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英雄曹操,坚持唯才是举用人原则,为此不惜与天下士族为敌

论三国中最赞的文章,我认为有三篇,一篇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可谓千古第一表;一篇是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可谓千古第一令;还有一篇就是《为袁绍檄豫州文》,这是官渡之战前袁绍力邀手下第一大笔杆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执笔所写的一篇煽动力极强的讨曹檄文。这篇檄文一旦写成,袁绍就遍发天下诸侯(篇首发的就是左将军、豫州牧刘备),大爆曹操黑史,宣告曹操罪恶。在舆论宣传这方面,对于出身名门士族的袁绍来说,那可是轻车熟路。

逆流英雄曹操,坚持唯才是举用人原则,为此不惜与天下士族为敌

这篇檄文写的,怎么说呢?简直就是千古第一骂贴,就象匕首,象投枪,直刺向曹操心脏。若不明真相的群众看了,都会觉得曹操卑鄙下流十恶不赦,足以死上一万遍。

首先,陈琳开始问候曹操祖宗十八代:祖父太监曹腾,阉人妖孽也,骄横放纵,祸害百姓;父亲曹嵩,是乞丐出身的养子,一旦得势就贪赃枉法,勾结权势,是个彻彻底底的腐败分子。曹操更是赘阉遗丑,无才无德,还狡猾彪悍,好兴兵作乱……把这一家人说的又贱又黑,简直坏到脚底流脓,屎尿不如。

能把泼妇骂街般的人身攻击,包装的如此文采飞扬,气势非凡,陈琳不愧为袁绍手下第一大笔杆子。

逆流英雄曹操,坚持唯才是举用人原则,为此不惜与天下士族为敌

然后陈琳又把袁绍夸的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说袁绍当年怎么怎么恩德曹操教育曹操,怎么怎么保卫国家诛除乱党,就连曹操迎卫天子,也是奉袁绍之命所为,谁知曹操辜负了袁绍的信任,把持朝政,擅杀忠良,卑侮王室,败法乱纪,忘恩负义,丧尽天良、甚至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官职,又是鬼吹灯,又是盗墓笔记,竟然破坏王陵,夺取财宝,罪无可赦。袁绍因要北征公孙瓒,所以才对曹操暂且宽纵,没想到曹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竟欲摧挠栋梁,孤弱汉室,荼毒百姓,威逼天子,真是天下第一大恶人、世上最龌龊的渣滓,必将被全天下的善良人们所抛弃。

逆流英雄曹操,坚持唯才是举用人原则,为此不惜与天下士族为敌

接着陈琳又说了通袁绍咋咋厉害,有长戟百万,健骑千群,能折冲宇宙,是力量强大的超人,是光明的使者,是正义的化身;而曹操欲以螳螂之臂,阻挡历史之车轮,实在可笑!在正义的战士们面前,曹操集团必将土崩瓦解,灰飞烟灭……最后宣布悬赏:其得曹操首级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

逆流英雄曹操,坚持唯才是举用人原则,为此不惜与天下士族为敌

当陈琳这篇史上最著名“骂街帖”摆在曹操案头,一开始,看到自己祖先受辱,以及通篇的爆料黑史、人身攻击、污蔑诽谤,曹操直气的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三花聚顶四肢流汗,不由毛骨悚然,惊为绝倒,就连折磨人的头风病都暂告消失,头顶一片清明,背脊上直冒冷汗。

逆流英雄曹操,坚持唯才是举用人原则,为此不惜与天下士族为敌

曹操一生为头风病所扰,如今看了陈琳的文章,竟然头也不疼了,腰也不酸了,一口气能上五楼……震撼之余,曹操不由对其大起爱才之意,瞧这文章写的,包治百病啊!曹操自认文采无双,竟不能为之增减一字。又想起当年,自己与陈琳同在何进幕下,欲诛宦官,两人都极力反对袁绍那个召外兵入京的馊主意,可见此人也是极有见识的。

后来,曹操打败袁氏,攻破冀州,俘虏了陈琳,就问他:“卿前为本初作檄,但可罪状孤而已,何乃辱及父祖邪?”陈琳苦笑道:“矢在弦上,不得不发耳!”

当此时,空气一片凝结,大家都以为这个大喷子一定肯定确定死定了!不料曹操又洒然一笑,道:“孔璋(陈琳字孔璋)此文,文气贯注,笔力雄健,实乃今之俊也!孤也是极佩服的。”乃拜其为司空军谋祭酒,让他继续发挥特长,在司空府主办来往公文。

曹操对人才的渴求,真正当得上求贤若渴、如痴如醉的疯狂地步,为此他不择手段,不惜代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比如他为逼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为自己效力,不断派人去请,连连逼促,采取各种方法逼迫他赴任。阮瑀不堪曹操的骚扰,最后干脆躲进了深山。但曹操仍不甘心,竟命人放火烧山。阮瑀被逼无奈,只好出山为曹操效力;真是大有晋文公与介子推之春秋古风。

逆流英雄曹操,坚持唯才是举用人原则,为此不惜与天下士族为敌

还有一个叫高柔的人才,本是袁绍的亲戚兼旧部,曹操占领冀州后,高柔投降,被任命为菅县县长。后来高柔的堂兄、并州刺史高干降而复叛,兵败被杀,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高干有参与,但曹操对他已起了疑心,遂改任他为刺奸令史。

所谓刺奸令史,就是地方上的执法官,大约相当于基层法庭的庭长。《三国志》上说,曹操让高柔担任这个职务,就是想找个茬把他杀了以绝后患。因为法官每天都要断案,在断过的案子里找出几个冤假错案来还是不难的,到那时就有机会搞他了。

但是高柔没有让曹操找到机会,因为他判案允当,所管理的监狱里也没有积压留滞的犯人,曹操对高柔慢慢有了好感。事情最终有了戏剧性的转变,据《魏氏春秋》记载,高柔平时工作很敬业,经常加班加点到深夜。有一次曹操夜里出巡,到高柔所在部门时,发现高柔“拥膝抱文书而寝”,曹操大为感动,解下自己身上的裘衣盖在小吏高柔的身上,然后悄悄离开了。真是铁血柔情,枭雄竟也有这般亲和的一面。

第二天,曹操就升任高柔为丞相仓曹属,为曹操管理粮谷;没多久又升任颍川太守兼理曹掾,成为封疆大吏,并为曹操总管司法。(曹操丞相府的属官,从高到低分别为长史、掾、属、令史。)

逆流英雄曹操,坚持唯才是举用人原则,为此不惜与天下士族为敌

另外还有一个叫丁斐的人才,为人坚毅且有机变,兼通晓经济,富有谋略,故曹操深爱其才,让他担任典军校尉,“总摄内外,每所陈说,多见从之”。真可谓又有才又得宠,本应前途无限,偏偏生性贪财无比,甚至干出了用自己家的瘦牛换公家的肥牛这种没品的事儿,结果被人检举揭发撤销了官职,曹操见到他,就跟他开玩笑:“丁斐,汝印绶所在?”丁斐也跟他开玩笑:“以换饼耳!”曹操大笑,对左右道:“毛玠(曹操手下人事主管)数次投诉此人, 欲令我重治,我非不知此人为官不廉,然我用人之道,唯才是举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我之有斐,譬如人家有盗狗而善捕鼠,盗虽有小损,而完我囊贮。”于是赦免丁斐之罪,让他官复原职,听用如初。

曹操一生用人,坚持的就是“唯才是举”四个字,建安十五年春,曹操更发布《求贤令》,其文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殷殷求才之心,跃然纸上。正因为曹操“重事轻名”的法家精神,所以他从不歧视天下的草泽之士,招贤时百无禁忌。正所谓“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汉末百年来,选官只论族姓阀阅、尊卑贵贱,以至名实不符、朋党浮华还少么?所以曹操招贤,寒族也罢,无名望者也罢,有才即可。不仁也好,不孝也好,有才就行。

逆流英雄曹操,坚持唯才是举用人原则,为此不惜与天下士族为敌

曹操这样做,等于全面否定了东汉“举孝廉”制度,虽然好,却违背了荀彧、杨修、司马懿、陈群(荀彧的女婿)等士族集团的利益,因为士族要求垄断“做官权”,以阀阅出身,作为遴选官员的主要标准,怎么能“不看出身、唯才是举”呢?所以,曹操在赤壁之后,征战多有不顺,就是士族在后面扯后腿。

逆流英雄曹操,坚持唯才是举用人原则,为此不惜与天下士族为敌

然而,曹操不愧是曹操,他顶住压力,对士族毫不手软,该杀就杀,该罢就罢,在所不惜,也要把自己的用人原则贯彻下去。其决心与魄力令人钦佩。

我们常说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都是时势造英雄,所以他们不到十几年就能统一天下创立王朝。而曹操为何征战三十余年都未能统一天下呢?因为他是个逆流英雄,经两汉数百年的经学发展与豪强政治,士族成为统治阶级已是大势所趋,可曹操偏要逆流而上,想搞啥唯才是举,这怎么可能成功呢?

顺潮流而上,开创不朽基业的,固然是英雄;但挺身为原则而战,逆流而上绝不退缩的,则更是大英雄。

可惜,曹丕即位后,竟向士族妥协,批准了陈群的“九品中正制”;曹芳即位后,司马懿又主导了“州中正制”;终使世家大族垄断了“做官权”,曹操的努力化作泡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