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縣 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富縣 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果農喜獲豐收

富縣 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交道鎮千頭毛驢養殖基地

富縣 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直羅鎮千畝貢米基地

陝西農村網-陝西農村報延安訊(通訊員 陳振富 文/圖)綠色,代表著憧憬,也寓意著嚮往。對於林草覆蓋率達85%以上的富縣來說,綠色則是一張名片:這裡是名副其實的青山綠水之地,有著“陝西一葉肺”、“塞上小江南”、“陝北小關中”的美稱。

如何守護綠水青山且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是富縣從上到下探索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道命題,也是近年來富縣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保障。

蘋果,“綠”出了名堂

綠色,一直是富縣追求的顏色。

作為世界最佳蘋果優生區,富縣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栽植果樹,發展蘋果產業,到如今,36萬畝蘋果完全覆蓋了富縣的塬面,原來黃土裸露的鄉村被一片片綠色所替代。蘋果更是成為塬區家家戶戶致富的“金蛋蛋”,果農人均純收入突破萬元。

在“綠色”的道路上,富縣並沒有就此停步,而是在全國首開“先河”創建良好農業規範認證示範縣,以良好農業規範認證標準為準繩,實現全縣蘋果的標準化生產。

與工業生產中比較容易實現的標準化不同,富縣2.2萬戶果農是各種各的樹。如何才能讓全縣果農生產出市場需要的、優質的、標準統一的蘋果?富縣的選擇是,抓住消費者最關注的產品質量安全。在創建示範縣的三年中,富縣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標準化生產、農業投入品配送、數字化管理、產業化經營和組織保障”六個體系,保障蘋果品質的穩定性,推動蘋果質量安全水平快速提升。

在“標準化生產”引領下,富縣蘋果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鉗二社區上良村孔高峰4畝果園近3年連續賣到12萬元以上,畝均收入達到3萬元以上。據不完全統計,富縣畝均達到3萬元的果農達到10%左右,畝均實現2萬元的果農接近30%。

“除了國家禁止使用和嚴控限用的農藥,我們還禁止使用63種良好農業規範基地禁用的農藥。”富縣農業局局長賈寶森說:“在基地中,農藥使用量比2013年減少了60%,化肥使用量比2011年減少了一半。”

在創建“良好農業規範認證示範縣”的帶動下,2017年,富縣先後被確定為“國家出口水果質量安全示範區”和全國首批“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水稻,“綠”出了夢想

綠色,從來是富縣驕傲的顏色。

“長流清湍葫蘆河,塞上江南風景多。”來到富縣,一不小心會以為誤入了江南。

如今,站在富縣直羅鎮紅色旅遊基地附近的葫蘆河畔,一陣風吹過,近千畝禾苗側身彎腰。這些新栽植的水稻身份有些特別,品名“直羅貢米”,在唐代時曾是皇室貴族的專用大米。

據直羅鎮黨委書記曾慶鵬介紹,擁有葫蘆河滋潤的水田一度是這裡百姓驕傲的資本,但上世紀90年代的一場洪水摧毀了農田設施,水稻退出了歷史的舞臺,群眾的光景也逐漸慘淡,很多村莊甚至也戴上了“貧困村”的帽子。相比年收入僅500元左右的玉米,水稻一畝淨收入在2000元以上,而且日照時間、生長週期較長,產出的大米口感極佳,“貢米”並非徒有虛名。

開始面對“稻田恢復”的號召時,農民們不乏顧慮:“說得挺好,萬一種不成或者賣不出去,這虧誰吃。”

得知群眾的想法後,政府承諾:“水田免費恢復,種子免費送,打的糧食有多少全收。”就這樣,2015年,富縣葫蘆河川若干村村民們安心種上“直羅貢米”,當年打的大米就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更讓群眾欣喜的是,稻田通過了國家良好農業規範認證,“直羅貢米”也成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我的3畝2分玉米地全部種成水稻,收入1萬7千塊錢。”直羅鎮胡家坡村去年脫貧的趙振富幹勁十足,他說,“今年我又把剩下的4畝玉米全部改種水稻。”

農民們嚐到了甜頭,積極性自然而然高漲了起來。據富縣農技中心主任王飛介紹,近幾年全縣恢復稻田1萬畝,畝產大米800斤,收入最高在4000元以上,貧困戶依靠水稻都脫了貧。而且現在實施托盤育秧,機械插秧、統一機收等機械化耕作,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

鄉村要振興,首先要實現產業興旺。稻田對村民來說是致富的良田,但在曾慶鵬看來,可謂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他的規劃和設想裡,這片水稻不僅能吃還要能“看”,他管這叫“田園綜合體”。

在胡家坡村,今年除了恢復500畝稻田,建成千畝直羅貢米生產基地外,還栽種了6種色彩的觀賞荷花30畝,種植菊花、格桑花40畝;建成村口廣場、水廁,完成進村主街兩側圍牆大門改造;稻草人、田間坐凳都將成為“田園綜合體”裡的元素。

曾慶鵬表示,將用3年時間,把胡家坡村建成富縣西川最美村莊,打造黃土高原上的“稻夢空間”。今年還計劃建設2號、3號觀景臺,為明年種植稻田畫打基礎。等稻田畫建成後,遊客可登上觀景臺,將一幅幅壯觀的畫作盡收眼底。

農副特產,“綠”出了希望

與黃土高原灰黃蕭瑟、乾旱缺水不同,大自然“饋贈”給富縣的配置是豐美的森林與溼潤的氣候。坐擁優厚的天然配置,這片“林海”濃縮了陝北的精華——豐沛而優質的水資源、廣闊的溼地、優良的水草以及種類繁多的動植物。

七年前,北道德鄉渭家河村的郭有春就從大自然的“饋贈”中嗅到了商機,在自家門前的山林裡養起了豬。“森林豬”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野草野果,不但養殖成本小,而且產品更受消費者青睞。幾年後,老郭就成了遠近聞名的“暴發戶”。

老郭的致富路只是富縣利用良好生態發展農業產業的一個縮影。在當地,依靠“林下養豬”、“林下養雞”發家致富的農民可不在少數。從富縣畜牧局得到的數字顯示,目前全縣林下養豬、養雞存欄量分別為1.5萬頭和5.6萬隻。

依靠大自然的饋贈脫貧致富的,遠遠不止這些。在富縣張村驛鎮黨家河村,蜂農何正榮每年靠養蜂能收入8萬元,目前,他已經在西安買了4套住房。

何正榮也是該村“富縣茂源中蜂養殖合作社”的理事長,他不僅自己養得好,還成為遠近聞名的“養蜂專家”,前來“求經”的人絡繹不絕。據他介紹,村裡已經有17戶加入了合作社,戶均增收在1萬元以上,今年新加入的還有十幾戶。

據延安市橋北林業局工作人員介紹,富縣境內各類野生花草資源十分豐富,蜜源充沛,為當地群眾養殖中蜂創造了條件、提供了機遇。為了鼓勵、支持群眾發展中蜂養殖,富縣連續兩年為養殖戶免費提供蜂箱1.5萬套,開展技術培訓40期2000多人次。

養殖不僅僅是促進川道、溝道農民脫貧增收那麼簡單,縣委書記李志鋒稱此為“循環農業”。蘋果提質增效需要大量農家肥,養殖要為蘋果提供有機肥,種植為養殖提供飼草的良性循環。為此,2017年該縣還與內蒙古蒙驢牧業有限公司簽訂協議,到2020年將在富縣建成萬頭毛驢養殖基地,目前毛驢存欄量已達1350頭。今年調減玉米騰出來的2萬畝土地,改種地膜馬鈴薯、水稻外,將種植苜蓿等飼草作物。

李志鋒表示:“必須堅持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一項重大民生工程,使身邊的山更綠,讓腳下的水更清,讓人與人、人與自然更和諧,努力建設經濟繁榮、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人民富裕的美麗富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