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黃淮河流域的省份耳熟的特色小吃都有面,唯獨山東的面不出名呢?

華為國際體驗中心


與其說“山東的面不出名”,倒不如說山東老百姓餐桌上可選擇的主食種類太多。山東省是農業大省、產糧大省,是我國主要的糧食產地,主要種植的作物有:小麥、玉米、水稻、花生、大豆、高粱、穀子等。小麥、玉米主要分佈在菏澤、聊城、德州、濱州等地區;濟寧地區土地肥沃,嘉祥縣以種植小麥、水稻、大豆、大蒜為主,成為主要的商品糧基地,魚臺以種植水稻為主,有北方的“魚米之鄉”之稱。

因此,山東人的飯桌上不僅有面條,饅頭、包子、餃子、米飯、大餅……“輪番上陣”,豐富了山東人主食的種類。

說到麵食,不能不提膠東大餑餑。“餑”和“勃”同音,取“朝氣蓬勃”的美意。在古代,大餑餑常用於祭祀;現在,山東的威海、煙臺等地區在春節祭祖、婚慶典禮、孩子滿月等重要場合,還是會用到大餑餑。大餑餑其實可以理解成三、四倍大的饅頭,但是這個“饅頭”可是千姿百態,有老虎、金魚、花鳥等等,還被染成五顏六色,被山東的老匠人們像繪畫、刻花一般精心雕琢一番。可以說,大餑餑承載著山東人對“蓬勃向上”的紅火日子的美好期盼。

其實,山東人的麵條也是種類繁多,像炸醬麵、打滷麵,手擀麵……苗條勁道,調料色澤鮮亮、味道濃郁。筆者個人向大家推薦一款涼麵,小時候每到夏天,家裡總喜歡做涼麵,黃瓜絲切得細細長長,咬一口滿嘴都是黃瓜的清脆;胡蘿蔔、香椿芽調成的鹹菜,再配上醋、蒜泥調成的汁,最後在面上澆上芝麻醬,蔬菜的清香、芝麻的醇厚、醋蒜的爽口,炎炎夏日來上一碗,絕對開胃消暑,滿滿都是媽媽的味道。


齊魯壹點


山東最起碼分膠東,魯西南,魯中,魯西北等幾個大的地裡文化片區,每個片區都會有些自己的地域特色小面,有湯的,有滷的,還有涼拌的,但從全省看,卻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麵食文化品牌。這裡主要還是從省級麵食品牌層面討論的,在山東魯西北,魯西南,膠東不同地區的地方面食確有不同。

1從山東面類的市場佔有來看:現在山東街頭稱王稱霸的是安徽牛肉板面~,沒錯就是那個安徽不火山東火的安徽牛肉板面,蘭州拉麵,陝西油潑面都幹不過~ 重慶小面,河南燴麵,山西刀削,武漢熱幹,北京炸醬麵更是在山東基本沒有,有也食客太少關門的多,本人就見證了兩家刀削麵和熱乾麵在山東門可羅雀般的沒落,最後消失……而“山東面館”聽都沒聽過,更別說見過了😱。在山東,除了安徽牛肉板面為山東面館數量挽回點尊嚴外😏,山東餃子館都比麵館多。

2從山東人平常的飲食種類看:平常山東人下館子還是以魯菜、火鍋、小燒烤三樣為主,煙臺青島下館子可能海鮮多點, 就其根本原因還是山東蔬菜,海鮮豐富,麵條根本排不到前面。在山東人眼裡,愛吃常吃能填飽肚子的飲食裡次序排名是這樣的:饅頭、大餅、魯菜、燒烤、火鍋、海鮮魚類、餃子、麵條、水煎包等等。海鮮多限於膠東,煎餅多限於魯西南地區,燒烤和火鍋近年來正成為山東人下館子吃飯的主流。因此說在山東,麵條可替代性太多,根本排不到經常食用的飲食前列,更不像山陝豫那些蔬菜魚肉較少地區那樣天天將面來作為主食,因此在山東,麵條就沒人那麼關注和研發了。

3從山東家常麵條的做法來看:山東人家常吃就是那種超市買的掛麵,還有自家擀的麵湯,本地作坊生產也是這兩種。而山東面條做法區別於其他地方的根本就是沒滷,清水面,最多熗鍋加雞蛋,西紅柿面都不是山東主流吃法,不像其他地方面條那麼費力地研究麵條配各種滷,各種青菜往麵湯裡放。說到面山東人離不開湯,而最終山東人在面與湯的終極斷舍離之後,也沒有發掘出地域麵湯來,而是又奔商河老豆腐,單縣羊雜湯這些湯去了。

4從現代山東人的三餐習慣講:早上包子配稀飯豆漿,饅頭配鹹菜稀飯是主流,大餅豆腐腦,水煎包鹹菜配稀飯打側援,午餐一般是炒菜(魯菜少辣酸味)配饅頭大餅為主,晚餐在家又是炒菜饅頭加粥,因此吃麵條做主食的機會就較少了。而吃麵條一般也就早晚做,也配炒菜,吃麵條就不吃饅頭了。

最終,正因為在山東不把麵條當主食來對待,可替代性太多,甚至食用頻率還沒餃子多,只作為換換口味,簡餐的吃飯,沒有像山甘陝豫那樣天天作為主食的飲食地位,因此山東就沒有各種麵條發明,各種炒麵,燜面製作了。其實在山東,山東大饅頭大餅才是山東大漢的最愛……在山東,其實比麵條慘的是大米,在山東淪落到只用來做米飯,而不作為主食來吃,甚至像我們魯北地區很多家裡從來也根本蒸米飯做主食的,電飯煲根本沒有賣的啊,我家裡就從沒蒸過一次啊,一次啊,在山東人眼裡米飯真不香,也不耐餓,永遠吃不飽的感覺😄,外地的饅頭也沒有山東大饅頭那種香味,當然我現在在外地還是天天吃米飯,因為那個相當減肥啊


坲系青年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的,以前我就考慮過,原因無他,飲食豐富,麵條在山東比重很低,以前山西的同事跟我說回家可以吃一星期不重複的麵條類麵食,我當時嘖嘖稱奇,我印象中的麵條就是家裡做的手擀麵,配點時令滷子,再就是街上的拉麵館了。

那麼為什麼麵條類麵食在山東不豐富喃?原因就是其他類的麵食太豐富了!我是濰坊諸城的,大範疇屬於大膠東,蘇軾稱之為膠西,東魯。我們這特有意思,可以說是山東煎餅的分界線,諸城西邊的鄉鎮都吃煎餅,吃煎餅的前提是會攤煎餅而諸城東邊的鄉鎮,也就是接近青島的鄉鎮他們就不吃煎餅,所以也不會攤煎餅,所以煎餅卷大蔥只是部分山東人的飲食,還有望著煎餅發怵的山東人也不少😂

下面就配圖說下我們這的主食類的都有什麼!

饅頭,土話餑餑

花捲

油卷,北京叫肉龍還是懶龍,我們的油卷是卷蔥不加肉的!類似於下圖這個,但是我們那個有蔥花

各式各樣的包子,我小時候印象吃包子超多,因為我小時候不愛吃水餃😂


爐包,做法就是小包子平底鍋煎出來然後加面水靠幹水分就行了。

鍋貼,鍋貼有二種,一是下圖的肉鍋貼,做法跟爐包一樣,再有就是烀餅子我們也叫鍋貼。






水餃,我們這的水餃頗為特色,用方皮子,貼網上都說是餛飩,哈哈,現在看看我們這吃水餃包子真是多,所以麵條類根本沒用武之地!好吃不過餃子,餃子就酒越喝越有,等等話也均說的餃子,這幾年我也是大愛吃餃子!

煎餅,其實煎餅也分很多種,面煎餅,玉米煎餅,麥子煎餅,地瓜煎餅,小米煎餅等等,說一下面煎餅是直接用面做糊子,小麥是直接用小麥,有區別的。我們這吃煎餅也多,小時候印象大人基本天天吃煎餅。

單餅,就是麵餅,景芝的三頁餅,昌邑的馬宋餅都是一回事,吃的也挺多,需要擀加烙,用煎餅鏊子,印象是幾家一起弄,這樣快




濰坊肉火燒,濰坊人哪有不吃的啊

拉麵,我們這拉麵不是西北的那種,也是骨頭熬湯,不過我們這麵條是黃色的,西北拉麵在我們這吃的很少,包括濰坊的和樂,在我們這也開不住,就是土拉麵火,幾個拉麵館天天爆滿。找不到圖也不配了。

總體來說沒有特色麵條是因為吃的少,說起山東大家印象也是大餅煎餅大饅頭之類的,圖片都是網絡找的,別跟我較真!


國粹1074愛犬


雖然全國來說山東的面不出名,,,但是在山東境內面還是有很多的,,,最有名的熗鍋面大到五星級大飯店,小到三口之家甚至是流浪在外的打工族都能做,,,其次是福山大面,蓬萊小面等區域性的,,,還有就是一些比如滕州手擀麵啊,齊河空心面啊等等,,,這些不出名的原因主要是大家覺得麵條也就這樣了,,,特色還算不上,,,像齊河的大鍋餅比空心面要有特色,滕州菜煎餅要比手擀麵出名,像煙臺的福山大面蓬萊小面跟形形色色的膠東大餑餑比起來就更顯的沒有特色了,,,


孫家小哥


我是山東煙臺人,我有個大學室友是河南的去他那吃過很多河南面,雖然沒去過山西,沒吃過正宗的山西刀削麵,但也吃過很多家的面。吃過那麼多的面,還是最愛吃山東的手擀打滷麵。

山東其它地方不知道,煙臺地區傳統的手擀麵是用擀麵杖進行反覆的擀麵然後面就很有勁道。面單獨盛出來用涼水過一下。這樣面就不會粘在一起了。

滷子也很有講究,不像其他地區有辣的,有酸的。韭菜雞蛋滷,土豆滷,白菜肉滷等等,可以根據個人口味,放味極鮮,香料,調味料(滷子也是有味道的哦)




繁華落盡逅傷


我是河北的,挨著山東是,也是一樣。

確實沒有出名的麵食,但是,你如果住進農家,卻會有各種麵食招待你。湯麵,涼麵,燜面,打滷麵,大餅,發麵餅,燜餅,燴餅,炒餅,包子,餃子,糖粽(也叫糖三角)……,這其中大都在當地飯店裡有,只是作為主食,好像都不上菜單。

那為什麼不出名呢?我分析,是因為這個地區的人不出遠門,你在南方很少碰到這兩個省的人,都就近打工,兩三百公里對很多人說就是極限.

這個地區的人都不外出,這些麵食也就走不出去,走出去也沒人吃,自然沒名氣。名氣只在當地而已。

比如河南燴麵,是因為外地河南人多,燴麵館是為他們開的,外地人就會有更多嘗試的機會。


義務搜捕水軍


這個問題提的好,一看就是用腦子思考的人。

黃河流域途徑全國全國九個省區,從西向東,飲食也逐漸在變化。

黃河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于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注入渤海。

為啥山東面不出名,核心原因是黃河依賴性不強,食材上山東要豐富的多。

黃河流域中,山東省最少,僅1.3萬平方公里,佔流域總面積的1.6%。

人們靠水吃飯,到山東就是入海口了。所以,山東面條類沒有出名的也很正常。

看看山東的地圖就知道,濟南和青島兩個大城市,其實彼此融合度並不高。

沿海食材豐富新鮮,麵食主要還是因為飽腹感強,山東面食中的大蔥煎餅更適合山東。

而麵條是因為小麥種植,而興起的。山東雖然,是小麥的主要產區之一,但是,相對於其他省份來說,還是可選擇性大了點。

最關鍵的是,在麵條的變遷中,黃河流域的麵條變化受制於氣候和生活習慣。

山東歷史上的走西口帶餅比帶麵條靠譜的多,這是歷史文化的原因。

當然,山東面條不出名,還有最核心的是山東餐飲界沒有真正用心去研發。

以魯菜的能力,出一款聞名全國的地域麵條,不是難事。


吃遍河南


這個問題問得不錯。我是山東人,在西安生活過四年。我的感覺是因為山東更注重菜而非主食。

要知道,中國的飲食習慣一直都在變化。而我們現在的地域區別主要是明朝之後開始形成。我的寶雞同學告訴過我,在他小時候,家裡一般一碗麵配一些辣子就是一頓飯了。而山東窮時,主要是菜qiliu(實在找不到,就是玉米麵包子),而我小時候就是吃饅頭就菜(一般就是青菜炒點肉)。這種差異在學校食堂和西安這種新一線城市裡體會還不明顯。後來陝北的同學帶我去他家旅遊(延安市宜川縣),我剛熬了一夜做了十幾個小時火車到西安,馬不停蹄的做了五個小時長途到延安,舟車勞頓,就想吃點青菜。結果不是串就是肉夾饃,不是肉夾饃就是涼皮面皮、麵條。好不容易找了個包子店,結果素包只有梅菜餡。我頓時理解這同學為啥從來不吃葉菜了,複雜的看了他一眼。

總結來說,山東因為有炒菜的習慣,所以像饅頭一類的麵食比麵條更適合拿來搭配炒菜食用。山東面食種類不少,只不過都是幹食,不是麵條。比如花捲、鍋餅、鍋貼以及種類繁多的包子和火燒(什麼海參餡啊、黑米餡啊、酸辣土豆絲餡啊、紅燒肉餡啊、各種水果味、芹菜肉、豆角肉、豆腐粉條、西紅柿雞蛋、地三鮮等等)我算是服了這幾年的包子鋪和燒餅鋪了。


怕是石樂智噢


抱歉,山東部分地區地處黃河流域,的確魯西北地區不善麵條,因泰山,地勢土壤等並不大規模小麥產區,和作物產出有關。

單撇開“黃河流域”的定語放眼望去,山東的膠東半島地勢平坦,且溫度、降水、給排水等多方面影響,膠東的手擀麵堪稱齊魯大地一道美味,不管是蓬萊小面還是福山拉麵,還是海陽摔面,亦或是農村婦人鹽鹼手擀麵,芸豆角一炒,一斤花蛤,幾片肥肉煸鍋出鍋前打上兩個雞蛋,一碗鮮美無比的滷子面,那真真是鮮美無比的。

至於山東的面為什麼沒有走出當地,成為像黃河沿岸的其他省份的面一樣在外地發揚光大,原因有大致一下幾點:

1.膠東自古富庶,當地人很少有走出去的,加上當地果樹(蘋果)經濟和海洋經濟養殖業,加之較早隨壽光做蔬菜,很少有外出務工。

2.膠東面很多都是靠著膠東的海鮮大放光彩,膠東的海鮮又是冷水海鮮,較南方地區海鮮更為鮮美,雖然目前物流業的告訴發展,可是充氧後的海鮮和在膠東當地吃的海鮮只有膠東人才能理解其差別。

3.膠東口味素來清淡,也是無法大規模推廣的一個重要原因。

4.膠東人實在,吃飯量大,面也是如此,海鮮滷子也會加的足足的。成本較高,在外吃麵的人多求經濟實惠飽腹而已,一問價格也就退而求其次了。

5.鹽鹼面太硬,外地人覺得難消化,口味接受不了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精靈兔寶寶


一、歷史淵源

古魯之地,過去是出聖人的地方,聖人怎麼能吃麵這種不符合規制的東西。而且放眼中原,能稱的上菜系的,魯菜算一個。你聽過青海菜系,甘肅菜系,陝西菜系,山西菜系麼?都沒有。但八大菜系裡,魯菜冠首。這也是歷史原因。

二、地理因素

山東屬黃灌區,平原居多,所以米麵都有,不獨生產小麥,所以也並不以麵食為主。攤煎餅也都是雜糧,小麥煎餅很少。

三、人文因素

吃啥?山東人東靠海,夾黃河,有海鮮,有大米,還做啥麵條?麵條哪有米飯抗造啊。同樣的食量,吃米飯,一人半斤撐死。煮著也方便,米下鍋,煮就好。要麵條,估計得一人八兩吧。大煎餅一人一頓搞個一斤都有可能。這哪供的起喲。再說,和麵也是個技術活,一大家人,動不動和個五斤麵條,一個老孃們手勁再大一頓飯做下來胳膊肘子不酸,算我輸。別跟我說可以用機器,用機器和麵也都是後來的事情,掛麵那時候可不便宜啊。所以下米飯,半斤米飯怎麼都打住了。抗餓。海里撈點雜魚,地裡摘點野菜,湊合一下就是一頓飯。麵條,總不能老和醬油拌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