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成功找回嬰兒期「遺失」的記憶

你還記得母乳的味道嗎?你知道媽媽用哪首歌曲送你入眠嗎?你能解釋為什麼寧可玩破尿布也不碰高檔玩具嗎?

如果你答不上來,很正常。

大多數成年人無法回憶起3歲以前發生的事情,“嬰兒失憶”甚至已經成為專業術語。可就在前不久,加拿大多倫多大學Paul Frankland和他的神經學團隊宣佈成功恢復了成年小鼠在嬰兒期形成的恐懼記憶,相關成果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

我想起來了,你欺負過我!

研究人員先是對17天大的嬰兒鼠和60天大的壯年鼠進行了訓練,簡單來說就是把它們關進“小黑屋”(訓練盒),用足底電刺激的方式去嚇唬它們。小鼠被嚇得一動不動。

在之後的不同天數里,這些小鼠會被再度帶回小黑屋。結果發現,不管過去多少天(90天內),那些壯年鼠都會再次表現出一動不動的受驚嚇反應,顯示它們記得這裡有危險。而嬰兒鼠在15天后就把這段不愉快的經歷忘得差不多了。這相當於人類在7歲左右忘記了嬰兒期的記憶。

接下來,研究人員用光敏蛋白ChR2標記了小鼠在恐懼情境下活躍的海馬區細胞,然後用光遺傳學手段再度激活這些細胞。這一次,當小鼠回到小黑屋後,會同時在神經和行為上表現出恐懼反應。實驗還設置了多組對照以驗證結果的有效性。

美國波士頓大學神經生物學家Steve Ramirez解釋道:“這說明成年小鼠的嬰兒期記憶並未消失,只是休眠了,並且可以被人為喚醒。”

可別小看這個結論。“記憶去哪了”,可是一個歷史悠久、爭論不休的經典問題。

唉,記憶哪去了?

想象一下,大腦就像一座曲徑通幽的圖書館,而我們無法閱讀3歲前記錄的文獻。這意味著什麼?這些書籍一開始就沒被收錄進來嗎?還是它們被掃地出館了?抑或我們只是迷路了找不到它們?

同樣,那些因疾病或意外而出現記憶障礙的患者,他們的記憶是消失了,還是提取不出來?

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

從19世紀末開始,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學者就提出假說,認為人生早期的記憶一直存在,只是被壓抑在潛意識中。在很多心理治療案例中,精神分析師聲稱喚回了來訪者早年被虐待的記憶。

“問題的關鍵在於,這些記憶是否真的可以恢復,如果是的話,它們能有多精確。”Frankland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我們的研究結論對這一領域的爭論具有重要意義。”

事實上,當前很多科學家傾向於早年記憶不復存在。就連Frankland團隊本身,也於2014年發表過一項成果,稱小鼠嬰兒時期的神經高速發育,迅速生成的新神經元會“排擠”掉舊神經元,導致一些早期記憶的丟失。這似乎也印證了記憶丟失的假說。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徐林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本來我也相信幼年記憶已經被修剪掉了。但這項工作證明它們可能依然存在,並且有可能被人為提取出來。這具有非常重大的科學意義。”

快點研究更好的記憶提取法吧

在神經生物學中,光遺傳學方法是一種常用的新型研究手段。在此之前,它也被用來治療成年小鼠因藥物引起的健忘症和阿爾茨海默氏症引起的失憶。

那麼人類是不是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找回早年的記憶,或是治療老年痴呆呢?

“暫時恐怕不行。”徐林說,“近期光遺傳學手段不太可能被用在人腦上。畢竟這項技術需要開顱,還需要向大腦注射病毒。”顯然這套操作不是誰都願意接受。

此外,光刺激對記憶的提取缺乏目的性和定向性。也就是說,這套方法不一定會提取出記憶,提取出來的也許恰恰是你不該想起來的。

但是徐林也指出,如果能確定記憶並未消失,那麼進一步研究記憶提取的機制和方法就顯得非常重要。“這對各種原因導致的失憶和健忘,可能會有很大幫助!”

值得注意的是,類似科研成果也引起了學術同行的討論。比如,雖然受到光刺激的小鼠在小黑屋裡表現出害怕反應,但也許科學家並沒有恢復它的原始記憶,只是重新觸發了當初的恐懼情緒。現有的實驗設計還不足以區分這兩種可能——畢竟老鼠不會說話。

“我希望未來神經學家可以和心理學家聯手,幫助經歷過童年創傷的患者追溯早年記憶。到時候,小鼠無法告訴我們的秘密,可以由人類講述出來。”徐林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