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和善而堅定的父母」嗎?

你是“和善而堅定的父母”嗎?

日常中經常有家長面對孩子的一些行為感覺十分的氣憤,比如孩子洗漱磨蹭,沉迷電子產品,熱心追逐某一偶像等等,反而耽誤了睡覺、學習,這個時候我們通常會怎麼做呢?

比如,一個孩子今年剛上小學三年級,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拿起電子產品來玩,到了該吃飯、該學習的時候卻對媽媽說的話充耳不聞,說半天沒反應。

為什麼會這樣呢?來看看平時我們是什麼做的。

你是“和善而堅定的父母”嗎?

有時候我們的做法是過於堅定的:

1)你知道到時間了不可以再玩了,趕緊進房間寫你的作業去。

2)兒子,你不可以再玩了。你知道的,如果你因為這件事發脾氣,就回你的房間。

3)我知道,你喜歡看這個節目,但是今天不行。

4)我說了不可以玩就不可以,別在我這裡哼哼唧唧的。

當然,也有過於妥協的:

1)好吧,你已經玩了一個小時了,但如果你寫完作業我會考慮讓你再繼續玩一會。

2)好吧,今天看你在學校表現不錯,你可以繼續再玩一會。

3)只有這一次啊,你要想好了明天你要計劃好,明天就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你是“和善而堅定的父母”嗎?

以上的回答中,有過於堅定的,不讓孩子繼續玩,也有過於妥協的,讓孩子繼續玩,甚至有家長在當天會根據自己的心情,在兩種方法之間來回徘徊。

結果你發現對於孩子來說,孩子是在家長的威迫之下去做的,此時孩子的內心是不情不願的,他會認為自己沒有主動權都是聽父母的,而對父母來說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同樣的場景相同的對話一定會再次出現,根本無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你是“和善而堅定的父母”嗎?

這個時候,您是否可以試試和善而堅定的方法?

1)明確闡述期望:“我相信你下次一定能計劃好你玩手機和學習的時間。”

2)用問句回應:“我想你能否找到一個方法,即遵守規則又能看你想看的節目?”

3)明確規定:“在我們家每天只玩一小時手機,時間已經到了,感到失望是可以理解的。”

4)確認孩子是否理解和知曉:“我們家玩手機的規則是什麼?”

你是“和善而堅定的父母”嗎?

5)邀請合作:“我理解你更想玩手機,但不是個選擇,我希望你早點寫作業。”

6)說出自己的想法:“不可以,但是你感到沮喪和失望我能夠理解。”

7)非語言信號:輕輕地把手放在孩子的肩膀上,看著孩子的眼睛(停頓一下關注感受),然後搖頭說“不”。

為什麼以上方式會更有用呢,因為在和善方面我們做到了對孩子感受的理解和接納,這個時候孩子不會跟我們對著幹,尤其在我們啟發孩子如何解決或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時候,孩子會覺得主動權在自己這裡。

在堅定方面,我們堅持住了原則,讓孩子明白有一些規則是要遵守的,而不是你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從而用和善而堅定的方法,我們尊重了孩子,尊重了自己,也尊重了當下的情形。

所以下次,再出現類似的情況,孩子會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自己想辦法積極解決問題,所以無論對於孩子自己的成長,還是事情的解決都是更有利的。

所以,請做一個和善而堅定的父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