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守候 长城脚下炊烟袅袅

将军守候 长城脚下炊烟袅袅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与其说春色撩人,毋宁说是古城堡对我的撩动。第一次大规模地寻访古堡,心灵的震撼是难免的。边塞大地上那一处处的存在,既是一种见证,更是一种诉说。

将军会堡

原名白草坪堡。因胡人偷袭和骚扰,明万历九年(1581年)建堡,内设守备,分守 “长城17里,边墩32座,火路墩7座 ”,堡城全部为石砌。分边十七里零,内曹家、白羊林、响石沟,俱极冲。长城外面属于黑青山一带,即土酋驻牧,堡据三城之冲边,为两镇之要地。

将军守候 长城脚下炊烟袅袅

我们考察的第一站是将军会堡,一个比较大的堡子。瓮城完好,门洞犹在,上嵌“安攘门”三个字。堡子四周的围墙都保存了下来,住户大部分搬迁到堡子外平坦开阔的地方,仅存不多的几户人家延续着旧有的光景。

将军守候 长城脚下炊烟袅袅

我们去时恰遇一村民家宰羊,准备给儿子娶媳妇。羊在主人娴熟的技术操作下三下五除二就成了俎上之肉。羊属于这里重要的生产资料,除了种地,放牧养羊成为最重要的事务。

正午的阳光直射而下,一农妇怀抱羊羔入古城门洞,其身与影几乎融为一体。这一画面在我的脑海中持续了很长时间,想到了城市贵妇怀抱宠物狗的一幕幕。到底羊羔可爱还是宠物狗可爱,在不同人的眼里结论是不同的。我执意认为,农妇怀抱羊羔是世上最美最温馨的画面。这种温情感染了我,不得不用温情审视这里的一切。

将军守候 长城脚下炊烟袅袅

农人赶着毛驴扛着犁铧从身边走过,热情而又诧异的表情透着淳朴和友善。凑上去打个招呼是必要的。春耕农忙,犁地、耙地,给土地放松筋骨,种瓜点豆还要等一阵子呢。

将军守候 长城脚下炊烟袅袅

我想起了早年的故乡,农耕时节也是负锄荷犁,躬耕于陇亩之上。故乡主要是黄牛耕地,毛驴很少。晋北一带恰恰相反,遍地毛驴,黄牛极少。如今的故乡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黄牛不见或者仅见,家家院子里放置着各种机械,耕地的、播种的、碾场的。晋北一带也有,只是很少,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

堡子里闲置了大片的窑洞,或已坍塌,或已拆除了门窗露着一眼眼的黑窟窿。窑洞都是平地而起,窑顶上堆着厚厚的土层,呈棱形,跟晋南窑洞不同。晋南的窑洞要么凿在土崖上,要么平地建起,平地筑起的窑洞也是土顶,土顶碾得平展瓷实,寸草不生,不管雨水大小无法浸透,收获时节还能晾晒粮食。而晋北这边的窑顶都长了蒿草,废弃的窑顶长蒿草不难理解,烟火人家的窑顶长蒿草就匪夷所思了。

将军守候 长城脚下炊烟袅袅

将军会堡的城墙根儿大都挖有洞穴,或深或浅或大或小不等,有的明显能看出居住过人家,有些只能猜测是堆放物资所用。时光转换,已很难看出戍边的痕迹,民居的简陋却能折射生活的艰辛。每户人家在墙根下有一处水窖,专为百姓饮水、牲畜用水所凿的,我没有询问是否为政府资助的,即使不是,也会自己花钱挖,这里太需要水窖了。一年四季干旱少雨,只有在雨季来临时,地面的积水汇聚于此,储存起来,以备所需。水的缺乏在百姓的日常中能反映出来,他们视水为生命,即使再热的天气,也不会随便浪费一滴水,一盆水洗了脸还要存起来另做他用。我们到达这里时刚好中午时分,坐在堡子的阳坡上野餐,看着农家的炊烟升起也没人拿着水壶去要一杯水喝,大家体会到了水在这里的珍贵意义。

将军守候 长城脚下炊烟袅袅

我在城墙上走了一圈。古堡处于半山坡上,四周都是广阔的田野,一株株的杨树初放着微微的绿意,给灰黄的土地抹了一丝颜色。放眼西北山岗,古长城蜿蜒其上,高高的土墩就像边墙上的结,这些结也成了当年戍边将士心中难以解开的疙瘩。边墙那边是“土酋驻牧”,这边堡子的将士日夜守卫着。明朝后期,边墙两边几乎没有过战事,真正守的是一份寂寞和孤独。将军会堡名字的由来,应该是周边几个军堡的将军常来这里商议军情,顺便喝酒聊天。边地乃苦焦之地,自然环境恶劣,人也稀少,自从修了长城,大批的将士携家带小前来屯田戍边,开始了另一番不同平常的日子。

将军守候 长城脚下炊烟袅袅

公路上驶过几辆红色大巴车,我以为旅游车,心想,贫道不孤啊,也有跟我们一样的长城爱好者。转瞬发现,不对,是乡村公交车。这是近年来村村通油路的公益工程,通公路目的是出行方便。红色的车身从乡间滑过,成了一道风景。

摄影/高海平

— end —

撰文:高海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