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了三十年官 死后债台高筑 靠下属凑钱才办完丧事

这里的他,指的是晚清重臣丁宝桢。

了解清史的人,对丁宝桢比较熟悉。想当年,他怒杀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安德海,精彩绝伦,大快人心。曾国藩闻讯,高兴地对薛福成说:“吾目疾已数月,闻是事,积翳为之一开。稚璜豪杰士也。”李鸿章也大呼:“稚璜成名矣。”

丁宝桢,字稚璜。

其实,除了诛杀安德海一节,丁宝桢身上还有很多精彩的传奇故事。

他当了三十年官 死后债台高筑 靠下属凑钱才办完丧事

丁宝桢是贵州平远(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人,1853年考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不过,由于母亲去世,丁宝桢不得不辞去官职,回到老家为母亲守制。

就在为母亲守制期间,家乡有人起兵造反。丁宝桢立即散尽家产,组建了一支800人的队伍,保卫家乡。后来,苗民教匪发生叛乱,贵州巡抚蒋霨远奏报朝廷,请求调动丁宝桢部参与平叛。朝廷同意了,还授予丁宝桢翰林院编修一职,让他师出有名。

经过多次招募,丁宝桢拥有了一支多达4000人的军队。后来,丁宝桢守制期满,朝廷将他调任岳州知府。这支军队怎么办呢?总不可能拖到岳州去吧?丁宝桢只好忍痛决定就地遣散。可是,由于之前一直拖欠饷银,处理不好分分钟闹出兵变。

丁宝桢掏出500两银子,推心置腹地对士兵们说:“与诸君共事久,今库馈诎,徒手归,奈何?”(我和大家共事很久了,现在府库钱粮短缺,你们空着手回家,怎么办?)

他当了三十年官 死后债台高筑 靠下属凑钱才办完丧事

听了丁宝桢的话,大伙儿感动得哭了:“公毁家纾难,我等敢他求乎?”(您把家产都捐出来了,以解救国难,我们还敢奢求什么吗?)

士兵们纷纷离开。一场遣散风波就此化解。

丁宝桢是晚清官场上少有的硬骨头。

1863年,丁宝桢升任山东按察使。走马上任前,按照规定,一定要前去参见驻扎在山东、河南的僧格林沁亲王。僧格林沁亲王是蒙古贵族出身,历任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满洲都统等职,颇得道光、咸丰两帝宠信,为人十分倨傲,在朝廷里属于横着走的角色。僧格林沁亲王看不起汉人官员,他在接见巡抚以下级别的官员时,从来不给他们留座位,让他们站着说话。

丁宝桢不愿公然受到这种羞辱,但又不能不去见僧格林沁亲王。他便提前给僧格林沁亲王送了一份帖子,事先申明:留座位,就来见;否则就不来。

他当了三十年官 死后债台高筑 靠下属凑钱才办完丧事

僧格林沁亲王见了,很佩服丁宝桢的刚强,不但给他留了座位,还以礼相待。

这还没完,山东巡抚阎敬铭知道此事后,惊讶异常。在丁宝桢上任时,亲自到郊外迎接。以后不论大小事务,都要咨询丁宝桢后才实行。

丁宝桢杀了炙手可热的安德海,并没有遭到慈禧太后的“秋后算账”。1876年,丁宝桢还升官了,署理四川总督,兼太子少保、兵部尚书,授一品顶戴。56岁的丁宝桢,终于位极人臣,走到了人生的巅峰。

不过,当时的四川,吏治腐败、财政亏空、盗贼四起,简直就是一个烂摊子。为了勉励丁宝桢,慈禧太后亲笔写了四个大字“国之宝桢”,送给他。

他当了三十年官 死后债台高筑 靠下属凑钱才办完丧事

事实证明,丁宝桢对得起朝廷对他的厚望。从1876年到1886年,丁宝桢扎根于四川,潜心治理,办了不少实事,得到了四川民众的拥戴。

丁宝桢在四川推行洋务运动,创办了四川近代第一座机器制造工厂——四川机器局,填补了四川兵器制造的空白,开启了四川的近代工业。

他治理都江堰工程,疏通了淤塞百年的河道,建成永久性的防洪堤,让都江堰这座千年水利工程重新焕发生机,继续发挥作用。四川老百姓为感谢他,在都江堰便为他塑了一尊雕像。

他改革四川盐政百年弊政,打通西南数省数百公里盐运航道,给云南、贵州、四川以及湖北、湖南人民带来了巨大利益,堪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886年,丁宝桢病逝于四川总督任上,享年66岁。丁宝桢为官清廉,朝廷所发俸禄大多数救济了贫困百姓,以至于债台高筑,无钱办理丧事。最后,是下属一起凑钱,为丁宝桢办了丧事,扶柩回乡。

《清史稿》评论丁宝桢:“宝桢政尚威猛。至今言吏治者,常与沈葆桢并称,尤励清操。”

【参考资料:《清史稿·丁宝桢传》《宫太保丁文诚公年谱》《清盐法志》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