權的長子藍兆義毅然替父填川。

康熙58年(1719),25歲的藍兆義離開老家,與三叔藍如桂及鄰里鄉親一起,踏上了西行巴蜀的漫漫長路。

歷經數月,叔侄二人來到三臺縣的凱江邊居住,以經商、佃田、手工業為生,後“歷盡艱辛之苦,不憚子夜之勞”,事業初成。三叔藍如桂,選擇在三臺老馬鄉老馬渠建基立業。

此時,藍兆義已年屆三十,方始成家,娶妻葉氏。

稍有積攢,夫妻到潼川府天寶觀(今三臺縣石安鎮)購置百畝田產,又勤耕數載,積銀數千,便開始大興土木,著手修建藍家大院。

整個修建過程歷時3年半,耗資白銀近千兩。

房屋落成,藍兆義心念嚴慈手足,遂返鄉還粵。

回到廣東後,才知父親已經離世,唯有母親戴氏純貞守寡、育兒維艱。

藍兆義拜別父親陵墓,手捧靈位,攜老扶幼,重返四川,時值雍正5年(1727)。

戴老太君來到蜀地,將熟稔的閩粵宮廷貢品絲織工藝帶到了四川。

於是,舉家女眷從事絹絲、棉麻、毛絨等手工紡織業;男丁則操持耕作、栽桑養蠶、釀酒榨油,家業越來越大。

三臺藍家大院:“九廳十八井”格局——客家民居的活化石

和義盛商鋪前拴馬樁上的獅子雕塑。

為更好地經營產業,藍家設立了兩處商號,老馬渠藍如桂支系叫鴻興和,天寶觀藍兆義支系叫和義盛。兩處商號名稱均帶有“和”字,代表和氣生財的為商之道。

後來,藍家大院逐漸成了藍家商號主要的貨源供應基地,現今大院的左側廂房便是當年的燒酒作坊,大院內還有榨油坊、染坊等。

竹編工藝更是藍家每個兒女都必須掌握的技能。如今,大院裡還保存了當年各類作坊所使用過的器具,如脫米用的礧子、榨油的油槽、釀酒的發酵缸、繅絲用的銅盆、打草鞋用的工具、清代竹衣等。

三臺藍家大院:“九廳十八井”格局——客家民居的活化石

清代竹衣,夏天貼身穿在內,外穿絲綢長衫,不至於出汗粘住絲綢。

藍家商號經營範圍廣,既經營自家作坊生產的絹絲、棉麻、糖酒、油米等雜貨,又運輸販賣鹽茶、藍靛等大宗貨物。

當時商號的經營路線,以三臺縣為中心,分為東西兩線,西線走江油,東線直達隆昌、自貢,並在三臺、江油中壩、隆昌等地設有門市,一時成為當地鉅商。

藍氏族人經商有道,江油盛產能做染料的藍靛,藍家便以鴻興和的名義,預付藍靛礦主貨款,將全年藍靛買斷,以供應自家染坊,多餘的則販賣給其他商隊。

這種類似於當代股市期貨交易的商業模式,足見當年藍家人的睿智。

藍家人在商業上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誠信。

藍兆義替父填川前,父親在病臥中仍不忘囑託兒子:“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勿貪意外之財。與肩挑貿易,勿佔便宜。”

藍家後裔嚴遵祖訓,當年商號門口最顯眼的便是“貨真價實”的牌匾。此匾至今尚存,見證了藍氏誠信致富的歷史。

藍氏一族因商致富,人丁繁盛。在戴老太君的主持下,藍家又在附近蘆溪鎮、塔山鎮另造兩處規模一樣的房屋,分別分給次子藍兆輝、幼子藍兆增。

可惜的是,上述兩處建築毀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今僅存石安鎮一處。

戴老太君為防止後人敗家,約定3處田產,但凡要售賣,須得3房人同意,且只能在本族中交易。戴老太君這一規定,是藍家大院不至於破敗零落的重要原因。

三臺藍家大院:“九廳十八井”格局——客家民居的活化石

和義盛牌匾。

飲水思源,以其知有本也。在三臺開基立業後的藍家人,時時思念著廣東故里的一草一木。川粵兩地相距6000裡,思鄉情切的藍氏族人不顧路途遙遠,不定期派出代表回鄉省親。

平時書信往來不斷,至今藍家大院裡還保存著許多當年川粵兩省藍氏家族來往的信札,信中詳細地記載了彼時兩地藍家的發展狀況,既解相思之情,又作互相勸勉。

清代移民填川歷史達數百年,不少家庭早已忘卻了家族的來源,而三臺藍氏家族近300年來竟與原籍來往不斷,這在四川移民史上也不多見。

1980年代,藍家大院居住人口一度超過200人,每戶人居不過一兩間房,有人就冒出了拆老屋建新房的念頭。

幸得族中老人藍興足立下規定,族人可搬家外出建房,老屋一律不得拆毀,只許將之兌換或賣給本族人,藍家大院才得以保留原樣。

改革開放後,逐漸富裕起來的藍氏後人沒有忘記祖宅。為使藍家大院保存完整,族人自動放棄房屋所有權,配合家族管委會,拆除了臨時建築,使得大院原貌基本恢復。

大院立足天寶觀近300年,經過了歷史的風風雨雨,雖不至毀壞,但也殘破不堪。為更好地保護大院,在入川11世孫藍天的帶頭倡導下,藍氏族人紛紛傾囊相助,捐款捐物超過百萬元修繕祖屋。其中,藍天一人就捐款不下50萬元。

中西合璧:一張床上有兩幅西洋浮雕

藍家大院除建築格局獨特外,其內藏的各類器物、精美的木刻珍品以及豐富的歷史內涵,已使之儼然成為一座客家民俗博物館。

三臺藍家大院:“九廳十八井”格局——客家民居的活化石

精美的浮雕。

為豐富大院文化內容,重現大院盛景,藍氏族人將以前使用的各類農耕器具、生活用具、商業器具,紛紛捐贈到祖屋。

他們還還原了蠶房、染坊、燒坊、榨油坊等生產空間,將傳統的油榨工具、擂子、石磨、紡車、簸箕、籮篼、氣死貓兒(一種裝臘肉的竹編器具)、雕花床、太師椅、八仙桌、官轎、箱子、櫃子等一一陳列,供人參觀。

其中,大院中所藏的5張雕花描金大床更是精品,其精美絕倫的木雕工藝,令人嘖嘖稱奇。

三臺藍家大院:“九廳十八井”格局——客家民居的活化石

這些花板床上刻人物、鳥獸、花草圖案上千。圓雕、透雕、浮雕、線雕、題刻、繪畫等技藝紛呈。

雕刻圖案呈現出祥瑞吉利、昌盛繁榮的意境,如龍鳳呈祥、雙鳳朝陽、金線麒麟、梅蘭竹菊、花開富貴、牡丹寶瓶、八仙過海、琴棋書畫、天官賜福、天賜良緣、文武狀元、五子登科、才子佳人等,給人以美的享受。

其中一張百獸人物萬工床,整床為全圍式,床體門罩達5層,大床分兩進,每進雀替處均飾有雙鳳朝陽,工藝奢繁,金碧輝煌。

三臺藍家大院:“九廳十八井”格局——客家民居的活化石

百獸人物萬工床。

大床彙集多種雕刻技法,雕刻人物故事、花鳥蟲獸等祥瑞圖案上百幅,再用大漆、硃砂、金粉等漆繪貼飾,雍容華貴、富麗堂皇,足見當年藍氏家族的繁榮盛況。

另一張則更別具一格,乃是中西合璧的產物。

床頂頂帽呈巴洛克式拱卷形,正中卻雕刻著抱桃壽星圖案。每幅木雕外側,飾以繁複線條,幾何造型清新典雅。

大床分為三進,寓意連升三級,又富有東方哲理。此床造型別致,寓意吉祥,可謂匠心獨到。

更有意思和令人稱奇的是,在眾多花草鳥獸圖案中,竟隱藏著兩幅西洋浮雕。木雕描繪了天主教歷史上兩件意義非凡的大事。

三臺藍家大院:“九廳十八井”格局——客家民居的活化石

“耶穌誕生”浮雕。

一幅是“耶穌誕生”,講述的是瑪麗亞與若瑟在前往達味城的途中,天降祥星於白冷城,天軍在天邊高唱頌歌。瑪麗亞突然臨盆,若瑟只好將她帶到馬棚裡,在馬槽中,瑪利亞誕下耶穌。

三臺藍家大院:“九廳十八井”格局——客家民居的活化石

“耶穌顯聖容”浮雕。

另一幅為“耶穌顯聖容”,耶穌在大博爾山上,先知梅瑟和厄利亞出現在他兩旁,耶穌和他們談話。突然雲中傳來一個聲音,呼喚耶穌為聖子,這被視為主對耶穌的肯定。

此床乃是民國晚期族中一位私塾先生購買來的。

一般來說,舊時鄉間相當保守,對信洋教者多有歧視。如果不信教,家中存放跟西洋教會有關的物件,在禮教森嚴的鄉村也是犯大忌的。

時至今日,藍家也無人信教,可見當年藍氏族人對西洋文化開放接納的態度,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民國年間中西文化的交流情況。

在四川民間臥具上發現雕刻的耶穌聖像尚屬首例,對研究天主教在中國民間的傳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

(作者單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特別鳴謝三臺縣天寶觀藍家大院藍天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