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麥積山石窟背後的心酸

天水麥積山石窟背後的心酸

天水麥積山石窟背後的心酸

天水麥積山石窟背後的心酸

西晉“八王”之亂,匈奴,鮮卑,羌,氐等外族人大舉入侵中華文化之地,在中國的北方建立了許多政權。他們想接受一種文化來統一內部思想,又懼怕被中華文化吞噬。在這種情況下,選擇了不是中華文化本土的佛教。才有了佛教在中國北方三百年來的繁榮。

後秦皇帝姚興便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當他遇見了佛教高僧鳩摩羅什時,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為鳩摩羅什在長安建造逍遙園,供他譯經。中國首創官辦譯經場所。

姚興的提倡和鼓勵之下,後秦舉國上下崇信佛教,一時寺院佛塔林立,僅長安一地的僧人就有五千多人,各地事佛的人達到“十室而九”的地步。

他還想建造留芳萬世的石窟,在鳩摩羅什等人的選址下,選中了離西安350公里遠的天水麥積山。在這裡開鑿了第一個佛窟。

天水據傳是伏羲和女媧誕生地,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漢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這裡常年有商人,僧人經過,有利於傳播佛法。

姚興建佛窟一個是傳播佛法,另個是祈求後秦政權長久不衰。所表現在石窟的造型上,一般採用三世佛,三世佛分為以空間計算的“橫三世佛”與以時間計算的“縱三世佛”。姚興所建的三世佛主要表現在以時間計算的縱三世佛,即燃燈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

造像典型的北魏特徵“秀骨清相”看上去慈祥,嘴角上揚,讓信徒更容易接受。

鳩摩羅什可是個了不起的高僧,與玄奘齊名,中國四大譯經家之一。他翻譯的經書,凡是信徒都應該看過,如《金剛經》、《蓮花經》、《阿彌陀經》等等。

一個皇帝信佛,建築寺廟與佛窟,一個高僧講佛譯經傳播。這本是快樂的事,哪裡來的心酸呢?

姚興敬仰鳩摩羅什的才華,認為他這樣的人應該有後代,想讓他還俗,輔佐後秦政權。於是,送他十名歌女。

面對著姚興這個讓佛法廣傳的皇帝。此時,還正在建設麥積山石窟。鳩摩羅什做出妥協。這種妥協違背了他自身的意願,為了佛法,他甘願妥協。他臨終前囑咐弟子應以其著譯而不以其生活行事為準繩,譬喻“臭泥中生蓮花,但採蓮花勿取臭泥”。道出他內心的酸楚來。

麥積山的石窟,遠遠地望去,嘆其險峻,嘆其精妙,有了感嘆,便不枉此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