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改革「兵臨城下」,資本與技術之間清控更需「二選一」

校企改革“兵臨城下”,資本與技術之間清控更需“二選一”

8月10日晚間,“紫光系”三家A股上市公司紫光學大、紫光國微和紫光股份皆發佈重大公告。內容均顯示“因紫光集團控股股東清華控股正在籌劃轉讓其持有的紫光集團的部分股權,可能導致上市公司實控人變更。目前該事項尚處於籌劃階段,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短短四個月間,清控集團旗下五家上市公司先後出現股權重組、實控人變更等重大變化,其中更有清控集團的高層替換:

4月8日,“紫光系”旗下紫光股份和紫光國微均發佈公告稱,公司董事長趙偉國請辭公司董事、董事長職務;4月16日,“啟迪系”旗下兩家A股上市公司啟迪古漢、啟迪桑德皆披露公告稱,控股股東啟迪科技服務有限公司擬籌劃股權重組事項;7月31日,清華控股公告稱趙偉國、王濟武(啟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皆不再擔任清華控股董事;聶風華任清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總裁。

作為中國第一大高校經濟體,清華控股在這一輪校企改革中將何去何從?

資本運作實力更強是否有違清華校企成立初

8月14日,證券日報一則名為《紫光系4家上市公司實控人或變更 “併購狂人”趙偉國被削權》的文章指出一則重要信息:清華大學一位內部人士表示,“巡視組對清華校企的體制某些方面可能不滿意”。

結合清控旗下四家非教育類A股上市公司近三年業績變化;及清華控股最近五年具體經營數據,我們或可從資本層面,探尋清控集團一系列內部調整的部分原因。據Wind顯示,上述四家清控旗下上市公司(紫光學大除外)2015-2017年部分財務經營數據見下圖。

校企改革“兵臨城下”,資本與技術之間清控更需“二選一”

四家公司中,啟迪古漢和紫光國微2016、2017兩年均出現歸母淨利潤明顯下滑;尤以啟迪古漢為甚、下滑過半。紫光股份雖在營收/歸母淨利潤增幅上無明顯問題,但三年中歸母淨利潤佔營收比最高的一年也僅為4%——對於一家主營業務為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的公司而言,這種盈利轉化能力相當一般。四家中可能只有啟迪桑德的業績數據,可稱之為“經營尚好”。

藍鯨教育自上海清算網整理清控集團2013-2017年部分財務數據,發現一個更值得深究的現象。如下圖中紅色部分所示,清控集團2013-2017年間,主營業務營收同比增長十分可觀——最低也超16%,高時甚至近36%;對一個總資產超4300億、年營收為千億級別的公司而言殊為不易。

校企改革“兵臨城下”,資本與技術之間清控更需“二選一”

但我們發現清控集團投資收益的增長比率,遠遠超過營收增長比率。五年間清控集團投資收益同比增長最高時,從比率看是同一年營收同比增長4倍以上;投資收益從相當於約80%的淨利潤,一路走高至近1.5倍的淨利潤。

根據合併利潤表的計算方式來看,若扣除投資收益,五年間清控集團恐有多數年份處於虧損狀態;2017年,清控集團的投資收益已近營收的十分之一。以上種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清控集團通過投資掙錢的能力,要明顯超過主營業務的經營能力。

校企改革“兵臨城下”,資本與技術之間清控更需“二選一”

在清華控股有限公司2017年年度報告中,甚至著重提出了列報的投資性房地產約101億,“涉及管理層運用重大會計估計和判斷,且影響金額較大”,清控集團在投資房地產上投入的精力可見一斑。

綜上所述,我們雖不敢斷言與清控集團最初定位的“全國高校第一家科技企業”背道而馳,但的確可能在近四十年發展中,清控集團在一條與創立初衷有偏差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清控或的確樂於將紫光學大脫手

5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高等學校所屬企業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高校所屬企業要進行全面清理和規範,理清產權和責任關係,分類實施改革工作。

這一次“清控系”上市公司出現一系列重大變動,有一家上市公司我們未進行討論。該公司是五家中唯一一家,主營純粹就是教育業務的紫光學大。該公司此輪出現在名單中,雖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

因而相比於另外四家而言,紫光學大可能是一個典型的“爛攤子”。

4月18日,藍鯨教育曾推送一篇名為《覆盤學大教育迴歸始末,未來路在何方》的文章。自學大教育CEO金鑫口中,還原其迴歸A股前後的利益糾葛。

金鑫對藍鯨教育指出,“2015年學大教育謀劃迴歸A股,希望能與紫光集團發揮協同效益。2016年初,銀潤投資向大股東(實際為清控集團)借款23.5億完成私有化,迴歸第一步順利完成”。

但後續定向增發失敗,使紫光學大必須自己背起23.5億的高昂債務,加上每年8000萬左右的利息。在談及學大教育兩度被出售的看法時,金鑫表示“2017年*ST紫學兩次資產重組雖然都以失敗告終,但天山鋁業的出現,或能夠打破這一僵局”。

對此次出售案有一定了解的知情人士對藍鯨教育表示,“天山鋁業入局,對雙方而言都是一個好消息。因定增失敗後,清控一直有置出學大、回籠資金的訴求”。且據此人瞭解,學大本身“也已難以忍受每年大部分利潤皆用於填利息的窟窿,更不要說距離還清鉅額債務遙遙無期”。

引入其他股東或更利於科技成果轉化

清控集團出手拿下學大教育,如今看來的確是一筆出力不討好的投資。若置出學大教育,雖等同於推翻了當年決策,但未嘗不是一個“懸崖勒馬”的選擇。

近期藍鯨教育與“啟迪系”內部,一位負責業務執行的中層管理人員溝通,嘗試從不同角度理解此次清控對旗下五家上市公司的結構調整。

其人對藍鯨教育指出,“據我所知在規劃中,最終清控持有的紫光系三家公司,可能會將兩家控股比例較高的,下調至百分之二十幾”。另外,其表示“春節前後我聽到的消息是會有三家大型國有企業參與股權調整,如今進展到哪一步我也沒有再打聽”。

在他看來,“集團內部四個月內接連出現調整是正常進展,因為此次調整從春節時已有初步規劃。大半年過去,該有一個明確的方向了”。據其日常觀察發現,大半年後的今天“啟迪業務正常開展和運作,從執行層面看沒有任何人心浮動的跡象”。

該執行中層認為,清華大學背靠高校的科技資源;校企在技術上有優勢,但其他方面可能有短板。“引入其他股東後強強聯合,更利於科技成果轉化,對公司整體發展肯定是有益的”。從頂層設計看,肯定是向好的願景,“但實際執行和市場是否認可尚無法確定”。至少從校企改革的角度出發,“清華校企在全國範圍也是領頭羊,此次旗下上市公司股權架構調整,必然會產生示範效應,對國內高校圈都將產生一定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