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消费者都是甲方,农民该是低价中标还是合理价中标?

每位消费者都是甲方,农民该是低价中标还是合理价中标?

人的肚皮是有限的,但欲望是无限的

10年回头看,中国式农业产品滞销悲剧从每年重复上演到月月上演,从来不会因为政府关注、媒体报道或者公益售卖而停止。恰恰因为政府关注,媒体报道和人文关怀等宣传而使滞销情况愈加严重,在利益的驱使下更多的商家,贩子蜂拥加入到杀跌的行列,最终惨不忍睹的还是农民,也给当地的种植产业和区域农产品品牌带来很大的伤害。

人到底能够吃多少食物?有多少人希望吃上安全放心食物?国内能够满足多少?需要配额进口多少?农民在种植或养殖之前,有没有考虑卖给谁吃?城里人吃的是谁家的产品,是用什么方法生产的?这些显然都要心中有数,是要有计划的。遗憾的是,农民没有这方面的信息,盲目跟风生产,直到生产得太多出现农产品滞销。

很多好品种在刚开始引进的时候都是经过仔细调研的,也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最后却以滞销收场,种植户望着堆积成山的农产品欲哭无泪。引种期做试点,极少数人盈利发展期加大投入扩大规模,政府扶持发展爆发期在赚钱效应带动下,总规模及产品总量呈几何倍数爆发,破碎期滞销悲剧再次上演。

人的本性是贪婪的,总认为别人能赚钱的跟着做就能赚

中国可是有8亿农村人口,从业者众多、大部分人对于市场的准确判断与预测能力远远不足,很多产业梦都被一拥而上的跟风人群挤碎。要知道,即使农产品滞销,价格直降到几毛钱一斤,城市超市里的农产品价位也还是不低的。最苦的是农民,付出的辛苦劳动不说,农产品滞销时连农资都收不回来。

貌似你有选择,其实也没有选择

整个产供销购,没有人能逃离和置身事外。终端的消费者对林林总总的农产品貌似多了很多选择,然而也没有选择,市场上卖什么咱也就只能买什么。稳赚不赔的是中间商,他们有定价权。他们最希望农产品滞销因为他们可以获得最大的差价。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间商,在各大产区,大收购商基本上是来自同一地区的老乡,有着抱团定价的优势,当这个默契因市场的某个点引爆后,那便产生了绝对性的滞销。政府为了产业稳定和民生,会立即补贴和政策扶持,对于中间商来说,可谓是名利双收。

做为甲方,我们该关心点什么?

而对于远在闹市的我们,能见到的农产品滞销事件报道仅仅是冰山一角。如果仔细统计起来,每年的农品滞销事件,一本百万字的书也写不过来。好吃,好看,好甜,好便宜, 这就我们做为甲方的标准?现在,还要一如即往地去关心我们所关心的标准吗?

01.食品安全

我们利用网络浏览器搜索,排除炒作嫌疑,对近年来农产品滞销事件进行筛选统计,发现农产品滞销事件呈现出逐年增加,由2009年的6起上升至2018年上半年的17起。涉及种类以蔬菜、水果等种植业为主,并且由零星分布逐渐演变成区域化滞销。由传统的露地蔬菜到设施大棚蔬菜,从单一绿叶菜,到番茄、冬瓜、大葱、大蒜等,水果类北方主要滞销种类为苹果、梨、桃等,南方多为芒果、香蕉、甘蔗、柑橘等。随着网络信息传播越来越快,公众对“食品安全”事故愈加敏感,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波及整个产业。其中较为典型的是2011年“乙烯利催熟香蕉”事件,导致海南、广东、广西等省份香蕉大面积滞销,香蕉从3.8元/斤跌至0.2—0.3元/斤,仍无人收购。受四川广元“蛆橘事件”,造成2009年湖北省70%柑橘无人问津,经济损失超过15亿元。

02.气候变温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极端天气增多给农业生产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干旱、洪涝灾害以及低温冻害。陕西苹果成为重灾区,由于前几年果树种植面积扩增迅速,2017年苹果滞销严重,达到0.6元/斤。2018年又遭遇50年来最大冻害,樱桃、猕猴桃、苹果等受灾面积超过200万亩,个别地区中心花受冻率达70%,很多果树刚到结果时就遭此不测,果农短时间内很难收回成本。2018年6月东方市的芒果受冻害,坏了品相,卖出去也亏!不卖也亏!10斤5块钱都没人收,而台农芒的收购价只有到1.4元/斤才能保本,果农血本无归,一夜返贫。2018年7月徐闻菠萝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三次寒潮,再加上菠萝成熟期连续遭遇暴雨,这给菠萝带来了致命的伤害。滞销10万亩,有3.5万菠萝种植户受到滞销影响。少则亏损几万元,多则损失几十万元。

03.人心所漠

为什么这农业越来越不被看好,因为农产品滞销,那是市场饱和了?农民生产得多?没有定价权?比赛卖低价?。滞销,这是当下农业的重大弊病。农产品与空气、阳光、水一样,没有了不行,多了谁也不关心食物的存在,更不会有人关心农民是怎样辛苦种植或养殖的。

04.低价取胜

低价在中国所有行业中,都不难见到。农民放下锄头最多从事的是建筑,建筑行业几十年不变的低价中标,衍伸出各种灰暗。合理价和与严控不得不说是在利益间取舍不了的痛。在农产品中,每位消费者都是甲方,殊不知,种植的规则比任何行业都更加神密,明面上看到的任一款农业药物,有从个位到百位数不等,用什么药才是关键,然而,不同的药物成份对人体和土地的伤害是有所不同的。低价也在主产区内中竞相搏杀,原本应该销毁的次品,通过低价,通过电商走出产区,以至消费者对这区域的品牌品质烙下劣质的印象,长此以往,滞销必将光临。

05.资源浪费

滞销,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更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当今的农产品多是重数量轻质量,在养殖过程中使用激素、抗生素、重金属,造成这些物质超标,会污染生态环境,尤其水源和食物链;在种植过程中,使用大量化肥、农药、地膜、除草剂、人工合成激素,甚至非法使用转基因种子,这个过程也严重污染生态环境,造成了土地板结、水源污染。然而,使用上述物质生产的农产品,走出去便是害人,滞销下成了垃圾,连还田当肥料的资格都不具备。除了劳动力付出没有回报,对自然资源的浪费是令人痛心的。

以种植芹菜为例,每亩芹菜种子100多元,种植费200多元,肥料50多元,打农药大约400元左右,加上每亩收割费300元,因此每亩成本就要1000多。这里只是计算了投入物成本,没有计算人工成本,那些用钱购买的化学物质造成的耕地退化成本也没有计算,水资源浪费也是没有计算的。这还不够,上面的计算仅仅计算了单产,如果滞销面积足够大,资源浪费加起来可能就是惊人的数据。为此,环保和土地部门还要开展专门的生态治理或国土修复工程,这些都是后续的费用,持续恶化,难保开征这方面的税赋,怎能说与我们无关呢。

06.进口打压

原本国内市场就疲软,一些企业或主管部门,贪图便宜,大量进口国外的,消化他们盲目生产造成的农产品过剩,且价格更低,这就更打压了国内农产品市场。我们没有必要为西方盲目生产造成的农产品过剩买单,即使进口,也要进口那些安全放心的非转基因食品,保护国人健康。实际上,廉价进口的食品直接或间接变成了食物垃圾。这些浪费的食物变成污染物,加大了资源浪费力度。

是时候,停下跃进的脚步思考下

相对于上世纪50-80年代,我国农业生产实行计划经济,那个时候是不会存在农产品滞销的,相反还要凭票供应。如果说当年的做法是走了政治“一刀切”的极端路线,今天完全放任市场的做法则是走了经济的极端路线,是在重复西方经济危机的老路。

从环境保护、健康保护、农民利益保护的角度,重新思考下新的农业生产方式,不能盲目放任市场,让劣币驱逐良币。滞销就意味着浪费,意味着环境污染,意味着农民付出的劳动力付之流水,最终会伤害农民,纷纷撂荒进城去打工,到那时谁来养活国人?美国人吗?

以下为近十年(2009-2018)我国农产品主要滞销事件统计

每位消费者都是甲方,农民该是低价中标还是合理价中标?
每位消费者都是甲方,农民该是低价中标还是合理价中标?
每位消费者都是甲方,农民该是低价中标还是合理价中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