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香:打造鄉村振興的魯西南樣板

王銀香:打造鄉村振興的魯西南樣板

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 武霈

40年前,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為標誌,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征程,這也讓偏安一隅的魯西南城市,沐浴到改革的春風。四十載流金歲月,四十載風雨兼程,四十載滄桑鉅變,從最初的農村改革“包產到戶”,到如今“十大工程”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全力打造成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在菏澤這片熱土上,拔地而起的不僅僅是萬丈高樓,產業帶動村民就業、創業,盤活鄉村資源,壯大集體經濟,農業生態示範園……我市準確把握農村實際,為實現農民錢包鼓起來的樸實願望,緊扣產業興旺做文章,曹州大地上湧現出一批批新農業項目、示範園區,一幅美麗鄉村的現代畫卷正徐徐展開。

王銀香:打造鄉村振興的魯西南樣板

在農村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時候,魯西南這片黃土地上辛勤耕耘的農民猶如繁星,他們世世代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其中,有一個平凡的女人,不甘平庸,帶著“幸福是奮鬥出來”的理念,乘藉著改革的東風,創出了一片天地。她叫王銀香,在偏僻落後的魯西南,一提起王銀香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戶不曉,稱她為:“咱魯西南老百姓致富的帶頭人和發展前進的領頭雁……”這此樸實無華的對王銀香評語,不僅道出了老百姓真切的心聲及王銀香在他們心中的地位,也寫出了一個農民帶頭人的心聲,這一刻,這個平凡的名字與鄉村振興緊緊地聯繫到了一起。

從泥土地裡“扒”出最“實用”的道理

對於喝著“歸一牛奶”長大的這一代的年輕來人說,“五里墩”是一個熟悉的地方,除了醇香的牛奶,綠色循環的瓜果樹林也是兒時經常參觀、遊學的地方。再次來到五里墩,踏在這片土地上,驚豔於它的變化,成方連片的大棚、果林、農場,在嬌豔的陽光下,是綠蔭蔥蔥,隔著枝葉的縫隙瞧去,一片生機盎然。

王銀香:打造鄉村振興的魯西南樣板

王銀香:打造鄉村振興的魯西南樣板

“談起改革開放以後的變化,我們60年代的最有感觸,從最初的貧窮落後,吃不上飯、用不上電,到現在的越來越富裕,全村生機勃勃、幹勁十足,這都是享受到了改革的紅利。”在曹縣磐石街道辦事處五里墩村,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看到了聞名已久的農民帶頭人王銀香,這位馬上60歲、幹了30年的村黨支部書記不僅和藹可親,更像是村裡的一位樸實的長輩,濃濃的鄉音和貼地氣的語言,立刻就拉近與他人之間的距離,很難讓人將眼前這位樸素的農民,與業績彪炳全國、名聲赫赫的標兵模範掛鉤。

王銀香:打造鄉村振興的魯西南樣板

“我幼年還處於人民公社時期,地地道道的農民家庭讓我明白農民的辛酸與疾苦,當初‘電燈電話,樓上樓下’對於我們來說,都像是夢想一樣,如今日新月異的變化,豈不令人感嘆?”談起自身的經歷,王銀香十分感慨,“這四十年的變化,就像是爬樓梯一樣,生活水平逐年增高,但同時也是困難重重,這一路也是披荊斬棘,彷彿是爬泰山一般。”

王銀香:打造鄉村振興的魯西南樣板

這位樸素得像一位鄰村大娘一樣的董事長,用最地道的曹縣話概括了她的經歷。自1986年擔任五里墩村黨支部書記以來,帶領全村幹部群眾大膽改革,艱苦創業,把一個全縣出名的貧困村建設成為富甲一方的花園式明星村。她在畜牧科技領域獨樹一幟,引領風騷,與中科院聯合成功研製出我國首批自主本土體細胞“克隆牛”,創造了四項世界紀錄。她用全新的理念構築現代有機農業框架,創建山東銀香偉業集團,打造中國有機閉合循環經濟體系,實現了整個經濟鏈條中無遺棄物,無汙染,生態平衡的產業鏈條。“全國十大農民女狀元、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農村優秀人才、全國科技興農創業標兵、全國勞動模範”和“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省農村科技大王、省勞動模範”等一系列榮譽稱號,足以令人側目。

王銀香:打造鄉村振興的魯西南樣板

是什麼讓一個26歲的女人帶著全村脫貧致富呢?又有什麼秘方呢?面對記者的疑問,王銀香還是那樣樸素、實在的回答:“那還有什麼秘方?就是先為他人著想,真抓實幹唄。從小父母就告訴我,‘別人吃了傳名,自己吃了填坑’,有什麼好東西都要先想著大夥。”

採訪中,王銀香一直反覆提及她的家教,感恩自己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卻指引她一生的父母,那看似粗糙的話語卻蘊含著“先人後己”的大道理,也正是王銀香一直堅持著“關心別人,一定要從被人角度出發”的想法,才能一次次贏得村民們的信任,帶領全村發展。

把自己都“嫁”給了五里墩

“記得是1986年春天,我從孃家嫁到五里墩還沒多久,村裡推選村支書,我作為村裡為數不多的讀過高中的黨員,成了候選人員。”王銀香陷入了自己回憶當中。

時間追溯到三十多年前,當時的五里墩還是個窮得出名的地方,土地大面積鹽鹼化,不收幾顆糧,還要靠購糧證過活,這樣的爛攤子讓不少村支部的老爺們退縮,沒人願意接手這個燙手山芋。

王銀香:打造鄉村振興的魯西南樣板

“說句不謙虛的話,當時我和我對象在村裡都算是‘有臉面’的年輕人,當村支書之前,我對象在城裡磚窯幹活,我在村頭開了一家雜貨鋪,憑藉自己的努力在村裡蓋上了青磚綠瓦房,平日裡經常幫助同鄉,所以有些威望。”回憶自己年輕時的“輝煌”,王銀香笑了。

王銀香:打造鄉村振興的魯西南樣板

正是有學歷、有口碑,王銀香成了村支書的不二人選。在那個年代,以相夫教子、顧家務農為己任的農村婦女,又怎會願意接下這副重擔呢?何況還是一個爛攤子。從鄉鎮到村子,從老黨員、老幹部,到街坊四鄰,眾人紛紛相勸,最終,王銀香以除了自己之外的22票,全票當選五里墩黨支部書記。

王銀香:打造鄉村振興的魯西南樣板

當選村支書以後,沒有任何歡迎儀式、表態大會,她第一件接手的村財務的兩萬元赤字。全村吃什麼?幹什麼?怎麼幹?當真是擔子重,壓力大,事事難辦,處處棘手,面對貧窮和落後,王銀香沒有膽怯,更沒有後退。當時的她心裡想:村裡雖然是窮,但現在有了好政策,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黨的宗旨和任務就是為人民謀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著想。帶著鎮黨委的殷切期待,聯合十幾名黨員攜手群眾往前走,尋找一條新的富民路。

王銀香:打造鄉村振興的魯西南樣板

於是,王銀香和十幾名黨員討論決定:走村辦企業,利用荒廢的鹽鹼地搞制磚發展建材業,這也是她帶領大夥致富的第一個夢想。為了籌建窯場,她忍痛轉讓出自己在城裡經營多年收入豐厚的菸酒門市部,拿出自己家裡多年積蓄作為建廠週轉金,並勸在外辦窯廠掙大錢的丈夫辭職回村創業,又把丈夫幹窯廠購置的40輛地排車、4部柴油機、兩部制磚機全部捐獻給村裡。

機遇屬於勤勞的人,看著王銀香的付出與成績,村裡人對她越來越信任,16戶準備建房和11戶準備辦喜事的村民把自己的積蓄連同孩子們的壓歲錢全部拿了出來。就這樣,一點一滴,一筆一筆,彙集10萬餘元。建窯場的“戰鬥”打響了,她帶領全村幹部群眾沒黑沒白地幹,築起一座22門無煙囪輪窯。窯場投產後,當年盈利8萬元,這是她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帶領群眾致富取得的第一桶金。建材業的發展帶動了運輸業,全村出現了110多個運輸專業戶,村民有了掙錢門路,腰包漸漸鼓起來,日子越過越紅火。使村民走上了小康的第一步,也實現了致富的第一個夢想。

發展畜牧養牛,最初只是為了“牛糞”

因為窯廠有了第一桶金的王銀香自然不甘於侷限於此,尤其是,在窯廠頻繁用土,形成窯坑之後,她開始琢磨新的掙錢思路。

“村裡就這麼點地方,怎麼掙錢呢?無非最大化利用土地。”這位樸實農民用最簡單的話說出了農業經營的大道理,於是,王銀香開始了立體養殖。水面上養鴨子、水底養魚,鴨子的糞便還能供養給魚,一箭雙鵰啊。

王銀香:打造鄉村振興的魯西南樣板

雖然立體養殖給村子帶來了不少效益,但是有限的養殖還無法滿足村子的發展,尤其是面臨天災人禍,不斷有失敗和挫折攔路。有一年一場大暴雨將村裡建起的鴨舍全部泡塌,5萬隻紹興鴨砸死過半;魚塘水滿外溢,50萬尾紅鯉魚所剩無幾;村建材廠窯體坍塌,400萬塊磚坯變成一堆爛泥,直接經濟損失230餘萬元。面對重創,她一時感到難於支撐,但看到全村寄託於她的眼神,很快她又從堅強起來,帶領村民掀起了“二次創業”的運動,向高產高效農業進軍,最大化的向土地要效益。

王銀香:打造鄉村振興的魯西南樣板

“這時候,我已經認準了一個道理,只要掌握了先進的生產和管理技術,土坷垃就會變成金疙瘩。所以,我們就開始發展高產高效農業必須走集約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科學化管理之路。”王銀香說。

1990年,王銀香按照村民自願的原則,採取“反租倒包”的辦法在本村及鄰村流轉土地,到1995年已經達到3000畝,在此基礎上,她創建了企業組織,對全村的土地實行企業化經營管理。為了治鹼、抗旱、防澇,她帶領全村群眾義務出工3000多個,清空河溝3條,建橋涵15座,新打機井24眼,清洗舊井18眼,建機井房32間,實現了井灌、河灌雙配套。1997年又投資200萬元打530米深水井1眼,並在果園內全部配備了以色列滴灌設備,徹底結束了表層地下水不能澆地、農業產量低的歷史。

王銀香:打造鄉村振興的魯西南樣板

“我們不斷在改良技術,提高農業種植的技術含量,也正是有這一次偶然,才有了以後的歸一牛奶。”王銀香笑著說。原來,為了培育更好的果樹,她邀請了高校的教授前來指導,教授發現五里墩的鹽鹼地不利於果樹生長,提出改良土地的建議。

麥秸、棉餅、豆餅,為了改良土壤,王銀香開始往地下埋這些農作物秸稈,可是發現投入成本高,為了節省成本,加上“立體農業”、“一箭雙鵰”的先進想法,她便考慮買了上百頭牛,技能靠糞便改良土壤,又能靠牛肉再多一項收入。

“什麼叫無巧不成書呢?曹縣是養牛大縣,當時國家有一個‘應用胚胎生物技術建立良種肉牛繁殖和生產體系’研究的項目,要在曹縣挑選基地,我們就被選中了,於是畜牧養牛成了我們的一項重點產業。”王銀香笑著說。

後來,國家不斷有項目落戶到五里墩,從肉牛到奶牛,五里墩的牛和青草一樣越來越茂盛、濃密,牛多了可以賣肉、還可以賣奶,規模越來越大,於是,兒時的課本里有了“克隆牛”,兒時的餐桌了多了“歸一牛奶”。

農民董事長的“經驗之談”:畜牧業是循環農業的關鍵

五里墩的牛“火”了,不僅帶動村民致富,還直接拉動了種植業的發展,曹縣的倪集、魏灣、邵莊等10餘鄉鎮的農戶種植40000畝優質有機牧草和玉米秸杆到銀香偉業集團銷售,並且都是按“訂單農業”的方式種植,按政策保護價收購,僅秸稈一項,就使當地農民畝增收480元。公司還為當地農民和下崗職工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僅3000多名送奶員。

不僅如此,王銀香告訴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他們已掌握的高科技畜牧業熟練技術與魯西黃牛的資源優勢,借腹生子,擴繁高產奶牛,租用倪集鄉的上千畝土地,建立了中國首家最大的存欄6000頭的高產奶牛繁殖基地。採取“公司+養殖小區+基地”的模式,並且都是按國家和國際標準的“八統一”、“五配套”、“四保證”運作的。現在擴繁高產奶牛5000多頭,上海、北京、江西的農戶亦加盟了倪集工程的發展。

王銀香:打造鄉村振興的魯西南樣板

“建設這樣的致富三農的模式工程,同時引入銀行按揭方式,為農戶提供購牛擔保,免費為飼養戶提供牛舍、青貯窯、飼料間等設施,吸引更多的農戶以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入駐銀香偉業的發展。”談到科技興農和商業模式,王銀香似乎不再是一位村裡土生土長的農民,切換到久經商場的公司董事長角色,“立體農業能使一畝地實現三畝地的產值,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科技興農的最好的方法。為此,科技畜牧業是循環農業的關鍵,能拉長產業鏈。”

為了儘可能的將產業鏈拉長,帶動更多的農民或缺更多的收益。王銀香創造性的實施了“公司建區+客戶種養+五四服務+AB管理”的新模式,引入銀行按揭方式,為農民提供購牛擔保,免費為飼養戶提供牛舍、青貯窯、飲料間等設施,吸引農戶加盟銀香偉業,共創高產奶牛和奶源基地。有了這種“良方妙計,王銀香不僅使加盟養殖戶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且為當地相關產業和剩餘勞動力就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僅每年的“青貯”一項就使農戶每畝增收300餘元。特別突出的是將魯西南地區農戶的二元種植結構改變為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給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

求賢若渴:“村支書”到大學請教授

懂得了科技興農的重要性,王銀香自然要在這方面下苦功夫,“科技是先進生產力,但總歸是由人來實現”,這句話常被她掛在嘴邊,人才引進、留下,成為她最關注的事。

“當初我們村剛開始種果樹的時候,我就琢磨著到一些高校請教授來指導。但是,我一個農村婦女,和教授沒啥交集,也沒交情,不認識,也請不來啊,在很多高校,我就採取堵門、蹲點的辦法,死等。”王銀香笑著說,“因此也鬧了不少笑話,有的人給我說,人家請教授的一般都是市委書記、市長,最差也是縣長,你一個村支書也來請?但是我就不信邪。”

王銀香告訴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她義務給教授們提供科研教學基地,還提供良好的住宿條件,誠懇的態度打動了不少教授,於是,王銀香讓村民們跟著教授,當教授們在果園裡給學生上課指導時,村民們旁聽,才掌握了技術。

王銀香:打造鄉村振興的魯西南樣板

不僅如此,為了引進優秀科技成果和高新技術人才,王銀香還帶領村支部一班人多次跑省城,進北京,奔上海,走西安,闖深圳。為請專家,落項目,她跑了多少科研單位,去了多少農業大中專院校,登門拜訪了多少農業專家、教授,吃過多少“閉門羹”,受了多少窩囊氣,她說不清,但有一條,為了村的發展,再苦再累,她全認了。功夫不負有心人。1995年她帶領全村共投資500多萬元,引進新技術10多項,購買國家專利4項,其中兩項被列為“火炬”、“星火”計劃,並先後與山東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等單位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業務關係。

在引進人才的同時,王銀香不忘培養和儲備人才。早在90年代,銀香偉業集團就出資建設學校,讓村裡的孩子免費接受教育,王銀香知道,只有知識才能改變現狀,只有科技才能發展農業。自2000年以來,五里墩村走出了100多名大學生,其中又有相當一部分畢業後進入銀香偉業集團工作。王銀香說,這些孩子考上大學,比她自己的孩子考上都要高興。為了讓村民重視教育,他們又出臺教育鼓勵政策,村民子女考上研究生獎勵5萬,考上博士生獎勵10萬,形成了全村重視教育的熱潮。

“要真正把農業做起來,需要更多的人才。”王銀香坦言自己的力量還是太小,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她會不遺餘力始終建議政府在農業方面培養更多的專業型人才,形成多層次的農業技術人才,把科技用到農業生產當中,真正實現農業現代化。

對話總書記:決心打造魯西南鄉村振興的樣板

“其實,我之前對‘鄉村振興’這個詞一知半解,不太明白,我們一開始是為了脫貧、吃飽飯,後來是致富、過好日子,現在是發現循環農業、重視教育、改變落後鄉村面貌,其實,每一步都是鄉村振興的必備過程。”王銀香說。

在今年3月份的全國兩會山東代表團小組會議上,王銀香有機會與總書記對話,彙報了自己在鄉村發展中的工作進展,並針對鄉村振興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得到總書記的認可,這更鼓舞了她打造魯西南鄉村振興樣板的信心。

“我在農村工作了30多年,對於鄉村的發展特別上心。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部署,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以鄉村振興為主題,政府工作報告又對鄉村振興作出具體安排,讓我感到十分振奮,能與總書記對話,談一談我們農民、農村,我更是備受鼓舞。”王銀香說。

王銀香告訴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她認為,鄉村振興,首先是產業振興,應當積極發展富民產業。以當前的五里墩為例,大力發展農牧結合,將種植的作物秸稈加工成飼料供給牧場,牧場的畜禽糞便被加工成有機肥料回到土地,現在已經形成了土地兩萬餘畝、奶牛兩萬餘頭的有機循環產業鏈,每年可以實現稅收1300多萬元。

不僅如此,在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王銀香又又投資2000多萬元建設了一批智能化大棚,全部採用有機方式種植,並且創建了自己的蔬菜品牌,在京東開辦了生鮮旗艦店,大力發展綠色、健康、生態的現代農業。靠著產業發展,五里墩村集體經濟積累達到500萬元,戶均年收入達到30萬元以上,走上了致富道路。

“鄉村振興是一個大文章,也是我們農民、農村最重要的頭等大事,未來,我要進一步完善循環農業的體系模式,進一步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把產品附加值進一步提升,把鏈條拉長,把產業做大,使更多的農民,更多的農村都按這個路子,實現真正的脫貧致富,全面奔向小康。”王銀香說,“有了產業振興的基礎,才能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下一步,我們在聚焦產業振興之時,同時發力,開啟打造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