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车辙马迹” 现时“车辙王”

车辙马迹(chē zhé mǎ jì)

释义:指车马行过的痕迹。

出处:《左传·昭公十二年》,“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

这段话的大意是:从前周穆王想要随心所欲,走遍天下,要使天下都留有他车马行过的痕迹。

古时“车辙马迹” 现时“车辙王”

网络图片

早在公元前11世纪至16世纪时,古人已学会利用夯土(将泥土压实)筑路,用石灰稳定土壤。保障马车行驶过路面的时候不至于轻易的将路面倾轧出深深的车辙。

在殷墟遗址还发现由碎陶片和砾石铺筑的路面。由此可见,在古代,人们早已经意识到道路的重要性。

公元前11世纪至前5世纪,道路的规模和水平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出现了较为系统的路政管理,人们已将市区和郊区的道路做出了不同的划分:城市道路 分“经、讳、环、野”四种,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城中有九经九纬呈棋盘状,围城为环,出城为野;郊外道路分为路、道、涂、畛、径五个等级。可见,当时周朝的道路已较为完善。

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即修建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遍布全国的 驰道网,这种驰道可与古罗马的道路网媲美。

西汉王朝曾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远抵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开创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公元581年至618年,隋朝建造了规模巨大(数千 里)的道路工程。

公元618年至907年,唐朝几次下诏书于全国,保持全国范围内的道路畅通,实行道路保养。

当时的道路布置井然、气度宏伟,影响远及日本。宋、元、明、清几代,道路工程 方面均有不同的提高和贡献。

而如今的中国公路也是四通八达,遍布全国各地。

古时“车辙马迹” 现时“车辙王”

古时“车辙马迹” 现时“车辙王”

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网采用放射线与纵横网格相结合布局方案,由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线和18条东西横线组成,简称为“7918”网,总规模约8.5万公里,其中主线6.8万公里,地区环线、联络线等其它路线约1.7万公其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速公路系统。

在2013年6月20日,交通运输部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公布了《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在新的规划里国家高速公路网进一步完善,在西部增加了两条南北纵线,成为“71118”网,规划总里程增加到了11.8万公里。(摘自百度百科)

即便如此,现如今中国公路网还在不断拓展。

但无论是过去还是目前,无论是马路还是公路都一直面临着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就是车辙。

随着公路运输量日益增长和运输向重型化发展,尤其是高等级公路渠化交通的运行,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车辙日趋严重。

由于路面上产生过大车辙,会使:

■ 路表过量的变形影响路面的平整度;

■ 轮迹处沥青层厚度减薄,削弱了路面整体强度,易于诱发其它病害;

■ 雨天车辙内积水导致车辆出现水漂,影响高速行车的安全性;

■ 在冬季车辙槽内聚冰,降低路面的抗滑能力,导致行车危险;

■ 使车辆在超车或变换车道时方向失控,影响车辆的操纵稳定性。由此可见,由于车辙的出现,会严重影响路面的使用和服务质量。

我国以前公路等级较低,交通量小,基本上未形成渠化交通,且沥青面层较薄,因此车辙没有成为主要问题,路面设计规范也未考虑车辙设计。

现在我国广泛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目前主要表现出来的早期破坏形式是路面裂缝及水损坏,但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公路交通量的不断增加,交通渠化以及重型车辆的出现,沥青层厚度增加,路面车辙问题逐渐变得突出,必须引起重视。

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典型的流变性材料,它的强度和劲度模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沥青混凝土路面夏季高温时,在交通的作用下,由于交通的渠化,在轮迹带逐渐形成变形下凹,两侧鼓起的所谓“车辙”。根据它形成的原因,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

古时“车辙马迹” 现时“车辙王”

■ 结构性车辙 ;

这种车辙是指土路基、(底)基层、沥青面层等结构层的强度不够引起的永久变形。它的特点是宽度比较大,两侧没有隆起,横断面呈凹陷。

■ 失稳性车辙;

这种车辙是指沥青面层进一步被压实及侧向流动的变形,这种变形主要发生在重载车辆车轮经常作用的部位。其特点是车轮作用的部位下陷,两侧向上隆起,看是一种槽沟。

■ 磨损性车辙;

这种车辙是人为性因素造成的。比如:有些车辆在雨雪天气里,为防止轮胎打滑,在车轮上加防滑链或使用镀钉轮胎,多发生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

车辙形成的过程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形式的沥青路面压实度都没有达到百分之百,也就是说压实完的沥青路面还留有一定的空隙,正因为存在这种空隙,遇到高温天气时,在车轮荷载的作用下,特别是在重载、超载车辆的作用下,路面进一步被压实,使沥青混合料产生了塑性流动,导致混合料中的矿质混合料原有的骨架被重新进行排列。

车辙形成的原因

■ 采用的沥青结合料含蜡量高,沥青用量过多沥青中蜡的存在,在高温时会使沥青路面容易发软,导致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降低,出现车辙。

■ 同样在低温时会使沥青变脆,导致沥青路面低温抗裂性降低,出现裂缝,在水的条件下,会使路面石子产生剥落现象,造成路面破坏,更严重的是含蜡沥青会使沥青路面的抗滑性降低,影响路面的行车安全。

■ 在沥青过多的混合料中,沥青不仅起着粘结剂的作用,而且还起着润滑剂的作用,降低了粗集料的相互密排作用,因而降低了沥青混合料的内摩擦角。这种混合料遇到高温天气时,在车轮的作用下泛油、松软、滑动、发生塑性变形,形成车辙。

■ 粗集料用量少,棱角性差。矿粉用量偏少。沥青混合料中的粗集料过少,矿质混合料形不成一定骨架。在这种结构的混合料中,集料实际上是悬浮在沥青砂浆中,交通荷载主要有沥青砂浆承受着,在高温浆粘度变小,承受变形的能力急剧降低,容易产生永久变形,形成车辙。

■ 混合料剩余空隙率太小,面层厚度不适,层间结合力太差。 混合料剩余空隙率太小,遇到高温天气时,在重载车辆的作用下,路面产生的塑性变形无处藏身,在车轮的多次作用下,出现相互排挤、来回移动的现象。车轮作用的部位下凹,两侧向上隆起,形成车辙。

■ 外部环境车辆减速、急刹车、车轮作用次数过多、重载、超载、高温天气、湿度过大,这些也是产生车辙的原因。

预防措施

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是防止沥青路面产生车辙最有效的途径。

具体有以下措施:

■ 选用高粘度沥青,使用添加改性剂的改性沥青。

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直接影响沥青路面的使用质量和耐久性,所以粘附性是评价沥青技术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用于高等级沥青路面的沥青结合料必须具有较高的粘度,与集料具有良好的粘附性,以保证沥青混合料有足够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

在沥青中掺加树脂类高聚物、橡胶类高聚物和树脂橡胶合金共聚物,可以改善沥青多方面的流变性质。例如:提高沥青在使用高温(600C)时的抗流动性,使用低温时的脆性,以及抗滑性和耐久性。

■ 使用具有棱角性的集料,合理调整级配,增加粗集料用量。

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是基于含量甚多的粗集料之间的嵌剂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料石质的坚韧性、颗粒形状和棱角性。

通常具有显著的面和棱角,各方向尺寸相差不大,近似正立方体,以及具有明显细微凸出的粗糙表面的矿质集料在碾压后能相互嵌剂锁结而具有很大的内摩檫角所以用于高等级路面的集料必须符合现有规范中集料的棱角性技术要求。

【车辙王Red spunrie】复合高聚合物沥青混凝土改性剂抗车辙剂(以下简称:车辙王) 可用于各种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形式,适用于高等级公路、市政道路。机场跑道、重交通道路和超重交通道路等,特别适用于以下情况:

■ 道路交通量大,重载车多;

■ 极端高温区域,沥青混凝土高温稳定性明显不足;

■ 沥青混凝土面层设计厚度偏薄,整体结构承载力不足;

■ 资源或地域性原因所致的集料往往就地取材,无法采用优质集材;

■ 建设资金有限,无法采用上中下面层三层改性或中上面层改性来提高沥青混凝土的路面整体强度。

车辙王是海川新材料公司经过多年自主研发的复合高聚合物沥青混凝土改性剂,可在沥青混凝土拌和过程中直接投放它,它通过集料表面增强沥青改性以及弹性恢复等多重作用,大幅度提高沥青混凝土的强度、高温稳定性,并改善沥青混凝土的水稳定性、抗裂性,综合而言,对于沥青混凝土面耐久性持有显著的提高。

古时“车辙马迹” 现时“车辙王”

车辙王产品实拍图

■ 掺加0.3%的复合高聚合物改性剂可将普通沥青混凝土的动稳定度提高到6000次/mm以上;参加了0.5%的复合高聚合物改性剂可将普通沥青混凝土的动稳定度提高到9000次/mm以上。

■ 在任何产量下不改变沥青混凝土的级配,仅需对油石进行微调。

■ 直接加入到拌合缸中,需延长拌和时间5-10s,后续施工工艺不受影响。

车辙王可全方位的提高沥青混凝土的性能,特别是高温抗车辙性能。通过在长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实验检测表明,车辙王在高温抗车辙性能方面优势很明显。

深圳海川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10月,是深圳市海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共设立3个事业部、1个中央研发院、1个通过国家CNAL认证的材料检测中心,总部设立于广东省深圳市,另拥有上海及河源2个生产研发基地。

公司已经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ISO14001环境体系和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主营业务涵盖了“绿色道路”和“智能交通”的材料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四个环节,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海川享受国家及省级财政扶持和优惠政策。

古时“车辙马迹” 现时“车辙王”

关注了解更多交通新材料,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