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當年C919大飛機放到了上海研發,而沒有放到技術能力更爲強大的西安?

大唐神都


上海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一定的大型噴氣機制造基礎,例如運-10、MD82/83等。上海的港口也有利於物流交通。而西飛的主要產品是轟炸機(殲轟-7飛豹、轟-6)、運輸機(運-7,運-20)和螺旋槳式客機(新舟60)。中國商飛是我國決心撇棄舊有的航空工業體制,在體制外組建的新的股份制公司,曾被時任總理成為是建設創新型國家、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和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大戰略舉措和標準型工程。

早在2003年,兩院院士王大珩向高層上書,提出中國要有自己的大飛機。隨後科技部便牽頭40餘位專家開始大飛機項目的論證工作。經過8個月的論證,專家組向國務院提交了上馬大飛機的報告,我國也下定決定研發大飛機。

2008年5月11日中國商飛正式註冊,它可謂含著“金鑰匙”出生,註冊資本達190億元,其中國資委代表國家出資60億元,上海市政府出資50億元,中航工業集團和上海政府並列第二大股東,此外還有三家央企中國鋁業、寶鋼集團和中化集團分別出資10億元。首任董事長是原國防科工委主任張慶偉,總經理是國防科工委副主任金壯龍。

ARJ21已經在2015年11月正式投入商業運營,而C919也在2017年5月5日首飛。“一個好漢三個幫”,C919的研發、製造在上海,但是試飛的足跡遍佈全國,乃至全球。現在C919已經進入試飛階段,商飛採用“1+M+N”多機場、多區域協同試飛模式。除了上海試飛主基地、還有西安閻良機場、山東東營勝利機場和江西南昌瑤湖機場。


航空之家


是啊!當年商飛落戶上海,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通常認為“一定是西安”,但是最後的決定卻是上海。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西安的研發與製造能力要強很多。如果完全放在西安,根本不會牽扯“機頭”“機身”“機尾”由不同公司分段製造,在上海進行組裝的問題。以西安的研發製造能力,最多也就是買個發動機。



還好,西安完美的保留住了“運20”大型運輸機項目!雖然兩個項目是同時立項的,但是“運20”已經服役,這也恰恰說明“西安的大飛機制造能力”是全國最強的!


曾經有一段時間,在網上的許多論壇裡,有許多人提出了很多的意見,列舉了很多數字來證明西安的研發製造能力是唯一的首選。大家認為:如果放在西安,研發與製造能力的成本會低很多。同時,研發的速度也要快很多。“中國的西雅圖”這個名號,西安不是白來的!

歸根到底,可能是因為怕“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而產生的戰略性決定!這些不是我們小百姓該操心的事情!

好消息就是:C919即將飛到西安來通過國考。全國所有的飛機,只有在西安飛過以後,才能算是通過國考!


大唐神都


這個問題再為簡單不過了,分析下負責C919的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股本結構就知道。

2008年,中國商飛在上海掛牌成立,其股東組成如下:國務院國資委持股32%;上海市政府持股26%;其他就是中航工業,寶鋼、中鋁、中化等股東。

看看這個股權組成,上海是第二大股東,放在上海無可厚非。

當然,隨著大飛機戰略的進一步實施,商飛的二級單位肯定會越來越多,到時候必然會在其他省份開枝散葉。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雖然西飛和陝飛在研發大型飛機方面有經驗,如果單純的是為了研發某型飛機,放在西安肯定是最好的選擇,西飛研發了飛豹和轟六系列還有運7及其商業型號新舟600/700系列。陝飛研發製造了中國目前主力運輸機種~運8/9系列。

從以上條件來說,陝西作為中國大型客機的研發製造基地是最為合適的。但是結果卻是大型商業飛機研發製造基地選擇了上海。其實也不奇怪,上海作為中國經濟最為繁華城市,而商業飛機因為要跨級的領域和後期商業飛行國家的多樣性。製造飛機所需要的零部件選擇上都有著嚴格的商業標準及流程。而上海作為大都市,在國內外文化經濟交流上相比較內陸城市西安有著更為方便快捷的選擇。

民用飛機也就是商業飛機,在製造研發上首要條件就是要符合商業規劃標準,當然在零部件的採購上也要符合商業全球化標準。將商用飛機研發製造基地選址在上海從商業角度來說是最好的選擇,且符合商業全球化標準的實施。

而且再加之中國軍用大型運輸機的急需研發更為重要,雖然陝飛在中型運輸機研發製造領域更有經驗可循,但是運8/9畢竟是前蘇聯時期的安12仿製品,設計老套根本不符合商業標準。而剩下的西飛雖然從來沒有研發製造過大型飛機,但是在飛機零部件研發領域的技術實力和先進程度卻一直很高,作為波音飛機的零部件供應商而攢下的實力不可小噓。但是按照國家發展規劃,首要是先研發製造出大型軍用運輸機,那麼西飛肯定是成為軍用運輸機研發製造商首選了,再加之中國試飛院和西飛又是鄰居,能夠更好更快的送國產大型運輸機升空。

此時如果再將商業飛機研發製造選擇在西飛身上,西飛面臨著同時研發製造兩類看似一樣實際不同的產品的任務,很難真正做好一件事的而且風險太大,再加之西飛的位置對於以後商業化運營有著不利的因素,陝西只有一座民用機場,在咸陽,距離西飛有點偏僻,還有其他的基礎設施配套的不全和不便,這些都是制約商業飛機選擇西飛的阻礙。

而如果將商業飛機選擇在經濟基礎條件更好的上海,交通便利性和基礎設施的完善性對於以後商業化有著很大的幫助,首先在飛機試飛上上海民用機場多而且大和先進,對於飛機進入商業化運營有著更大的便利性。其次上海的洋山港作為中國最繁華的商業港口對於以後飛機零部件的全球採購更為高效便捷。

所以綜上所述,商業飛機選址上海是最好的選擇。


魑魅涅槃


還西安?要知道,連西安交大,都是上海交大分出去的,大量的上海教授,從上海為支援國家西部建設,義無反顧的在西安扎了根,我的舅舅就是其中一位……都過去半個多世紀了,西安,這孩子還吃不飽?


delw


為什麼40年前中國第一個現代化的石化總廠和第一個現代化鋼廠會落戶上海?為什麼上海有這麼多高質量的高校?只有一個原因,國家不能全部投資,地方要承擔一半或大部分投資,誰出錢項目就落戶在哪裡。中國第一架載客大飛機運十,就誕生在上海。網上有很多檔案文章,不妨去搜一下。


談談會明白


這是兩個系統的問題,一個是軍機系統,一個民機系統,這是兩種研發和生產系統,而且以中國的目前的狀態不太容易融合。

剛好去過軍機和民機組裝車間,我去軍機的線上的時候,陪我的領導告訴我,軍機的螺絲釘是擰緊了就行,軍機對於戰時的要求,大多數部件有很高的戰傷損壞冗餘。而民機那裡,追求的舒適度與經濟性,對產品的精確性要求極高,一顆螺釘都有規定的旋轉次數,精確到幾圈又幾分之一。

這是兩種製造流程和系統,讓西安這個做軍機的流程和研發系統,去做高精密度的民機,那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要在研發、生產等流程上打破原有的制度,代價和時間成本都很大。

而上海一直都有著民機的系統與流程,還有著曾經的研發經驗。你讓上海做軍機肯定不如西安的耐操,因為軍機系統不是上海擅長的,所以運20這麼牛逼的項目,寧肯放在西安也不去上海是一個道理。民機落戶上海根本就是水到渠成,這是市場化的最優選擇。

而且大飛機是個商品,不是軍品,只有放在最會做生意的城市裡面,才會做出最好看的成績。讓軍企去做民企的服務,那是根本做不到的。波音和空客的售後服務是精細無比的。西安長期的軍企的作風,面對這樣一個需要全面商業化的大項目,那是力不從心的。

最最關鍵的是,大飛機是一個全球化採購的一個產品,供應鏈上的很多供應商恰巧也是歐美重要的軍事設備供應商,直到今天,巴統在對中國的軍事封鎖名單依然在增加,作為軍方背景出現的西安,估計每一次普普通通的採購,甚至螺絲釘,都會面對巴統的阻撓。

而且面對這種國際化的大合作,西安的經驗照比八十年代就開始與麥道深入合作的上海,那是差了不止一點。

無論從技術還是商業,還是對於局勢的把握,上海就是最優選擇。


關之檀


西安造飛機能力,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新舟60。出口國外,現在如何了?上海造了個arj21,比新舟60晚,還磨磨唧唧試飛一次又一次,還到冰島去試飛,試驗大型測風,哪像西安技術能力強大,乾脆利落直接出產品。當然掉了一架又一架,死了一批又一批乘客,不影響西安技術能力強大。


知未病


頭幾天看了一條新聞,說奇瑞捷豹路虎為什麼落在一個縣級市常熟?而不是奇瑞大本營安徽的合肥和蕪湖。當時副省級的合肥市長帶頭開會思考為什麼,總結經驗教訓,這樣的幹部真的挺鼓舞的。

還有一個故事,說是有個知名教授給即將出國的孩子建議,,說出國以後,千萬別光學習,更重要的是多走走,多看看。

這個道理和題主說的大飛機的問題比較類似,其實這種事情,遠不只產業技術那麼簡單。還有相應的配套能力,比如各種國外供應商的溝通是否方便。交通能力,比如供應鏈系統和客戶的國際國內航班是否方便?物流能力,人文基礎,政府是否辦事有力,還是吃拿卡要讓項目進展困難?

總之,對發達地區瞭解的越多,越感覺這個差距真的很大。就和一個人一樣,不是你技術好就行,還有你人品咯,態度了,好不好好幹活,等等等吧。


蓮花新語開然


研發C919,上海比西安的基礎更好。

西安雖然有製造大飛機的基礎,比如轟六、運七、運八,但這些飛機技術老舊,基本都是基於已經被淘汰的蘇式技術。

不能理解上海與西安比基礎更好的,是不瞭解上海在民航客機研發製造上的基礎。

上海不僅僅是做過運十,上海最重要的經驗是和麥道合資,製造了麥道82,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噴氣式民航客機技術,雖然這個項目沒有持續進行下去,但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然後,上海又做了ARJ21噴氣式支線民航客機,這樣,做C919就水到渠成了。

雖然西安也做了新舟60和運20,但技術基礎仍然是老舊的蘇式飛機,連在俄羅斯,這些蘇式飛機都逐步被淘汰,還在上面做,豈不死路一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