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贾政是否愿意宝钗做他的儿媳妇?

润杨阆苑


《红楼梦》里的贾政,字存周,荣国府二老爷,贾母和贾代善所生的次子,贾宝玉的父亲,林黛玉的舅舅,薛宝钗的姨父。

贾政是荣国府的最高掌权者,但是他不理府中大小俗务,每日只看书著棋,同一众清客闲聊,是名副其实的甩手掌柜。对于宝玉的婚事,大家都注意到了贾母和王夫人的态度,但是大家都忽略了贾政的态度。

封建社会主张儿女的婚事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夫妻关系上主张,夫为妻纲,妻子要听丈夫的话。迎春的婚事就是由父亲贾赦全权做主的。因此宝玉的婚事由贾政说了算。

贾政和林如海在黛玉进贾府之前应该就黛玉的婚事达成了某种共识,但是后来林如海死了,黛玉的靠山没有了,黛玉再也不是豪门的千金小姐,成了孤儿。娶黛玉当宝玉的媳妇,对贾府来说没有什么政治上的有利因素。因此当王夫人和薛姨妈一唱一和的宣传金玉良缘的时候,贾政淡然视之,既不表示反对也不表示赞成。

贾政对宝钗所知不多,后来贾政看到了宝钗编的一则灯谜,认为宝钗是一个无福寿的人。贾政对宝玉娶宝钗和娶黛玉有了比较和盘算。

第二十二回,制灯迷贾政悲谶语。贾政看到宝钗的灯谜。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贾政看完,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

宝钗的灯谜暗喻宝钗不是福寿双全之人,而是一个薄命女。她今后没有夫妻的缘分,一生郁郁寡欢,朝朝暮暮,日日年年独自煎熬。这样的媳妇娶进门,不是娶一个丧门星吗?贾政【想到此处,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因而将适才的精神减去十分之八九,只垂头沉思】。

贾政本来有一个聪明上进的儿子贾珠,不到十四岁就进学了,前途一片大好。娶妻几年后就死了。如今贾政年近半百,庶子贾环为人猥琐,不堪大用。只剩下一个嫡子宝玉聪明乖觉,可望大成。他应该娶一个福寿双全的姑娘为妻。

如果娶薛宝钗,薛宝钗是守寡的命,儿子宝玉很可能会像贾珠一样出师未捷身先死。那样的话,不但自己没有了儿子,而且贾家中兴的大业难以完成。这是贾政最不愿意看到的。贾政【回至房中只是思索,翻来复去竟难成寐,不由伤悲感慨】。

娶黛玉当儿媳妇,贾政还有些不甘心,因此贾政翻来复去竟难成寐。一想到死去的妹妹贾敏,再想到贾敏的唯一骨血林黛玉,贾政不由伤悲感慨。

从家族的大业着想,贾政不敢冒失去儿子的风险娶宝钗当儿媳妇。


润杨的红楼笔记


《红楼梦》有两争,即金玉之争和木石之争。所有人闹腾的拥护自己心中的理想型的时候全然忘了一个最重要的人物的态度,贾政对贾宝玉的婚姻持有什么态度?今天不聊贾政究竟支持谁,只说如果只有薛宝钗,贾政会同意宝钗做儿媳妇么?我看未必!

贾政对薛宝钗有过两次评价,一次是隐写,一次是明写。贾政眼中的薛宝钗如何?

一,贾政一评薛宝钗。

贾政第一次评价薛宝钗,薛宝钗并不在场。第十七回,大观园第一次徐徐展开,贾政带着贾宝玉第一次见到蘅芜苑时就有一个评价:

贾政道:“此处这所房子,无味得很。”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贾政不禁笑道:“有趣!只是不大认识。”


贾政先说“无味”,再说“有趣”。蘅芜苑也正是薛宝钗的居所,贾政这个评价可看成对薛宝钗的评语。“无味”即是乏味,表明薛宝钗识大体,左右逢源,未免失于少女的天真情怀。而薛宝钗的商人出身是贾政读书人最看不起的。是以引用了“鸡肋”的说法,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可看成贾政对薛宝钗最初的态度。就是不同意!

随后,贾政又评有趣,这应该暗伏薛宝钗嫁给贾宝玉的时候所带给贾政的改观。贾家后面已经江河日下。贾政想要联姻的几家人家都看不上贾家,这时候薛宝钗的存在就有点奇货可居了。而薛宝钗也是内藏锦绣的女子,最后宝钗嫁给贾宝玉,贾政是同意的。“有趣”也表示贾政重新认识宝钗后的认可。

二,贾政二评薛宝钗。

二十二回元宵节,大家做了灯谜,贾政来贾母这里凑趣。猜了众晚辈的灯谜。由于二十二回缺失,关于宝钗到底做的是更香还是竹夫人的灯谜各个版本有不同说法,我们不多说。只说贾政最后对薛宝钗的评价:

“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


贾政先说宝钗小小之人,更觉不祥,再说众人都非永远福寿之辈。这就非常中肯了。贾政一语点出众人皆是薄命之人。不到万不得已,贾政不会在薛林之间选择儿媳妇。

贾政其实也从没考虑过薛宝钗和林黛玉。薛宝钗商人出身对贾宝玉名声有损,仕途帮助不大;林黛玉原本非常合适,但林如海死后,政治资本消失殆尽,与贾宝玉也无帮助,后面会有贾政的学生傅试对贾家有企图,想将妹妹傅秋芳嫁给贾宝玉,显然代表了贾政的另一种想法,这是金玉良姻和木石前盟后的第三种政治联姻思想。而这才是士族大家子弟最后的命运!

当然,贾政的想法随着贾家土崩瓦解而幻灭。贾宝玉最终还是娶了“有趣”的薛宝钗。从贾政对宝钗的三个评价可以看出,贾政对薛宝钗并不满意,但世事难料,即便不满意也难保最后别无选择!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君笺雅侃红楼


贾政是同意薛宝钗做儿媳妇的。

一、宝钗的性格特点和为人处世。

宝钗知书达礼,生性豁达,随分从时,饱读诗书,阅历丰富,大家闺秀气质,端庄优雅。

"不干己事不开口,摇头一问三不知"是宝钗给贾府众人留下的印象。

宝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她懂得孝顺长辈,协助长辈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如其家中嫂子夏金桂闹得鸡犬不宁、王夫人的丫鬟金钏儿跳井、"小惠全大体"等事,都显示出宝钗处事能力得体大方、张弛有度和精明能干。

二、宝钗之道与贾政之道。

宝钗在许多方面都有同贾政有相同或相似的观点。如热衷"仕途经济",告诫林黛玉"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因为林黛玉引用了《西厢记》里的话说酒令;责备被父亲笞挞受伤的贾宝玉"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因为贾宝玉说自己所劝读"仕途经济"书是"混帐话";以及"女子无才便是德……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等等。

薛宝钗饱受封建文化教育熏陶,程朱理学"闺训"、"女诫"等对她的思想影响根深蒂固。而这些,恰恰与贾政日常所学的程朱理学四书五经不谋而合。

虽然说从元宵节灯谜上分析,林黛玉、薛宝钗的谜语分别是更香和竹夫人(枕头,意为孤独无缘)都属无福寿、孤独之辈,但不影响薛宝钗成为媳妇儿。

作为封建社会的文人,贾政本是无主见之人。日常与几个清客相公清谈,夜间就在赵姨娘身边,家里一任事务是王夫人作主。对他来说,黛玉、宝钗做儿媳妇都无所谓,因为他只是家翁,虽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多由男人拿主意,到底得由王夫人作主,因为,贾府家大业大事务千头万绪,选媳妇儿也不是仅选择一个女孩子这么简单的。

重温经典《红楼梦》

喜欢与《红楼梦》有关的

点击



红豆诗社


《红楼梦》里的贾政同意宝钗当儿媳妇吗?

贾政同意宝钗当儿媳妇吗?

无论是哪种版本,宝钗最后都应该是成了宝玉的妻子的,那么,贾政同不同意她当儿媳呢?

我感觉他不是很乐意,但又不得不同意。

为什么不乐意?因为他并不喜欢薛宝钗。宝钗的学问是有目共睹的,做为姨老爷,贾政也是清楚的。香菱也曾经说过贾政时常夸宝钗的学问,但是一来这可能是客套话,二来是宝钗给贾政的印象不是很好,尤其是那次诗谜事件,给贾政很大的心理阴影。文中说贾政看完(灯谜),心内忖道:“此物还到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想到此处,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

印象已经不好了,要改还真难。

就算是高鹗续写的宝玉的婚事,贾政的态度也不是那么开心。当贾母和他提起时,贾政说什么呢?“…… 这是该当的,岂有逆着老太太不疼他的理。……我去瞧瞧宝玉是个什么病。”顾左右而言他的样子。看过宝玉的呆傻样子后,他 又巴拉巴拉地说了一大堆的话,不外乎自己年纪大了,孙子虽有,但总隔了一层,老太太疼的是宝玉,有什么差错,可是自己的罪更重了。这里面会有什么差错?不就是说如果他不同意这亲事,完成不了冲喜的任务,贾母也会随着不行,然后他要担罪名吗?贾母说起这门亲事,王夫人也在旁边应声。贾政还是说出了的自己的看法,他说:“他哥哥在监里,妹子怎么出嫁。况且贵妃的事虽不禁婚嫁,宝玉应照已出嫁的姐姐有九个月的功服,此时也难娶亲。再者我的起身日期已经奏明,不敢耽误,这几天怎么办呢?”

贾政的意思其实已经很明显了,他不太同意,至于什么贵妃的服啊,他的起身日期啊,其实都是推辞,宝钗的哥哥不争气怕有牵扯才是最大的问题,贾府已经不比他犯下第一桩人命官司了,再来一场可受不起。可是贾母一再强调不过就是走走过场,冲冲喜,安排得妥当点没事,贾政才勉强 同意。原文说“贾政听了,原不愿意,只是贾母做主,不敢违命,勉强陪笑……”出来后,贾政心里依然不自在。

宝钗虽然成了宝二奶奶,但是贾政的心里,中意的恐怕不是宝钗。

如果是论喜欢,他应该是更喜欢黛玉的。

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他引以为知已的妹夫。林如海对他是多有信任,夸赞很多,他对林如海荐来的贾雨村也是倾全力相助,可以想象,在贾政心里,林黛玉是他知已的孩子,他必然喜欢,何况林如海不但是知已,更有血缘亲情的妹夫。

他更欣赏林黛玉的性格。宝钗是安分随时,自云守拙,黛玉则是风流灵巧,率性而为的,相较而言,贾政更喜欢这种性格的姑娘。黛玉的才情,他是喜爱的,比如说题大观园的名啊联的,他就曾经说过早知道做的这么好,就该叫她们一起,凡是黛玉拟的,一字不改都给用上了。可见欣赏。

那贾政是同意黛玉当儿媳的吗?

其实说句不太恰当的话,喜欢归喜欢,当儿媳嘛,还是有顾虑的,不但黛玉,宝钗这两个人他应该都不太满意。宝钗相貌不错,身体也挺好,观念也合乎社会主流,会劝宝玉用功读书,振兴家业,但是除此以外,助力实在不多,薛家早就破败,要命的是她还有个惹事的哥哥,手上还有人命,以后一定会给贾家带来灾难。

而黛玉呢?相貌不错,品性也不错,和自己又亲,可是这姑娘身体太差,简直就是个药罐子,能不能有子嗣还很难说,这就难办了。最重要的是林家近支亲族都没在朝廷上有重臣,远支的帮助有限,于宝玉实在也无大益处。

人生在世,活到贾政这个岁数,已经不是他能任性的时候了。贾母还活着,他必须孝顺,大儿子已死,孙子也小,小儿子还没长大,且又呆傻,家族已到末路,他能一力挑起的实在有限,可是又不能不挑,面对儿子的终身大事,既然他没办法选完全合意的儿媳,那么母亲和妻子都同意的人选,就将就吧。(宛如清扬)


宛如清扬


在《红楼梦》中,贾政是冬烘迂腐的人,《红楼梦》中主要是写闺阁中的事,对于家族中的男人着墨不多,尤其是对于他们外面的工作(后四十回写了贾政为官时的一些情节,姑且不论)。

有人以贾政观灯谜时,对宝钗所作的灯谜感叹,认为他对宝钗有意见,这其实是不成立的,这段文字稿子是有缺失的,程乙本中更香那则谜语是属于林黛玉的,但是庚辰本中就归为宝钗。而那一则什么“有眼无珠”、“恩爱夫妻不到冬|”的竹夫人(竹枕)谜语,很多红学家都认为是后人胡乱添补,像薛宝钗那样“珍重芳姿昼掩门”的大家闺秀,一个没出阁的大姑娘,哪会好意思写出这样的谜语让众人猜,那则谜语粗俗得很,像是窑子里中下等妓女们唱的小曲儿。和其他谜语殊不相称,我们看“算盘”谜语、“风筝”谜语以及更香谜语,都还是非常雅致的,就是这个竹枕的谜语,太过粗陋,明显这则谜语并非曹雪芹原笔。所以当年曹公对于谜语这一章,可能是没有真正完稿的,这则粗俗谜语是当年的“老编”胡乱添上的,而后面贾政的感慨也和书中文字的气味不怎么相同,我高度怀疑也是后人加上的,所以有人用贾政的“小小年纪,作此等语,皆非福寿之辈”这句话,来判定贾政对薛宝钗的态度,这等于是郢烛燕说了,犯了胶柱鼓瑟的错误。

其实从全书来看,贾政是个非常迂腐的人,他遵循儒家的传统道德,虽然黛玉是她的亲外甥女,但是他也并不是很关心,林黛玉初进贾府时,他推说“斋戒”去了,并没有与其见面。反正一切有贾母管着呢。所以,对于宝玉的婚事,虽说父母做主,但贾政起得作用并不大,他也没有太留心,因为一切有老太太(贾母)掌握呢,如果贾母力主宝宝,”孝顺儿子“贾政肯定不会反对,如果坚决选宝钗,贾政恐怕也不会有啥意见。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设。

其实从性格和行事上来说,贾政还是比较和宝钗合拍的,首先,贾政最希望的就是让宝玉读书,考取功名,荣耀门楣,这一点和宝钗是一致的,宝钗也是经常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上的学问,而且宝钗敦厚务实的作风,和贾政所倡导的理念是相通的,如果宝钗是他的儿子,老老实实地读书上进,贾政肯定要欢喜不尽。

有人用第七十六回中,黛玉所说:”那年试宝玉,宝玉拟了未妥,我们拟写出来送给大姐姐瞧了。他又带出来命给舅舅瞧过来,所以凡我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用来说明贾政对黛玉的偏爱和欣赏,其实毫无道理,我们认真看,宝玉拟的水平不佳,由黛玉改拟,先是给元春娘娘看了,元春首肯后,又给贾政看,依贾政的性格,从省亲的过程就可以看出来,虽然元春是自己女儿,但他的理念中,已是有君臣之分,元春肯定的事,他安能反对?自然是都采用的了。而且,他又不知道是黛玉代 拟这回事,所以,这段事,只能反映出黛玉确实有才华,但做为贾政欣赏黛玉的证据是说不通的。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推测是,贾政对黛玉还是宝钗做儿媳妇没有太多的话语权,他会一切听贾母或王夫人等安排,对宝钗做儿媳,他应该不会反对的。


江湖夜雨


总的来说,贾政的态度是欣赏林黛玉、选择薛宝钗。
首先贾政是欣赏黛玉的,黛玉的诗人气质很对贾政的胃口。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大观园里贾政最爱潇湘馆。

原文:贾政笑道“这一处倒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

第七十六回、中秋月夜,湘云黛玉在凹晶馆联诗,黛玉论起“凸凹”二字的由来。

原文:黛玉道“………实和你说罢,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因那年试宝玉,宝玉拟了未妥,我们拟写出来送给大姐姐瞧了。他又带出来命给舅舅瞧过来,所以凡我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

贾政对黛玉所拟的“一字不改”,可以看出贾政对黛玉的才华的确十分欣赏。
第十七回、贾政对于薛宝钗后来居住的蘅芜苑,在院外见到时觉得“无味”,进入门内后才感到“有趣”。

原文:贾政道:“此处这所房子,无味得很。”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贾政不禁笑道:“有趣!只是不大认识。”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戳语”,这一回的回目正是贾政和贾宝玉父子俩人分别对薛宝钗所点的折子戏“醉打山门”,以及薛宝钗所制灯谜“竹夫人”的感悟。

原文:贾政看完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年纪作此等言语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想到此处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只是垂头沉思。
贾政其实是个心思细腻的人,对待儿子们的事情也相当上心。贾政会为贾宝玉和贾环看好两个屋里人,当然这两个丫头是谁?也成为了红楼未解之迷。

贾政对唯一嫡子贾宝玉的婚姻大事是不可能不上心的,这样的大事王夫人也不可能不跟贾政沟通就轻易做出任何行动。“金玉良缘”之事王夫人也一定在有意无意之间向丈夫贾政侧面提到过的,贾政对薛宝钗所制灯谜的特别关注和忧虑正是出于对宝玉婚姻大事的关心考量。
个人以为,《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通灵玉姐弟遇双仙”是贾政对“金玉良缘”态度的转折点。

元妃赐下独宝玉和宝钗相同的端午节节礼,应该出于贾政王夫人夫妻和贾宝玉的亲姐姐贾元春三人共同的默契。这种默契源于对癞头和尚跛足道人持颂“通灵宝玉”显灵救凤姐宝玉性命这种神秘力量的敬畏,这种默契源于“通灵宝玉”显灵后,发自内心对于“神仙”癞头和尚指定“金锁”~“要有玉的方可配”的“金玉良缘”的顺服宿命。


所以贾政做为收养林黛玉的舅父,疼爱她、欣赏她的诗才。贾政做为荣国府的“一把手”,却绝对不可能选择失去父母的孤儿和引发儿子摔“通灵宝玉”的林黛玉做“宝二奶奶”的。
大孝子贾政当然不会忽视老祖宗贾母的意愿,元妃赐下独宝玉和宝钗相同的端午节节礼应该是对贾母和薛家态度的一种试探。

元妃端午节礼的试探结果,薛家方面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宝钗当天就戴上元妃所赐的红麝香串,去向贾母和王夫人请安。



贾母方面似乎就不那么顺利了。

五月初一清虚观打醮张道士提亲,贾母说“宝玉这孩子不宜早娶”。五月初二宝玉潇湘馆摔玉,黛玉剪了玉上的穗子。五月初三贾母在薛蟠生日宴上哭诉“我这个老冤家,偏遇上两个不醒事的小冤家。”。
然而端午节过后第二天(五月初六)宝玉挨打,到第三天(五月初七)上午宝钗在怡红院内当众奉承贾母“凤丫头再巧,也巧不过老太太。”,贾母也接着夸赞宝钗“我们家四个女孩儿,都不如宝丫头”向薛姨妈示好。之后贾母又马上代宝玉求宝钗“叫莺儿来给宝玉打络子”。

宝钗也很配合,当天(五月初七)下午就亲自配好了金钱“叫莺儿打络子”把“通灵宝玉”络上了。
在贾母心中,“通灵宝玉”这个“命根子”、贾府亲人们的生命安全、贾府的富贵基业、贾府亲人们之间的和谐共处,当然这一切已经足够超越了贾母做为外祖母对于黛玉的心疼、怜爱和纵容。

作为回报,贾政王夫人很默契的选择了让宝玉和众姐妹一起继续在大观园中读书,好让“老文青、少女心”的老祖宗贾母称心满意的多过两、三年称心满意又浪漫的享福日子,让贾母最心爱的宝玉如她老人家所愿的“晚婚”。

端午节过后,贾母与贾母王夫人夫妻达成了妥协,“金玉良缘”已经基本确立了,余下的一切不过时间问题。


阿丹151014015


他太同意了。有赵姨娘在耳边吹着风,有当贵妃的女儿元春的旨意,有妻子王夫人对宝钗的认可,他是官场上的人,社会上怎么做人,薛宝钗很合他心意,从猜谜那回就可以看出他早已将薛宝钗作为未来的儿媳,当她看到宝钗的谜是,悲戚不已,心里叹到:皆非有福之辈……其他人倒还罢了,那么完美的宝钗也作了不详的谜语,怎么能不令他百思不得其解!



美丽畅想2


根据以下几件事分析,我认为贾政未必同意宝玉娶宝钗:

一、第二十二回宝钗所作更香的谜面,令贾政烦闷忧戚: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 晓筹不用鸡人报,无夜五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人们解读,此迷面暗寓荣华过后,两手空空。又寓意宝钗与琴瑟和谐的夫妻生活是没有缘分的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喻宝钗将来苦恼煎熬的岁月!贾政细思恐极,预感不详,甚为忧戚,心忧她们“皆非永远福寿之辈”,顿时精神大减,唯垂首沉思。谁愿意娶一个“非永远福寿之辈”的儿媳妇?

二、钗、黛相较,贾政应更欣赏黛玉吧。第76回,中秋月夜,两位幼年失怙失恃少女——湘云黛玉在凹晶馆联诗,黛玉介绍此馆名之由来,“实和你说吧,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她们姊妹拟的那些馆名,贾政看了十分喜欢,“所以凡我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从十七十八回宝玉题对额时贾政的百般挑剔,到黛玉的“一字不改”,可以看出黛玉的才华深得贾政的欣赏。宝钗虽也蛮有才华,但通篇未见贾政对她的褒奖,这也可见贾政对黛玉的偏爱。从才华、从血缘,与其择宝钗为媳,贾政或许宁可宝玉娶黛玉。

三、从薛蟠的纵性滋事来看,贾政也未必愿与薛家结亲。第四回,薛家进京后,薛蟠拜见过贾政,贾政便派人向王夫人传达他的一席话“姨太太已有了春秋,外甥年轻不知世路,在外住着恐有人生事。咱们东北角……。”总之是留他们住下了。为什么薛蟠拜見过贾政,贾政便决意要留下他们呢?其实,就是贾政見了薛蟠,便知他是滋事不安分之人。“在外住着恐有人生事”只是说得客气婉转些,贾政给他撕虐过“葫芦案”,当然知道薛蟠就是“生事之人”。贾政总体书生气较重,似也不愿干些仗势欺人之事,为减少或杜绝薛蟠的犯案率,才执意挽留。薛蟠在贾政心中,不啻一枚炸弹。他能愿宝玉有这样一位大舅子吗?


玄真子桑


1.他根本没主意。比较愚蠢,碰到事情就会束手无策。宝玉凤姐生病的时候,贾赦都在忙,他在干什么?当个官当成冤大头。他根本想不到儿子要结婚,需要事先选儿媳妇这回事。

2.他想谁都是白想。因为一贯的无能,家里的大小人物,都没有遇事咨询他的意见的想法。不管哪方面的人,都懒得争取他往自己这一方面站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