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監會劃重點:防風險仍是銀行下半年工作「關鍵詞」

此次電話會議確定了風險防控的重點領域,即互聯網金融風險、房地產泡沫、不良貸款、地方政府隱性債務。

日前,中國銀保監會召開銀行保險監管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對近期重點工作任務提出要求。會議指出“金融業一些領域的風險隱患仍然突出,非法金融活動形勢比較嚴峻”,並確定了風險防控的重點領域,即互聯網金融風險、房地產泡沫、不良貸款、地方政府隱性債務。

隨著去槓桿穩步推進,金融既有效防範風險又服務好實體經濟,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近期,包括銀保監會等多部門召開的會議表明,下半年,防風險的方向沒有改變,雖然短期內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隱患因素已被大大消除,但在經濟增速下行壓力沒有真正解除的情況下,系統性金融風險將難以真正受到遏制,防控金融風險仍是未來關鍵詞。

牽住風險防範的“牛鼻子”

銀保監會電視電話會議強調,“防控處置好互聯網金融風險”是近期需全力以赴做好的重點工作之一。

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的背後, 其帶來的技術風險、操作風險、信用風險等事件也層出不窮。進入7月以來,多家互聯網金融平臺風險不斷暴露,尤其是網貸行業出現項目逾期集中增加,防範網貸行業風險集中爆發已成為當務之急。

“互聯網金融風險不僅對互聯網金融企業或客戶造成直接影響,風險也可能傳導至金融體系及實體經濟,而且由於互聯網金融直接面向社會公眾,比如非法集資、高利貸、暴力催收等會引發社會風險,特別是近期P2P網貸平臺連環爆雷,加強互聯網金融風險和亂象整治也就更具現實重要性和緊迫性。”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認為。

業內專家指出,防範互聯網金融風險應放到穩槓桿和防範系統性風險的高度去認識。穩步推進互聯網金融和P2P風險化解工作,需要抓緊研製出臺一批關鍵標準,對於監管政策尚未明確的領域制定配套自律制度規範,並通過自律懲戒手段,保障監管要求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地實施。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展反映了實體經濟企業和金融長尾客戶融資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的問題,互聯網金融在增強金融普惠性、降低金融服務成本等方面彌補了傳統金融的不足。因此,對於互聯網金融,不能一刀切,應秉持創新和監管並重的原則,區分金融創新和偽創新、過度創新,同時完善監管制度,加強監管理念和監管技術的創新。”吳琦認為。

隨著貨幣政策轉向穩槓桿,上半年房價有所抬頭,房地產的亂象依然嚴重。在此背景下,銀保監會電視電話會議強調,下一階段要“進一步完善差別化房地產信貸政策,堅決遏制房地產泡沫化”。

“銀行應按照有保有壓的原則,完善差別化房地產信貸政策,綜合考慮不同主體、區域的特殊性,從信貸額度和利率方面保障剛需購房者貸款需求,信貸政策向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等民生領域傾斜;對於房價上漲較快的熱點城市,從控制貸款總量、上調貸款利率和貸款首付比例等方面收緊貸款條件,避免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 吳琦建議。

堅持不懈化解不良資產風險

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問題一直是衡量金融風險的核心指標,有效化解不良資產對於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保證我國經濟穩中有進發展至關重要。近年來,監管機構始終敦促金融機構加快不良資產核銷處置,近期銀保監會召開的電視電話會議亦指出,要“加大不良貸款準確分類和處置工作力度”。

今年上半年,銀行業共處置不良貸款約8000億元,較上年同期多處置1665億元。剛剛公佈的上市銀行上半年業績公告顯示,今年以來,上市銀行普遍加大了不良資產處置核銷力度。

“工行的低不良率是用巨大的財務性成本換來的。” 工行董事長易會滿稱,過去三年該行花了2050億元的“真金白銀”,處置了6000億元的不良貸款,今年可能要投入1000億元的“真金白銀”處置2200億元的不良貸款。4年時間內,工行共處置了8200億元不良貸款,使得工行的財務報表更為乾淨。

2018年上半年農業銀行(3.650, 0.01, 0.27%)重點推進以改善資產質量為目標的“淨表計劃”,加大清收處置力度。農行首席風險官李志成透露,該行今年計劃處置清收不良資產1250億元以上。

業內專家認為,隨著監管部門加強對於資產分類準確性的要求,加速了銀行真實不良的暴露,而且隨著內外需求的放緩以及前期去槓桿和強監管的影響,未來商業銀行或將面臨更大的不良資產處置壓力。

嚴守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必須切實處置一批重點風險點,消除一批風險隱患。隨著降槓桿的深入推進,銀行業將面臨不良資產大幅增長的威脅,商業銀行應及早規劃,做實貸款分類,綜合運用核銷、現金清收、批量轉讓等方式處置不良。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與服務實體經濟相結合

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確保金融自身健康發展的根本舉措。

“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引導銀行保險機構以服務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推動定向降準資金支持債轉股儘快落地。” 銀保監會電視電話會議指出。

防化金融風險要求金融機構把金融服務重心和注意力轉到實體經濟身上,為實體經濟恢復生機活力提供各種有效的金融支持。數據顯示,上半年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8.7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5548億元。同時,金融機構加大對國民經濟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製造業貸款自上年以來持續正增長,基礎設施行業貸款同比增長9.9%,涉農貸款同比增長7.2%。

不過,增強實體經濟服務質效依然任重而道遠。吳琦認為:“這個難點集中體現在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疏通的根本在於提升金融機構的風險偏好,雖然上半年多項政策的推出非常及時,但是否能真正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恢復商業銀行風險偏好和信用市場融資功能,仍有待觀察。”

“努力推動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大中型銀行還應繼續發揮“頭雁”效應,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合理確定普惠型小微貸款價格,帶動銀行業金融機構小微企業實際貸款利率明顯下降。

業內專家指出,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還應與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相結合,培育和構建金融服務實體的新業務新業態新模式,積極服務創新驅動戰略,推動銀行向科技創新領域增加更多的金融供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