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瑞德家的男孩,一個華裔同性戀的故事

康瑞德家的男孩,一個華裔同性戀的故事

《康瑞德家的男孩》The Conrad Boys (2006)

Charlie Conrad並非完全是華裔:他的母親是華人,他的父親是猶太人。他其實是有著華人血統的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但是他卻繼承了華人的傳統價值觀。這一傳承主要來自他的母親。

Charlie的父親一開始是缺席的,而母親對他和弟弟的生活照顧是無微不至的,負全責的。正像Charlie的女同學羨慕地說,“你媽媽又給你做了午餐。我媽媽從小學就拒絕再給我準備午餐了。”這樣一個好媽媽,具有傳統中國母親所具備的所有美德的“良母”,在給美國人按摩的工作中,猝然死在了人家的洗手間。從負全責到完全不能再負任何責,只在轉瞬之間。

人靠自己,不能控制所有的事情,甚至連自己什麼時候死去,都毫無預兆。或者她有預兆,而選擇了隱瞞,以為她靠自己絕對能夠應付過去。她肯定就是這麼堅強地一路成功應付過來的,畢竟她的醉酒老公離她而去,她有兩個兒子需要照顧,而Charlie這個學習優等生,還有哥倫比亞大學的學費在等待著他。

Charlie肯定受到母親的影響,學會事事都要靠自己來應付,所以他才會拒絕親友幫忙幫他照看弟弟,讓他去哥倫比亞大學上學;Charlie的強迫症,應該也是源自於這種有條不紊的緊迫的生活。影片中有兩個情節:一個是在Charlie母親的葬禮上,有一點髒東西沾到了他的衣服上,他開始不斷用手沾了水去擦拭;另一個是派對中他手上沾了髒東西,開始在洗手間洗手,外面排了一個大長隊,等著上洗手間。他肯定也受到母親保守性格的影響,不太喜歡與別人交流,去參加派對,他每次都會將女朋友邀請他去參加派對的請求拒絕掉。他似乎是一個家庭生物。他甚至他會不耐煩地將弟弟打發走。

Charlie就是這樣一個成績優異、有強迫症、不愛社交的19歲男孩,而他的同性戀傾向,對於他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就顯得並不是那麼重要。

康瑞德家的男孩,一個華裔同性戀的故事

Charlie(右)和弟弟Ben(左)

康瑞德家的男孩,一個華裔同性戀的故事

Charlie Conrade

在Charlie獨自帶著弟弟生活的過程中,有兩個男人闖入了他的生活。一個是他的親生父親,一個是他的初戀對象Jordon。

他的猶太父親曾經是個醉鬼,醉酒後還會用菸頭燙Charlie的胸部。這個父親角色不負責任地離開了家庭,離開了妻子和兩個孩子,如今回來了,想每週見一次Charlie的弟弟Ben。電影對這位猶太父親的形象的塑造,是在極為可疑的視角中審視的。有那麼一個時刻,你以為他會惡意地將Ben從Charlie身邊奪走。因為Charlie似乎並沒有自己的親生父親那樣具有更合法的監護權。但是,Charlie所感到的父親的惡意,被證明是不存在的。一個真的改邪歸正的父親回來了,並開始融入這個家庭。Charlie為了弟弟放棄了遙遠的紐約,而改上加州大學,這樣他就可以每天回家照顧弟弟,還可以一邊打工,為弟弟積攢以後上大學的費用。影片毫無疑問,讚美了這個華裔男孩十分保守的美德與價值觀,家庭和親人,對於他來講,是最重要的。

康瑞德家的男孩,一個華裔同性戀的故事

Jordan

康瑞德家的男孩,一個華裔同性戀的故事

康瑞德家的男孩,一個華裔同性戀的故事

康瑞德家的男孩,一個華裔同性戀的故事

Charlie(右)和Jordan(左)

還有一個最大的證據,來證明Charlie的保守的價值觀,那就是Jordan這個人物形象的出現。漫不經心如風鳥般足不點地的Jordon款款走來,乍見之歡,讓Charlie瞬間打開了情感的大門,一段初次的同性戀情就此開始,毫無掙扎,毫不困惑。在所有西方青春同性戀主題的電影中,幾乎所有的主人公在Coming of Age這個階段,都毫無例外地對自己的真實性傾向進行或多或少的掙扎和困惑。但是,Charlie沒有。他或許早就知道自己是,也早就讓自己身邊的女性好朋友知道了,因為Charlie和Jordan初次相見的時候,Charlie的女朋友似乎對此毫無驚訝和介意。但是Jordan並不是一個負責任的人,他隨時都可以離開一個地方,去下一個地方,甚至他被騙了錢,還可以偷對方的車,把它賣掉,再繼續旅行。Jordan的這種浪子的性格,帶給Charlie美好的情愫,但是,也給他的生活帶來沉重的負擔。他們之間是那麼互補,或許Charlie能讓Jordan知道什麼叫做責任;或許Jordan能叫Charlie懂得如何享受自己,享受生活。

Charlie差點就跟著Jordan離開了,他在Jordan的鼓勵和慫恿下,想一起奔赴下一個目的地,去見識外面那個精彩的大千世界……可是,他旅行包中的那個大蒜道具提醒了他,這個大蒜道具是用來驅趕弟弟噩夢中的吸血鬼的。他遲疑了,他不能走,他要留下來,他有一個弟弟,一個家庭需要照顧。Charlie在半途中停住了,像《成為簡·奧斯汀》中的簡那樣。他和自己的初戀Jordan分別了,兩個完全不同的價值觀,也分道揚鑣。

Charlie的歸宿是他的家庭,他的親人。他打開門,迎接了他父親的歸來。還給了弟弟,也還給了自己和父親,一個完整的家。

這個華裔男孩的故事,整個宣講的是一個完全保守的價值觀,保守到連同美好的初戀都籠罩了一層揮之不去的淡淡的哀傷。Charlie的人物形象是真實的,細節也是豐富的,從中也能讓我們感知導演所宣揚的保守價值觀。不過,Charlie父親Doug Conrad似乎是一個隱喻同性戀形象,儘管電影絲毫沒有做這方面的暗示。但是,或許導演提供的細節過於真實,稍加聯繫,便得知一二。導演將Charlie的父親設置成了猶太人,醉鬼,施暴者,Ben夢中的吸血鬼,甚至還有一絲性虐待的跡象(別忘了他用菸頭燙Charlie的胸),Charlie這處被燙所留下的傷疤,被Jordan輕輕親吻過,似乎代表著傷痕的癒合。以上細節(猶太人,醉鬼,施暴者,吸血鬼,性虐待等等)在美國電影中全都是同性戀的隱喻形象。這個男人離開了家庭,回來又找了一個女人,但是他抑制自己不跟她做愛。似乎是有意想獲取Ben的撫養權。是不是Ben以後將成為父親虐待的對象呢?從父親已經開始戒酒兩年並開始上教堂的跡象來看,他已經改過自新。但是,本性越是壓抑,越是危險。當然,這已經不是這部電影所宣講的主題了。

在《康瑞德家的男孩》首映式上,華裔導演兼編劇Justin Lo曾對現場觀眾說,這部影片是關於“第一次”的故事,第一次戀愛,第一部電影。但是,電影的內容遠遠不止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