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令」滴滴順風車停業的背後

8月24日溫州女子乘坐滴滴順風車中途被害後,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政府相關部門迅速調查、約談,並責令滴滴順風車停業整頓。

“824”事件反應出滴滴公司內部管理的漏洞與缺陷,也因此導致滴滴順風車的停業整頓。但為什麼每次都是“事後諸葛亮”和“馬後炮”呢?滴滴順風車自然必須承擔其管理漏洞造成的惡果,但政府監管部門應當負什麼樣的責任呢?

“責令”滴滴順風車停業的背後

古人常說“防患於未然”,每個人、每個組織都明白古人所說的道理,可就是在實際工作中沒有把“防患於未然”真正放在心裡,落實在自己的行動中。

ZF的事後的“通知”、“責令整頓”,儘管可圈可點,但真正應該反省的是監控機制和落實。每每都用生命的代價換來“通知”和“責令”,都是不負責任的“事後諸葛亮”。以前出現引起社會關注的“礦難”,就“通知關停”、“責令整改”;以前出現“豆腐渣”工程,又是“責令整改”、“追究責任”;以前出現“食品中毒”,又再“發出通知”、“停業整頓”;以前出現類似的“假疫苗”事件,又調查,又約談,又“發出通知”......我實在是想不通,為什麼“防患於未然”一點都沒有“防患於未然”?!臃腫的機構,哨兵把崗的機構,擁有那麼多專家、學者的機構,就是無法“防患於未然”,究竟是為什麼?

我去開封的開封府旅遊時,看到過當時開封府的一幅對聯:上聯是“眼中無權貴”,下聯是“心中有庶民”。這樣才能讓那些類似於“貪得無厭”的“眾多滴滴”在機構無縫的監管下,讓自己的管理“無縫”。

“防患於未然”是一種手段或方法,仰或是一種思想,但更是對社會、對民眾負責的一顆心。每次都發個“通知”、“責令整改”、“停業整頓”,對專家、學者來說是不是有點太簡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