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馬上攻下北京時,爲何向崇禎提出「西北稱王」的要求?

mongchan


李自成向崇禎皇帝提出“西北稱王”這件事,記載在史料《小腆紀年附考》中,當時李自成已經打到北京城外。李自成派投降過來的太監杜勳秘密入城與崇禎帝談判,提出:“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

(李自成進京)

但是崇禎皇帝不答應,談判破裂。

崇禎皇帝不答應,很好理解。畢竟崇禎皇帝這個人向來剛強,最後寧願吊死也不逃跑。問題是,李自成都包圍北京城,馬上就要攻下來了,為什麼卻還提出這樣的條件呢?我試著來分析一下。

第一,李自成對攻破北京城沒有信心。

李自成為什麼沒有信心?原因很多。一是李自成雖然打到北京城,但是自身的人馬其實很少,不到兩萬人(史料《爝火錄》記載:“賊破京城,兵不滿二萬,而孩子居其半。”)兵力嚴重不足。

二是北京城城防堅固,很難攻破。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年瓦剌軍騎兵3萬、步兵10萬,並且挾持明朝皇帝明英宗,明軍主力也在土木堡之戰中被剿滅。對於瓦剌軍來說,簡直是志在必得。然而他們最終卻在北京城外被打得大敗。李自成肯定記得這件事。

三是

李自成對北京城兵力部署情況不清楚。北京城究竟還有多少兵,能抵抗到什麼程度,李自成並不清楚,但他能感覺到人數不會太少,抵抗一定非常頑強。

四是李自成農民軍的攻城能力一向不強,李自成在前往北京的路上,經過了重重阻礙,除了自己投降的外,真正硬攻下來的,傷亡總是很大。比如通過寧武關的時候,就這一戰,傷亡就達到7萬人(這也是李自成為什麼打進北京城來的時候,人數很少的原因之一),何況是攻打北京城,其傷亡肯定不在少數。

(崇禎劇照)

五是各路勤王的軍隊在陸續進京。李自成在攻下宣府的時候,崇禎皇帝已經命令遼東總兵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昌平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等人率軍回京保衛。這些軍隊都已經紛紛在路上。如果李自成遲遲攻不下北京城,各路勤王的軍隊殺到,李自成是非常危險的。

有人可能會說,最後李自成不是攻進北京城了嗎?其實,李自成完全不是攻破的,而是明朝內部人出賣。先是太監曹化淳打開外城西側的廣寧門,放李自成的軍隊進來。接著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放劉宗敏的軍隊進去。然後太監王德化又打開德勝門,放李自成進去,並引他進入內殿。同時,明朝的軍隊和官員降的降,散的散,歷史上沒有留下任何抵抗的記錄。

可以說,要不是內奸出賣,北京城怎麼可能被李自成攻下來呢?

第二,李自成實施緩兵之計。

只要崇禎同意談判,那麼,那些回援京城的軍隊,就沒有理由再回來了。同時,李自成在撤出北京城的時候,沿途也不會再遇上抵抗了。這樣,李自成可以非常從容地回到陝西,他的危險也解除了。

第三,李自成可以接受裂土封王的局面。

李自成這個人,從內心深處來講,他其實是比較尊奉明天子的。從他進京後,禮葬崇禎皇帝,並厚待崇禎的兒子,封太子朱慈琅為宋王,以及他認同崇禎皇帝的觀點,認為明朝滅亡都是庸臣誤國。從這些事來看,李自成並沒有一定要推翻明朝。如果能夠實現裂土封王的願望,他也是能接受的。

(與明軍對壘的清軍)

第四,李自成留下明朝和清軍死磕。

當時清軍已經是一股非常重要的軍事力量,如果他取代明朝,自然要獨自面對清軍的威脅。清軍十分強大,能不能打贏,李自成心裡沒數。如果不那麼快把明朝滅亡,讓明朝與清軍死磕,讓他們“鷸蚌相爭”,李自成“漁翁得利”,最後自己再做大,“緩稱王”,這種戰略佈局,也是不錯的。

可惜崇禎皇帝太不明智,又太剛強,太瞧不上農民軍,同時又不瞭解自己內部已經完全離心離德。結果,李自成輕易把京城攻破,他走上了自我滅亡的道路。

(參考資料:《小腆紀年附考》《爝火錄》《明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李自成渴望西北稱王,正是“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的道理。

試想下,一旦李自成取得全國政權,那麼大明王朝的爛攤子勢必要落到李自成的身上,關外的滿清八旗軍,鎮守邊關的吳三桂,各地的農民起義軍,最關鍵的是,南方沒有遭受戰爭的摧殘,政治、經濟、軍事都保持一定的實力,這些都是李自成的內在隱患。面對積重難返,內憂外患的社會問題,李自成自然不願意成為背鍋的人。

他曾說:

陝,吾之故鄉也。富貴必歸故鄉,即十燕未足易一西安!

也許是他的思鄉情結,但李自成終究僅僅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而不是政治家,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政治遠見和謀略,偏安一隅對他來說是最好的選擇,或許他認為自己成為西北王,大明王朝依舊能夠存在。但不論如何,朝廷終究是不允許地方割據政權的存在,尤其是不斷崛起的後金,一旦取得統一政權,必然要拿李自成開刀,他不可能抱著西北王的寶座做一輩子的夢。


五味社





必須要承認的是,李自成對於自己能夠兵臨北京城下感到很意外。完全出乎他自己的意料之外。在此期間,李自成為何提出西北稱王這個要求呢?在我看來有如下幾點:

首先,在李自成看來,崇禎還是大明天子。在自己的內心深處,還是比較鄙視自己的。李自成一直把把崇禎當皇帝。並沒有和覺得自己這個大順皇帝一樣。沒有任何趕朝換代的意識和想法。李自成應該說還是願意作為崇禎皇帝的子民的。並沒有取而代之的意圖。提出割西北而自立為王,應該是李自成內心寫照。

第二就是糧食軍需缺乏,沒有經濟基礎。將士疲弊。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兵分兩路北伐,僅僅兩個月時間,兩路大軍就在居庸關匯合,然後就直抵北京了,經過如此急行軍和鏖戰。李自成大軍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再無力對北京進行佔領了,糧食軍虛需以及銀子已經是及其缺乏了。從後來佔領北京以後,對明朝大臣進行敲骨吸髓般的搜刮銀子和糧食,可見李自成的大軍軍需缺乏到了何等地步。如此竭澤而漁李自成也是迫不得已。也就是這種搜刮導致李自成沒有站穩腳跟,進而導致失敗。

第三是明朝地方沒有失陷,江南還掌控在明朝手裡。李自成起義軍失敗關鍵在於沒有牢固的根據地,劉邦有漢中為根基,朱元璋有江淮為老家,而李自成卻是流動作戰,屬於流寇。從外面看,李自成圍困京師北京。但實際崇禎整體實力還在,李自成害怕崇禎破釜沉舟決一死戰。萬一崇禎採取這一措施,待各地勤王部隊一到北京 李自成就得全軍覆沒。所以李自成以兵臨城下的形式逼迫崇禎答應自己西北稱王的目的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最後一點是李自成身邊缺乏智謀之士。劉邦有張良,蕭何,陳平。這樣的治國安民的賢才與智謀之士。朱元璋身邊更是不缺。反觀李自成身邊根本就缺乏這樣的智謀之士。使得李自成無法迅速而有效地同明朝高層與士紳階級快速結合,沒有同地主階層的有效融合,所以在佔領北京以後迅速敗亡。正因為沒有長遠規劃和策略。也使得李自成在自己最有利時刻提出"西北為王,讓人不解"的要求。從以上幾點來看,李自成提出西北稱王是真心也是無奈。更多的則是自是能力的缺乏,沒有一個帝王所擁有的雄才偉略。

最後說點題外話。1644年的時候真是怪異,三位皇帝在同一年出現,大明崇禎,大順李自成,大清福臨。最終崇禎上吊,李自成被殺,最不可能問鼎天下的異族滿清入住中原。拉開滿清統治中國的帷幕


清水空流


李自成進京根本不是原來計劃好的,而是被局勢所迫。

永昌元年,大順政權剛剛取得陝西,當時的戰略形勢依舊相當嚴峻,李自成首先對準了自己的老對手明軍,開始了東征對山西的進攻,這次目的根本就不是為了進攻京城滅了明廷,而是為了西安的安全而發動的掃蕩性戰爭。如果有意進攻京師的話,也肯定不會走山西這條路,去跟重兵密佈的地方進行消耗戰,而是從另外地方繞過直接攻擊燕京,顯然李自成走山西這條路,所以說李自成的目的不是燕京,而是為了擴大西安的戰略防線。

可惜的是,歷史遠比小說更神奇,從西安出發的時候,大順實力其實很一般,才6萬軍隊,劉宗敏帶著兩萬前鋒(號稱五十萬)、李自成帶了四萬人(號稱百萬),氣勢做的倒挺大的——宣佈要推翻明廷、號召地方官吏獻土投降。沒想到號稱的一百五十萬大軍居然把山西十幾萬明軍嚇壞了,直接投降順軍。那一次東征唯一的一場仗就是寧武之戰,明將周遇吉前後就守了一天,然後就被擊敗了。而這一戰的原因居然是周遇吉是把大順軍的檄文信以為真,所以棄城逃跑,放開了通往燕京的大道逃去西北面的寧武關——估計是在想“你們去北京好了我呆在這裡看看風頭”,但李自成此戰的真實目的是為了保證西安的安全,就離開大道追了過去,趕到寧武城下把他消滅了,打完這一戰,李自成其實是想回師了,因為姜鑲投降了,整個山西已經平定了,明廷能夠用來威脅西安的重兵已經全部不復存在了。

然而,多年作戰的李自成不是白痴,自然想到了軍隊人數跟軍餉糧食的關係,一下子多了10多萬投降明軍,這些人是要吃飯的,回去後如何養活?要知道當時李自成控制的陝西在經歷過天災和戰爭荼毒後,脆弱不堪,本來就需要外地賦稅的支援,而打下的山西之後軍隊更是需要養著,據說每年需要上百萬兩的軍餉,原來明廷給,現在投降投降大順了,肯定是大順給了。這十幾萬降兵降將,如果統統遣散吧,恐怕以後就沒有人願意投降大順了,如果不遣散,有養不起,所以需要另尋道路。可見,姜鑲等明軍投降,反而成了李自成這次東征後的燙手山芋,沒獲得好處反倒要為尋找新的財源而戰。

自己吹出去的牛逼,含著淚也要裝完,李自成現在想到的反而是去和崇禎議和了,希望不要再打下去了。所以戰場上勝利後,居然談判時的檄文反而倒像是遭遇了大敗一般,在這篇檄文中,李自成一反之前稱崇禎為無道昏君的說法,反倒讚賞崇禎“君非甚暗”——幫崇禎推卸了不少責任,還公開號召明朝大臣要繼續忠於崇禎皇帝(求你們別投降了,俺養不起)。無論是替敵國的皇帝洗脫罪名,還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號召敵國的臣子要格盡職守,忠君愛國,這都是古往今來的極少有的。當然從表面上看,李自成還口氣硬,他要求崇禎皇帝自降為藩王,禪位給順王李自成,李自成的本意是將大明成為大順名義上的藩國,然後宗主國向屬國要走部分軍餉,然後體面撤回去,軍餉問題也解決了部分。

愛好面子的崇禎,自然拒絕了,擺出一副要打的架勢了,但紫荊關等地的北直隸兵馬也開始接二連三地向順軍投降,很快就連代帝出征的大學士李建泰都領著崇禎的四萬禁衛軍向李自成投降了。崇禎固然惱火,李自成更是苦瓜臉,到這個時候,李自成連遣散投降的明軍都不太敢了,因為投降的明軍實力已經超過順軍主力好幾倍,要是一下子群起作亂,李自成還得千辛萬苦地殺回陝西去,帶來的6萬人還很可能損失慘重。那就繼續談吧,無奈之下,李自成一方面為了向投降明軍顯示自己實力強,繼續向燕京進發,一方面發出了東征後的第三道檄文,建議崇禎接受他的投降,只要承認李自成的順王地位,而且把山西、陝西等地封給他做藩國,並且提供軍餉,那李自成就嚮明廷投降:皇上,乾脆收留我做您的臣子吧,只要您肯發軍餉就行。但崇禎還是不鬆口:要錢沒有,要命一條!

所以即使到了燕京城下,幾乎唾手可得了,還搞談判,三月十八,順軍佔領了彰義門兩側的城牆,此時李自成和劉宗敏一起來到彰義門城下,要求再次和崇禎談判。李自成把太監杜勳派了進去,這次不僅列出了很具體的條款,更苦口婆心地給崇禎講解議和的好處:李自成不但會立刻把北直隸等地的土地、軍隊都還給崇禎,而且還願意幫助崇禎抵禦滿清入侵,更能在必要時幫助崇禎鎮壓其他的農民軍,這次談判的條款,李自成把自己也罵了,畢竟他罵農民軍是“群寇”——唯一一次改變了對農民軍的稱呼,此時李自成的立場已經和離開西安時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幾乎是在駁斥自己出兵時的那封檄文,從這些用詞中,明顯看出李自成不惜一切代價要結束東征的急切心態。可是崇禎還是不同意,李自成當時無法想象堂堂大明朝廷連區區一百萬兩都拿不出來。劉宗敏大怒,跳將起來說:‘這狗皇帝,他是不見棺材不落淚啊。’拿下燕京,我們把他的銀子都搬出來,他都守得住長城,我們也守得住。

今後,闖復令杜勳求成,莫敢奏。內侍微言之。上召入,勳言李欲割西北一帶,敕命封王,並犒軍銀百萬,退守河南。受封后,願為朝廷內遏群賊,外製遼瀋,但不奉召入覲。因勸上如請為便。上語魏藻德曰: “今事已急,卿可決之。”藻德默然,曲躬俯首。時上憂惑,於坐後倚立,再四以詢。藻德終無語。上謂勳曰: “朕即定計,有旨約封。”大怒藻德,推御坐仆地,入宮。

接下里就是非常熟悉了,那就是順軍開入京城。可惜崇禎根本沒有軍餉,但崇禎的遺產——整個北方邊境的數十萬軍隊、無數需要維護、修繕的堡壘,都被李自成不情不願地繼承到手了。而這麼多人又需要養活,那麼只剩下追贓助餉的辦法來儘快獲得軍費,然而被無恥文人大罵為殘暴,軍紀敗壞和和墮落了。

如果覺得答案對您有幫助的話,記得點擊右上角的關注,小鯊魚每天分享您關心的歷史知識!


小鯊魚影視


我個人認為李自成其實是無意於北京城的,一心只希望能夠裂土封王,他進攻北京主要原因在於明王朝將他視為死敵。他是非常留戀自己的故鄉西安,曾說過即使十個北京城也比不上自己的故鄉。在他佔領了北京城以後,他不斷的將北京城獲得的大量金銀珠寶運往西安,而不是用這些錢財來繼續武裝農民軍,鞏固北京的防禦。當清軍入關之時,以李自成的實力完全可以調動山西、河南、山東的人力與物力進行抵抗。可是,李自成只是在山海關與清軍作戰失敗之後,便匆匆撤出了北京城。

他議和是完全有可能,看看他提出的條件就知道了。他讓崇禎封他作為西北王,並且犒賞軍費100萬兩。並且表示願意替朝廷鎮壓各部起義軍,尤其是願意以軍隊來抵禦清軍入侵。在當時的情況下,李自成即使攻入北京城,南方的明王朝的殘餘勢力也不是李自成短期之內能夠消滅的。加上,當時清軍多次侵犯明朝邊境,李自成必定會與之決戰。更嚴重的在於張獻忠其實一直對李自成虎視眈眈,隨時有可能進攻他。他攻入北京城,完全是相當於三面受敵。

如果李自成議和成功,一方面議和可以讓他正是成為封王,從而讓明王朝由敵人變為靠山,並且可以隨時向朝廷要錢要人。另一方面他有了明朝“尚方寶劍”,在得到了官方承認以後,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並且可以以“正統”的名義進攻其他的勢力,而且還美其名曰“幫趙婷鎮壓各部起義軍”。


歷史是什麼


時間成敗均有定數,有運氣的成分,不過任何事都是運氣和實力的組合。有的人有實力卻沒有運氣,便處於一個懷才不遇的困境;有的人有運氣沒實力,可依舊順風順水。這就是命運!

我們可以向命運抗衡,畢竟按概率學來說,把時間軸拉的足夠長,運氣幾率對於每個人都是一樣的,那麼我們抗衡的就是剩下那部分實力。這也是為何人們要不斷學習、奮鬥、進步的原因。

李自成是一個天資並不那麼聰慧的人,靠著不差的運氣,當了個基層公務員,在地方招待所上班。後來鬧災荒,為了混口飽飯,就跟隨起義軍一路過關斬將殺到了核心圈子,建立大順,可以直接觸及大BOSS崇禎皇帝的地位,但是他的認知當中,哪裡都不如自己的陝西好,肉夾饃就是他的追求、偏安一隅就是他的夢想。對於大BOSS他還是膽怯的,只不過因為要餓死了才拼命一搏,拼的只是一口飯食,並沒有想要取代他的想法!

既然運氣這麼好,從陝西出兵,短短几個月就可以兵臨明王朝的心臟——京城。不過李自成這一路接收了十幾萬的降兵降將,估計也是大BOSS崇禎發不出工資了,都臨陣倒戈,投靠了李自成,指望著這個新BOSS給自己發工資呢。可是李自成為啥起的義呢?他自己都喂不飽自己哪有餘糧養這麼多人呢?所以這就是一場燒錢大戰,李自成是燒不起的!他得想辦法找投資人,這個人就是大BOSS崇禎。

況且大BOSS的實力遠不止這些,江南富庶地區沒有收到戰亂的影響,實力非常強勁。而李自成背後是沒有財團支持的,孤軍奮戰,身邊也沒有出仕的能人輔佐,他即使拿下了京城,也沒有後續的力量與南方抗衡。這一點李自成是非常清楚的。所以急流勇退才是上謀!

趁著自己手裡有這麼大的底牌,跟大BOSS要點實惠的好處才是最優的解決方案。人這一生躲不開的就是“名利”二字,從一個掙扎在死亡線上的人,到現在的地位,名聲自然夠大了,差的就是實際的好處。李自成想著自己不比大BOSS強,只是運氣好,如果自己做了接盤俠,難免自己不會是下一個大BOSS崇禎,不如風險讓大BOSS崇禎繼續擔著,自己混個高管,衣食無憂、名利雙收,最重要的是毫無風險,萬全之策!

這才有了李自成多次上書,請求“西北稱王”歸順朝廷。可是我們的玻璃心的大BOSS崇禎竟然拒絕了。。。他的這次拒絕,毀滅的是兩個王朝。

我是笑笑生,喜歡笑侃歷史,關注我,每天都有新觀點!


k笑笑生


李自成在西安已經稱帝,打了一圈勝仗回來,主動降格,改稱為“王”?

《永昌元年詔書》說的很明白:“爾能體天念祖,度德審幾,朕將加惠前人,不吝異數。如杞如宋,享祀永延”就是說呢,崇禎你讓位,我封你個王做做,李自成也算兌現承諾,封了太子宋王。

李自成自認封王,這個事情不可能的,如果封個王就回去了,手下將領怎麼看他?實力不行,不敢與大明爭天下?那如果有人拉擾手下將領,很容易被人拉過去了。你總不能一個一個拉進去小屋子,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我稱王是為了大順更好的發展,一二三四五六七。。。。


書劍漂零


首先,這個前提是不成立的。在正史裡,從來沒有過記載說李自成曾經向崇禎提出西北封王,代明伐清的要求,無論是《明史·莊烈帝本記》還是《明史·流賊傳》都沒有記載這件事兒。如果此事為真,那麼正史沒有理由不記載這件事。



所以,此事為假的可能性極大。

假如此事為真,那麼崇禎帝沒有任何理由拒絕李自成。崇禎帝對北京的防禦能力心裡是有數的。李自成的條件——西北封王,百萬軍餉,還可以代替明朝征討清軍,這個要求並不過分。就算百萬軍餉拿不出,在兵臨城下的情況下,答應下來也絕沒有壞處。

所以此事的可能性更低。但如果此事為真,我們倒也不妨分析一下李自成的心態。

為何兵臨城下的李自成還要與崇禎講和呢?

第一個原因是,北京自從元朝建都以來,在有抵抗的情況下,從來沒有被攻陷過。明朝歷史中,北京被圍了五次,土木堡之變一次,嘉靖朝一次,崇禎朝三次,無論是蒙古人還是八旗軍,都沒能攻進北京半步。北京的防禦體系經過多年經營,完全稱得上是固若金湯。李自成沒有信心是對的。

第二個原因是,圍城北京,外部環境並不好。李自成勞師遠征,補給困難,尤其是從宣府大同過來後軍隊裡又多出幾十萬的明朝降卒,補給更加吃力。而此事在崇禎的勤王聖旨下,近處的遼東吳三桂,遠處的南京史可法,都在動員軍隊增援北京。一旦北京打成了消耗戰,李自成必定腹背受敵。

第三個原因,是李自成的小農思想。李自成的傳統思想,一直是一個貫穿始終的理念——陝西才是我的家。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陝西人,李自成對陝西以外的土地沒有太大興趣。佔領了陝西之後,對於征討外地,李自成的戰鬥意志明顯減弱。而到達北京之前,這種思想尤為嚴重。

但這三點顧慮,都建立在一個共同的基礎上——北京的明朝守軍有戰鬥力。

誰都沒想到,崇禎十七年的北京竟會如此脆弱,可以說是“吹彈可破”,李自成到達當天進行了試探性攻擊,當天即攻克外城。面對如此唾手可得的勝利,一切的談判自然都沒有意義啦~


小約翰


格局所在!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這是有道理的。

李自成是什麼來路?給地主家放牛的,沒怎麼讀過書,長大後好不容易謀了個驛站的苦差事,崇禎改革驛站制度,精簡驛站工作人員,李自成就下崗了。後來發現媳婦和別人有姦情,殺妻當兵。當兵又被剋扣軍餉,一怒之下殺官造反。

就這簡歷看著像不像苦情催淚大戲,一個農家子弟,好不容易找個工作,下崗了,好不容易找個媳婦,還綠了自己,好不容易當個兵,還被剋扣軍餉。

可以說,李自成是被迫造反的,是真真切切的活不下去了。

這一點就趕不上同是起義的元末英豪陳友諒了,人家陳友諒那是主動投身革命的,我不缺吃不缺穿,還是政府的小吏,但是,我發現時機已經到了,所以,我要幹一番事業。大部分的農民起義領導人其實都是這樣想法的。

話說,你要鬧革命就自己拉一票人幹唄!李自成不,先是投靠了一個人,再投靠他舅舅闖王高迎祥,直到高迎祥身死,他才上位。人家朱元璋為了擺脫別人的影響,千方百計的要自己鬧革命,和人老朱比,李自成這格局不知道差了幾個檔次。

李自成之所以能夠取得當時的成績,說實話,一來得感謝滿清多次吸引明軍主力,才讓李自成有喘息之際。二來得感謝明朝的豬對手,三番四次放他一馬。

但是,根植於骨子裡的貧農意識,還是讓李自成難以成大氣,在李自成的心裡,西安就是最好的地方,李自成曾經跟別人說,就是十個北京也不如西安。所以,極為偏愛西安。

1644年出師北伐開始,打一架,有點損失,李自成馬上心生退意,想要返回西安。手下給攔住了,打到北京,害怕打不下來,於是有了要求崇禎西北封王的鬧劇。其實,李自成就是想回西安待著。

說道格局問題,所有想裂土紛爭的,如孫權、吳三桂、洪秀全,乃至民國李宗仁和白崇禧等,都是格局太小,實力什麼另說,氣勢上就輸了。

三國時期,吳國兵力是蜀國二倍,魏國兵力是吳國二倍,吳國孫權就想偏隅東南,蜀國實力最弱,卻以北伐中原,匡扶漢室為己任,從諸葛亮,到姜維一直謀求進取。這就是格局。


史論縱橫


李自成去北京,提出“西北稱王”完全情有可原。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沒錢養活龐大的軍隊。明朝編制內的軍隊就有兩百多萬,但是崇禎每次打仗撐死就用十來萬部隊,原因就是軍費開支大,養不起。李自成也一樣,受連年乾旱和瘟疫的影響,西北地區已經是赤地千里,所以李自成去北京目的自然是要錢要糧,不然怎麼養活這近百萬的士兵和軍屬?

有人就要問了,既然西邊赤地千里,為啥不直接佔領北京,還要提出西北稱王?

這也就是第二個原因,形式所迫。關外是滿清的虎視眈眈,南方明朝還盤踞著眾多觀望的勤王之師,就戰略意義而言,夾在中間的北京完全就是塊燙手的山芋。如果要佔領,就會受到來自南北兩邊的攻擊,腹背受敵。況且北京城堅池深,還有火炮無數,李自成對自己攻下北京心裡肯定也是沒有底的。



三、主觀原因。李自成沒有朱元璋和劉邦的雄才偉略,也沒有一幫特別有名出色的文臣武將。完全就是靠堆人,靠人海戰術而已。而李自成本身也是農民階級出生,不免也帶有農民階級的侷限性。 大明立國兩百餘年,萬國來朝,恩威海內外,再加上雄偉壯觀的北京城牆帶來的這種威嚴、莊嚴感,也讓農民軍內部絕大部分的燕雀之志士兵望而生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