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林業故事」最美林業故事]爲了大西北的綠水青山

為了大西北的綠水青山

「最美林业故事」最美林业故事]为了大西北的绿水青山
「最美林业故事」最美林业故事]为了大西北的绿水青山

邵明安(左)在甘肅臨澤進行野外調查(2010年8月16日攝)

他生長在南方的魚米之鄉,卻在西北旱塬默默耕耘了36年。為研究水分在乾旱半乾旱土壤中的運動軌跡,他常年與荒山野嶺為伴,為黃土高原生態恢復做出傑出貢獻。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邵明安扎根西北36年,將科學報國、嚴謹治學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播撒給一代代知識分子。

將堅韌的心植於黃土

20世紀80年代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過的人,幾乎都對邵明安搭建在溫室內的數個大型“土柱”印象頗深:為精確測量小麥根系在不同供水條件下的生長狀況,邵明安放著研究生宿舍不住,在溫室裡一住就是一年多。

“有人說邵明安是個‘瘋子’,但我覺得,他是一個做任何事都力求完美的人。”邵明安的同事劉文兆研究員回憶說,邵明安用簡單的設備、新穎的方式解決了大量科學問題,在讀研期間就發表8篇論文,其中1篇被SCI(科學引文索引)收錄,1篇名為《植物根系的吸水數學模擬》的論文發表在國內頂級學術期刊《土壤學報》上。

1982年懷揣著一腔熱血來到楊凌的邵明安,面對著的是一個生活條件和工作環境簡陋、每年都有大量科研人員“孔雀東南飛”的荒涼之地。但他卻在畢業後留了下來,針對西北旱區的特點,拓展了土壤幹層的相關研究:即黃土高原地區的深厚土層中,有雨水和地下水均難以補給到的區域,如果種植的植物耗水量過大,可能該區域會隨著植物根系的不斷生長而擴大面積,最終不僅會制約植物本身的生長狀況,還會對臨近植物以及後續在附近栽種植物的生長產生制約影響。

通過對黃土高原植物——水分關係實驗獲得的大量數據,邵明安終於研究出來根據土壤水分的再分佈過程推求土壤導水參數的新方法,有效解決了困擾該領域相關參數的準確性和實用性問題,其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國際土壤物理學界的肯定。

“科研不能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1992年11月,邵明安被公派到美國開展合作研究,其間轉而攻讀博士學位。

作為土壤物理學家,邵明安的工作場所多在荒郊野外。如今雖已年過花甲,他仍堅持每年要在野外試驗站住上一段時間。在位於陝北的神木試驗站駐站時,為儘可能地多獲得一些實驗數據,他經常清晨5時和學生一起上山採集樣本,8時下山分析實驗數據,下午4時再上山,天黑後才回來。

西農大水保所研究員王力說,邵明安自1996年回國至今,僅在神木站就培養出碩博研究生50餘名。“邵老師總說‘科研不能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他經常去神木站指導學生的實驗,讓遠離家鄉的同學們感受到溫暖。”

西農大水保所副研究員朱元駿說,邵老師建立了植物根系吸水的機理模型和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動力學模式,這些成果在理論上明顯優於國際上已有模型和模式。最近,邵老師又將研究目光落在了土壤水分植被承載力的相關科學問題上。

“通俗來講,就是通過建立數學模型,測算出不同質地土壤中的含水量及對植被的承載能力。這樣一來,今後人們在造林固沙、退耕還林時,就會有更準確的信息作為支撐。”朱元駿說。

為綠水青山奮鬥一生

去年4月的一天,在連續幾個通宵指導博士生的畢業論文過後,邵明安準備駕車去中國科學院大學上課,但車輛剛一發動,他心臟驟停、陷入昏迷。20多分鐘後,他才在血泊中甦醒,發現汽車撞在停車場的牆上,油箱險些被撞壞,命懸一線。

就像是一臺不知疲倦的機器,邵明安曾在住院期間在病床上為學生講授“土壤物理學”,曾掛著心臟和血壓動態監測儀為研究生做關於“如何更好地做科學研究”的報告。同學和同事經常勸邵明安多休息、注意身體,邵明安總說:“人的一生太短暫,我想在有限的生命裡為國家多做一點事。”

邵明安說:“我最大的愛好就是與土壤打交道,我還會堅持下去,為大西北的綠水青山奮鬥一生。我還會帶領更多年輕人致力於土壤科學研究,爭取讓我們的下一輩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