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霞:扶貧信息公開需打通「最後一米」

前段時間,記者到基層調研採訪時發現,由於一些村級組織、職能部門對扶貧資金項目政策公開不及時、不全面、不具體,導致部分貧困戶對自己該享受哪些政策、具體什麼標準,心裡沒譜。扶貧賬在一些貧困戶那裡甚至成了“糊塗賬”,直到一些貪腐案件被查處了,這些貧困戶才知道有些原本該享受的政策沒享受。(9月4日《人民日報》)

一項扶貧政策的公開,從中央到地方可能要經歷很多次中轉,但村幹部到群眾之間則是“最後的一米”。實際上,這一米最容易出問題,也成為腐敗滋生的重災區。一些村幹部對下政策宣傳不到位,對政策的解釋,也往往是自己說了算,群眾被動接受服務,也就給幹部騙取冒領提供了可乘之機,以致於貪腐案件被查處後,群眾才回過神來,“原來自己的一些該得利益,也被村幹部冒領了!”

精準扶貧是一項“大工程”,遍步全國許多基層,再加上投向扶貧領域的資金五花八門,各地的操作措施也各不相同,每個村的發展、使用也各異。所謂“混水好摸魚”,讓一些心術不正的幹部嗅到了撈錢機會,利用自己對政策福利的分配權,悄悄將好處往自己口袋放。

其實,這反映出當前扶貧攻堅的一大“軟肋”,對村級幹部的監管不力。很多上級部門習慣於當“二傳手”,自己只管將錢物、政策往下放,最終落在村幹部頭上。對一個村來講,上面給了多少政策、好處,只有村幹部知情,老百姓完全感受不到,這就給村幹部動“手腳”,欺上瞞下提供了可乘之機。村幹部只要能找到把錢花光、政策用完的證據,就算服務群眾落到了實處,也能向上級交差。

殊不知,在這“最後一米”權力擁有很大的裁量權,也缺乏最有效的群眾監督,單靠村幹部嚴以自律,幾乎就是痴人說夢,就這樣,一起起基層腐敗就孕育而生,完全把老百姓矇在鼓裡。

加強扶貧信息公開,尤其要一竿子插到底,讓群眾知曉,才能真正形成倒逼效應,把村幹部的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否則,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的問責模式,始終慢了“半拍”,也難以從根上解決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