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得勝歸來已功高蓋主,自願解甲歸田,皇帝:你留下,便不殺你

要說到功高蓋主,中國歷史上有數不盡的人有此經歷,在他們得到自己功勞帶來的榮耀和回報時,或多或少的都會有點高興有點驕傲,時間久了可能就會出現自以為是目空一切的情況。也是正因為會出現這種情況,他們到最後都沒有一個好的結果,他們會惹怒了皇帝,讓皇帝對自己的地位產生了擔憂,進而為了確保自己的統治地位,就一定會想盡辦法來解決掉他們。

將軍得勝歸來已功高蓋主,自願解甲歸田,皇帝:你留下,便不殺你

就好比幫助劉邦從弱到強一統天下的韓信,他一生都鞠躬盡瘁,絕無二心的輔佐劉邦,立下了無數戰功,可是在漢朝才建立的時候,劉邦卻殺了他。說到底還是韓信功勞太大,遠遠超過了自己,對自己有了一定的威脅,只有除掉他自己才能高枕無憂。

將軍得勝歸來已功高蓋主,自願解甲歸田,皇帝:你留下,便不殺你

當然除了韓信,還有不少名將都是如此。也不是隻有劉邦才會屠殺功臣,朱元璋更是做得比他還過分。對待功臣做得較好的皇帝還是宋太祖趙匡胤,他在陳橋附近發動了兵變,建立了宋朝,他同樣擔心那些位高權重,功高蓋主的功臣,威脅自己的統治,但他並沒有殺害他們,而是杯酒釋兵權,讓他們告老還鄉,不讓他們再接觸政治。但這也有弊端,宋朝武將的地位一下子就被削弱了很多,出現了文強武弱的局面,這也直接導致了後來宋朝倍受周圍其他國家欺負,動盪不安。

將軍得勝歸來已功高蓋主,自願解甲歸田,皇帝:你留下,便不殺你

那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和其他人都不一樣,他最後功成身退,依然深受皇帝喜愛,他就是戰國後期秦國名將王翦,他是和白起蒙恬齊名的將軍,在秦國的軍隊中名望很高,為多次幫助秦王征戰其他國家,大多都是得勝而歸。既贏得了皇帝的信任,還榮獲了無數的名譽和地位。可以說在當時除了秦王,王翦的地位是最高的。

將軍得勝歸來已功高蓋主,自願解甲歸田,皇帝:你留下,便不殺你

在沒入軍隊以前,王翦只是一介武夫,力大無窮,武藝高強。可是他對行軍打仗卻是一竅不通,這樣的話在軍隊中很難再發展下去,畢竟短腿的人跑不遠。後來他開始發奮,勤讀兵書,最後他在書中學到了很多實用的東西,也漸漸懂得了怎樣去排兵佈陣,用智慧打勝仗。就這樣,在實行軍功爵位制的秦國,他慢慢的憑藉自己的實力成為了一個小有名望的將軍。後來在秦王橫掃六國一統天下的征途中,率軍隊打敗了趙燕楚三個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

將軍得勝歸來已功高蓋主,自願解甲歸田,皇帝:你留下,便不殺你

在得勝回朝後,當其他將軍都在為自己的軍功喜悅時,他卻變得愁眉苦臉起來。原來早在很久之前王翦就是一個大將軍了,在軍隊中的官職也是達了頂峰,再沒有什麼官職可以用來封賞他了,而且他在軍隊中的名望大有趕超秦王的勢頭,他已經功高蓋主了,此時的王翦,感到了來自秦王的恐懼,擔心招來殺身之禍。

將軍得勝歸來已功高蓋主,自願解甲歸田,皇帝:你留下,便不殺你

基於這些,王翦想到了一個可以避免這一切發生的好方法,他跑到秦王跟前有點恐懼的說:“自願解甲歸田,告老還鄉!”這樣的話秦王也不會太為難,更感受不到得勝歸來的王翦,其功高蓋主帶來的威脅,也產生不了要殺掉他的想法,自己還能因主動告老還鄉得到一些其他的封賞,榮歸故里,安度餘生。一舉兩得,解決了這個一直困擾自己的難題。

將軍得勝歸來已功高蓋主,自願解甲歸田,皇帝:你留下,便不殺你

可誰也沒有料到,中國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拒絕了他的請求,並跟他說到“你留下來,我不殺你”,打消了他的顧慮。其實秦王這樣做也不是沒有道理的,當時的秦國已經是個中央集權的國家了,秦王所擁有的地位和權力遠遠超過了那些將軍,對他們也有絕對的控制力,所以不管他們功勞再高都影響不了他的地位,所以他才說出了這番話。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王翦出面向秦王討要封賞,這點在秦王看來,就是此人一心只想著為後世謀求更多的土地、財物之類的東西,並沒有稱王稱霸的雄心,這也讓秦王放鬆了對他的警惕。王翦也因此成為了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功高蓋主卻還依舊活得瀟灑的人,不免有些感嘆,皇帝的心思難琢磨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