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五種自在」——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菩薩五種自在”——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一、佛學辭典釋義總結

【菩薩五種自在】:據《大寶積經》卷六十八載,菩薩悲智雙運,萬行具足,其於壽命受生等事,故得下列五種自在無礙,即:

(一)壽命自在。謂菩薩成就了法身慧命,已了脫生死壽夭,其壽命延續萬劫不為長,縱然短促至一念之間也不為短。然為了渡化眾生,以種種諸方便而隨眾生根性機宜示現長短壽命之相,其心無所掛礙,是為壽命自在。

“菩薩五種自在”——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二)生自在。謂菩薩為了渡化眾生,以大悲心隨類受生,饒益一切,即使身處天宮而不以為樂,即使入地獄也不以為苦,離去或滯住隨心隨願,無所掛無所礙,是名主自在。

“菩薩五種自在”——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三)業自在。謂菩薩萬行具足,悲智雙運,或現神通,或說妙法,或入禪定,或修苦行,所作行業,任運無礙,是為業自在。縱然如此,但菩薩從不為自己而只為利益眾生。

“菩薩五種自在”——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四)覺觀自在。“覺”, 粗思之尋求推度義,即對事理之粗略思考;“觀”, 即細心思惟諸法名義等之精神作用。謂菩薩或修禪觀之行,或起利生之心,雖有思惟,然不流於散亂蕪雜,隨願度眾,平等無礙,是為覺觀自在。

“菩薩五種自在”——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五)眾具果報自在。謂菩薩因行深廣,果報殊勝,於一切所須之物具,不必藉助於經營行為,自然周全滿足,從而心無雜染掛礙,眾具果報自在。

“菩薩五種自在”——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二、佛學辭典釋義分別列示

FROM:《佛學大詞典》

【菩薩五種自在】:據《大寶積經》卷六十八載,菩薩悲智雙運,萬行具足,故得下列五種自在,即:(一)壽命自在,謂菩薩成就法身慧命,已了脫生死,然為度化眾生,而隨機示現長短壽命之相,其心無所掛礙。(二)生自在,謂菩薩為度眾生,以大悲心隨類受生,饒益一切,處天宮不為樂,入地獄不為苦,去住無礙。(三)業自在,謂菩薩萬行具足,悲智雙運,為度化眾生,或現神通、說妙法,或入禪定、修苦行,任運無礙。(四)覺觀自在,覺,粗心之義;觀,細心之義。謂菩薩或修禪觀之行,或起利生之心,雖有思惟,然不流於散亂蕪雜,隨願度眾,平等無礙。(五)眾具果報自在,謂菩薩因行深廣,果報殊勝,於一切所須之物具,不假營為,自然周足,心無染礙。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菩薩五種自在】:[出《大寶積經》]菩薩悲智並運。行滿足。其於壽命受生等事。故得自在無礙也。一壽命自在謂菩薩成就法身慧命。了無生死壽夭。延萬劫不為長。促一念不為短。但為度脫有情。以諸方便。而隨機示現長短壽命之相。其心無所掛礙。是為壽命自在。二生自在謂菩薩為度脫有情。以大悲心。隨類受生。饒益一切。處天宮不為樂。入地獄不為苦。去住無礙。是名主自在。三業自在謂菩薩萬行具足。悲智雙運。或現神通。或說妙法。或入禪定。或修苦行。所作行業。但為利他。縱任無礙。是為業自在。四覺觀自在初心曰覺。細心曰觀。謂菩薩或修禪觀之行。或起利生之心。雖有思惟。離諸散亂。隨願度生。平等無礙。是為覺觀自在。五眾具果報自在謂菩薩因行深廣。果報殊勝。於一切所須之具。不假營為。自然周足。心無染礙。是為眾具果報自在。

“菩薩五種自在”——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